关于柳生的回忆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kd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到女友蔡小容从武汉寄来的新著《柳生》。这本集子的首篇是夹杂着“柳生”形象的一篇成长小说,当年首发于《十月》杂志。
  看到小说名,就觉得亲切而好奇。柳生,全名柳生静云,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陈真》中一个颇具正义感的痴情日本剑客。当年我也曾非常喜欢他,以至于初中时喜欢过一个长得颇似他的英气男生(恰好姓柳)。后来写的中篇小说《流水十年》,其中男主人公陶小平的形象便是依据那位柳姓男生,虽然初中毕业后我再没见过他。
  一气读完小说,小说讲述了一段以“柳生”贯穿起来的青春岁月。在小容平实细腻的叙事中,柳生的形象重回眼前:这个深情孤傲的男子,放弃声名显赫的柳生家族,以浪人身份同心爱的女子燕如不顾一切地私奔。他的箫声萦绕,使一切困苦化作生死相许的承诺……
  小说用的是双线式结构,对柳生的回忆与自身的成长交叉重叠,互相呼应。
  “长久以来,回忆起初中三年,我都觉得是一片枯荒。寸草不生虽不至于,但黄泥沙地上生长的都是败了节的、僵死的草,山风一吹就毫无抵御和持守地摆来摆去。”这多像我对自己初中三年的回忆啊。这青黄不接的孤独的一段岁月,一部电视剧、一首歌、一个人物形象,往往会让人刻骨铭心。
  剧中,燕如过生日,柳生卖剑换中式长袍,奔回梅花林却看见盘着秀发、一身和服的燕如—此前,他们既被中国人排拒,又为日本人不容,他们都想着为对方改变身份,能像普通夫妇那样出双入对。
  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是做红尘中一对匹夫匹妇,厮守到老。
  这个要求,未能实现。燕如病重,柳生为救她不得不与陈真决战。结局燕如病死,柳生带着她为他削的竹刀赴死……
  箫声悲吟,这个深情的男人和他的爱人双双死去—成就另外一种方式的厮守。
  小说《柳生》结尾,20年后的“我”购了当年的影碟,重温那个从未对人吐露的秘密:“他,还是那样好,甚至比记忆中更好,因为现在的我才真正理解了他承受的一切屈辱悲愁,甘愿的给予和牺牲……”


  相隔数十年,读《柳生》的这个夜晚,我才知道,当时在相邻的省份,有个叫蔡小容的女孩也和我一样喜欢着柳生,那感情,澄澈而真挚。
  从《柳生》的書页中,我发觉当年那个形象并未消散,只是的确足够遥远了,不过,远有时也意味着一种无法超越。后来的荧屏形象,没有一个能令我留下如此震撼的记忆。也许与“初”有关,与他的名字、面庞和箫声有关,与我们萧瑟的少女时代有关。
  如今已有些模糊的成长记忆,当年竟是那么白浪滔天—那困在其中的日日夜夜,成长的挣扎与迷惘,在小容的书写中,全如重现般真切。
  因为时代风气与家长意志,还有前途选择的单一性,我们“70后”的青春更加枯索,没有网络、电子产品,只有题目和成绩单。那是一个黑白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唯有青春的身体兀自按它的规律蓬勃生长。生长势必带来困惑与问题,但资讯的封闭和家长的讳莫如深使青春期愈发如摸着石头过河—那无人可倾吐、指引的跌跌撞撞。
  “爱”是神秘的,带着些原罪,它是禁区,是迷雾。而英武沉默的柳生降临,拨开这迷雾,告诉我们“爱”不可阻挡的美好,它是灵魂的重生。
  回想当年被围困的青春的日夜,如深夜遭遇列车晚点的站台,不知道那辆来接应的列车何时能开来,只好于夜色里苦等。冷、孤独,都是必然。但车终将开来,带我们驶出青春的黑夜,驶向更远的地方。譬如小容,那个当年的女孩—“唯有想到柳生的时候我才有一种充沛丰盈的感觉。他是荒地上一株从容生长的草,我日日浇灌使他繁盛,没有让他受惊扰。”现在的她是英美文学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她有脾性温和的丈夫“末子”和上中学的女儿小穗,他们住在每年樱花盛开的武大校园里,有属于自己的充沛丰盈。
  而我亦做了母亲,有了喜欢的职业与安定的家庭。我和小容,我们的先生一定都不似“柳生”,但这没有关系。很早便明了这点,我曾喜欢过的那位柳姓男生,他其实和柳生也无一点关系,他只是恰好姓柳,长得有几分英气。我从不了解他,正如他从未了解过我。但我一直记得他的名字、他的面孔,他那么抽象而鲜明地照亮过我的青春。
  而荧屏中的柳生,是更为遥远的形象,虽然他曾那么贴近过我们的青春,近到我们把他当作一位生死相许的爱侣,此后他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如一幅黑白小像,偶尔抽出看几眼,放回去,依旧过自己的生活。


  “少年心事当拏云”,而少年总要长大的,成为青年、中年,而后经历老年。岁月就是这般沉浮起落啊!
  接着读《柳生》时,我想起,儿子竟与我当年年纪相似了。7月,他满14岁,他的卧室电视机上方贴着欧冠联赛“皇马”的海报,门背后贴着他最喜欢的日本动漫《海贼王》的海报,柜子里还有一组未来得及贴的海报—他最喜欢的歌手邓紫棋的。他买了各种她的周边产品,还买了邓紫棋同款的手环和无线运动蓝牙耳机。他的微信头像是她,加入了她的粉丝群,他的QQ空间里不少是与她有关的讯息,MP3里下载了许多她的歌。他大大方方地展示着自己对一位女歌手由衷的喜欢。我从未为此责备过他,我听他推荐的邓紫棋的歌,和他一块儿设计一面墙上如何尽量美观地安排好5张邓紫棋海报,虽然我其实更喜欢什么也不贴的墙壁。
  这就是青春啊,为某个人着迷,觉得他(她)闪闪发光、无可挑剔,让他(她)参与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对方认不认识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他(她)给我欢喜,为我解忧,以一种具有启蒙的力量,不论他(她)是荧幕中的日本浪人柳生,还是现实中的歌手。而我当年,是不可能与任何人谈论柳生的,一旦提及,必然冒着被批评与嘲笑的风险—爱或喜欢,在那个时代、那个年龄,是一种羞耻,父母和老师会觉得你早熟,心思不正。你只能悄悄地把那个影像连同他的箫声,隐藏在辗转幽暗的夜里。
  儿子的青春不复如我当年一片荒瑟,它是丰沛的、坦荡的。不被压抑、管束的青春,似蓝天下的嘹亮鸽哨。有一天,他喜欢过的歌手也会成为回忆,这回忆是了无遗憾的,不带着苦涩。
  这多么好。
其他文献
表弟是山东人。一次他举家来西安,我按照我东北老家的口味准备了一桌子菜,其中包括从大连寄来的两样“特色菜”:血肠、蚕蛹。这是我家很得意的两种食物,充满了我儿时的记忆。  一番觥筹交错,气氛融洽。然而对这两道“特色菜”,表弟一家三口个个面露难色,迟迟不敢下筷。任由我们劝说,终究只是一边吃着其他的菜,一边以惊讶的眼神看着我们消灭这两道“美味”。  饭后聊天,表弟谈起鲁南一带很流行吃的“pacha”(知了
期刊
刚刚在《疯狂的进化》中看到关于虎甲的内容,就拍到了一只。这是我第一次拍到虎甲,非常欣喜。  书中说,虎甲靠迅捷的速度在昆虫中傲视群雄。速度最快的一种虎甲,每小时能跑9000米。单看这个数字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只相当于人类慢跑的速度。可是你要知道,虎甲的身长不到2厘米,这么换算一下,它1秒钟就跑过了125个身长的距离,这个速度是猎豹的16倍!我要有这个速度,每小时就能跑770多千米了,这是飞机的速
期刊
“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苏东坡这几句,读来不禁令人一笑。只是他没有说,劣劣茶也是胜白水的。旧时,吾乡少茶,偶尔有,也都是粗茶,实在不好意思说泡茶。客人来了,只是说,水泡着了,喝水啊。  可能是因为茶太过珍贵,好多能冲泡的东西便都称为茶了。最有特点的有两种,一是米茶,一是面茶。南米北麦,各炒各的。  郑板桥给四弟信中说:“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期刊
一  A n to i n e是我在法国除了Thomas之外最好的朋友,也是这段时间以来最亲密的朋友。  我和他一起打排球、滑雪、玩游戏,每周见一次面聊聊天。跟他一起度过了我的生日,而在他过完生日之后,我终于要离开了。  想起Antoine,心里全都是好话。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他让我给他发一条语音消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就要走了,以后这个手机号你就不会用了,我会想念你的。我把这条信息收藏起
期刊
不到3岁的蒂姆被医生确诊为重度自闭症—“得了自闭症的孩子不会爱别人,他的一生都将成为别人的负担。”医生劝母亲朱迪放弃治疗,但爱子之心胜过世上一切的朱迪,坚信孩子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她坚持陪在孩子身边,即便历经离婚、求医无门、就学困难等种种艰辛,即便不知耗费无尽心力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也未曾言弃。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迪发现了蒂姆的绘画天赋……在朱迪的悉心照料下,蒂姆成为澳大利亚知名艺术家,作品于世界
期刊
一  最初,糖都是与过年过节、喜宴联系在一起的。老一辈的人常常会问年轻人“我什么时候能吃上你的喜糖”,用这种方式来催婚。喜糖不常有,但过年总是盼一年就能盼来了。  每年腊月,妈妈会在某一天悄悄地去城里买回过年吃的糖,然后找地方藏好。而我体内似乎装有“探糖雷达”,不管她把糖藏在哪里,我总是能找到。找到之后我绝不声张,只是隔三岔五地去摸一颗吃,解解馋,还要想办法把糖纸藏好。到除夕夜,妈妈洗好果盘之后,
期刊
前年秋天,我所在的派出所接到一封外地来信,大致内容是请求我们帮助寻找几十年前的“东风齿轮厂”的下落。这种求助根本没有由头,而且时间相隔太久,民警也无能为力,只好先搁置下来。  过了一个多月,有个50多岁的赵姓汉子从河北石家庄风尘仆仆来到所里,说那封信是他写的,为的是完成他父亲的一个心愿。见迟迟没有回音,他就带着父亲专程赶到无锡打听消息。  五六十年前,老赵从老家考入无锡一所大学。转眼三年过去,毕业
期刊
如果能重来,我会先把农村的家弄得很温暖,再建设城市的窝;如果上苍允许,我愿用我10年的寿命,来延长母亲一年的幸福。  可是,生活没有如果。一  我对母亲的背叛,打一次“扔烟”开始。  三月温暖的阳光里,母亲坐在窗边的床沿上和我说着话,把一小捏烟丝摁进旱烟锅里,吸起了旱烟。不多时,逼仄的宿舍内便弥漫着呛人的味道。睡在对面的室友把手中的小说往床上一摔,朝鼻子扇着风跑出了宿舍。那一刻,我难堪极了,感觉那
期刊
一  “可怕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一无所有,一切归零。”那年我25岁,比我大10岁的郭哥如是说。  学院里关于郭哥的传闻很多,诸如他供职于某互联网“大厂”又抽空创业开公司,因为崇拜冯友兰而考了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离过两次婚。  当时的我,看似是郭哥的“学姐”,实则尚无任何社会经验,面对身高185cm、气质儒雅的IT精英郭哥,免不了一通盲目好奇。加之情场失意、空虚寂寞,于是我主动加了他的微信。 
期刊
一  我家得意最近开始约会了。男孩是她初中同学,读书时puppy love(意为“少男少女短暂的爱情”“早恋”)了一阵,后来高中两人上了不同学校,就没再联系。  前阵子儿子洋相打机器人比赛,前期是初高中混战,洋相的队被一个高中队全方面碾压,输得很惨。小家伙回来丧气得不行,说那个队的队长可有名了,叫啥啥啥,老厉害了。  得意一听,老熟人啊。于是小丫头给对方发短信:“聽说你比赛时把我弟打得够呛,谢谢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