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解药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h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脱贫的办法其实不复杂,但最困难的一环,是听女性本身怎么说,是去了解她们的处境,而不是脑补她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这个社会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整体,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制度设计,也需要倾听每个人的需求和处境。
  2019年9月,我在盖茨基金会的“目标守衛者”年会上,听梅琳达·盖茨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慈善组织去非洲喀麦隆的农村扶贫,给村民一些牲畜幼崽让他们养,养大了之后不仅能吃肉,生下的小牲畜还能送到市场上卖钱。组织在让农民们领牲畜回家的时候,也顺便给他们做了个培训,告诉他们怎么养。
  但过了一阵之后,这个组织发现,当地农民很难养活这些牲畜幼崽。是他们能力不行、培训不到位,还是牲畜幼崽水土不服?
  后来经过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喀麦隆农村的传统,是让男人代表家庭处理对外事务。所以,领牲畜、接受培训,都是男人去。然而,男人把牲畜幼崽领回家,就直接丢给女人了,因为在家照顾牲畜是女人的职责。
  性别角色成为扶贫成败的关键。组织者又费了好大劲儿,才说服当地男性让自己的老婆去接受培训。后来,牲畜的存活率果然提高了,也成功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与福利。
  另外一个组织在非洲某地推广番茄种植。他们决定主要面向女性推广 ,让她们能够在自家后院种番茄,给家里提供营养,同时也能拿到市场上售卖。
  土地有了,种子有了,渠道有了,培训材料有了,但最大的问题你知道出在哪儿吗?出在收音机上。
  这个组织决定通过收音机为女性提供培训,因为当地大部分人不识字,而电视机太贵,收音机相对比较普及。
  但是,他们发现,必须找出一个合适的时间来播这个培训节目。这个时间,需要由女性自主支配收音机,而不是由家里的男人占着收音机。
  这些都是细节,细节中的细节,也在暗中扼住了女性向上走的瓶颈。不去走访,不跟她们交谈,你根本不会知道。而有时候,改变了这些细节,就能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带来一系列积极的进步。
  2011年世界粮农组织的研究表明,女性农民比男性在农业产出上要低20%至30%,但若是她们受过跟男性一样的教育,拥有同等的资源和信息,二者的产出就没有这个差距。所以,若是给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同等的机会和资源,她们带来的增产,能够喂饱1亿多人。
  那么,怎么给呢?其中一个课题,是解决女性的时间和精力问题。
  在农村,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这占据了她们大部分的时间。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家务劳动时间都是女性比男性多。情况最好的是挪威,每天男性做3个小时家务,只比女性少半个小时。而越是落后的地方,这个比例越糟,印度女性平均每天要花6个小时在家务上,男性则不到1小时。而全球男性花在娱乐或社交上的时间,比女性要高不少。换句话说,男人比女人要“闲”(当然,不是说这些“闲”就没用)。
  而且,在非洲某些地方,往来取水就得走半小时到一小时。我们一拧微波炉,等于人家花好大劲儿砍柴、生火、做饭。女人大部分时间花在家务上,就等于这些花出去的精力都是没有报酬的(也就是经济学上讲的 unpaid work),她们没有太多机会去学习,去交流种地技巧,去做点儿自己的生意等,而这些是能真正带来财富、提高地位的事情。
  而若是对家庭经济没有贡献,那她们在家里就没有话语权,也没有权力支配家庭财务。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若是能够让家庭成员共同决策,让男性分担一部分家务和育儿,女性完全可以挣更多钱。或者,社会可以给女性提供足够多的技术支持,来减少家务劳动的时间,比如天然气炉子和自来水,这些都能让女性获益、解放劳动力。
  如果男性帮不了太多,女性自己也能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互帮互助。
  梅琳达在她的书《提升时刻》里讲,她有一次去印度某地,那边有一个公益组织,深入印度农村,一家家劝说让女性出门,十几个女性每周聚会一次,交流种地经验,互通有无,还各自拿出一点儿钱凑在一起。若是其中一家需要买点儿什么,比如给小孩买书,或者买好一点的种子和家禽,小组就借给她,让她不必屈尊找丈夫。
  这些妇女,无一例外,家里的日子都是吃了上顿顾不了下顿。然而互助小组成立仅一年,几乎每家都能拿点儿东西去市场上卖了。
  甚至,这群妇女还在当地有了议价权,她们一起呼吁村里修路、通自来水,这样她们能更方便地做家务、去市场交易。
  诸如此类,很多脱贫的办法其实不复杂,但最困难的一环,是听女性本身怎么说,是去了解她们的处境,而不是脑补她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提升地位,分担家务,提供小额贷款,教授技术,形成互助……这些都是贫困的解药。
  想让这些改变发生,需要研究一时一地的条件,需要相当扎实的社区工作以及研究。这个社会是一个完整、复杂的整体,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制度设计,也需要倾听每个人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处境。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些变化可以带来彻底的改变,在一个矛盾重重的世界,我们需要一些勇气去做真正的“理性客观派”。
其他文献
一  A n to i n e是我在法国除了Thomas之外最好的朋友,也是这段时间以来最亲密的朋友。  我和他一起打排球、滑雪、玩游戏,每周见一次面聊聊天。跟他一起度过了我的生日,而在他过完生日之后,我终于要离开了。  想起Antoine,心里全都是好话。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他让我给他发一条语音消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就要走了,以后这个手机号你就不会用了,我会想念你的。我把这条信息收藏起
期刊
不到3岁的蒂姆被医生确诊为重度自闭症—“得了自闭症的孩子不会爱别人,他的一生都将成为别人的负担。”医生劝母亲朱迪放弃治疗,但爱子之心胜过世上一切的朱迪,坚信孩子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她坚持陪在孩子身边,即便历经离婚、求医无门、就学困难等种种艰辛,即便不知耗费无尽心力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也未曾言弃。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迪发现了蒂姆的绘画天赋……在朱迪的悉心照料下,蒂姆成为澳大利亚知名艺术家,作品于世界
期刊
一  最初,糖都是与过年过节、喜宴联系在一起的。老一辈的人常常会问年轻人“我什么时候能吃上你的喜糖”,用这种方式来催婚。喜糖不常有,但过年总是盼一年就能盼来了。  每年腊月,妈妈会在某一天悄悄地去城里买回过年吃的糖,然后找地方藏好。而我体内似乎装有“探糖雷达”,不管她把糖藏在哪里,我总是能找到。找到之后我绝不声张,只是隔三岔五地去摸一颗吃,解解馋,还要想办法把糖纸藏好。到除夕夜,妈妈洗好果盘之后,
期刊
前年秋天,我所在的派出所接到一封外地来信,大致内容是请求我们帮助寻找几十年前的“东风齿轮厂”的下落。这种求助根本没有由头,而且时间相隔太久,民警也无能为力,只好先搁置下来。  过了一个多月,有个50多岁的赵姓汉子从河北石家庄风尘仆仆来到所里,说那封信是他写的,为的是完成他父亲的一个心愿。见迟迟没有回音,他就带着父亲专程赶到无锡打听消息。  五六十年前,老赵从老家考入无锡一所大学。转眼三年过去,毕业
期刊
如果能重来,我会先把农村的家弄得很温暖,再建设城市的窝;如果上苍允许,我愿用我10年的寿命,来延长母亲一年的幸福。  可是,生活没有如果。一  我对母亲的背叛,打一次“扔烟”开始。  三月温暖的阳光里,母亲坐在窗边的床沿上和我说着话,把一小捏烟丝摁进旱烟锅里,吸起了旱烟。不多时,逼仄的宿舍内便弥漫着呛人的味道。睡在对面的室友把手中的小说往床上一摔,朝鼻子扇着风跑出了宿舍。那一刻,我难堪极了,感觉那
期刊
一  “可怕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一无所有,一切归零。”那年我25岁,比我大10岁的郭哥如是说。  学院里关于郭哥的传闻很多,诸如他供职于某互联网“大厂”又抽空创业开公司,因为崇拜冯友兰而考了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离过两次婚。  当时的我,看似是郭哥的“学姐”,实则尚无任何社会经验,面对身高185cm、气质儒雅的IT精英郭哥,免不了一通盲目好奇。加之情场失意、空虚寂寞,于是我主动加了他的微信。 
期刊
一  我家得意最近开始约会了。男孩是她初中同学,读书时puppy love(意为“少男少女短暂的爱情”“早恋”)了一阵,后来高中两人上了不同学校,就没再联系。  前阵子儿子洋相打机器人比赛,前期是初高中混战,洋相的队被一个高中队全方面碾压,输得很惨。小家伙回来丧气得不行,说那个队的队长可有名了,叫啥啥啥,老厉害了。  得意一听,老熟人啊。于是小丫头给对方发短信:“聽说你比赛时把我弟打得够呛,谢谢哈
期刊
一  收到女友蔡小容从武汉寄来的新著《柳生》。这本集子的首篇是夹杂着“柳生”形象的一篇成长小说,当年首发于《十月》杂志。  看到小说名,就觉得亲切而好奇。柳生,全名柳生静云,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陈真》中一个颇具正义感的痴情日本剑客。当年我也曾非常喜欢他,以至于初中时喜欢过一个长得颇似他的英气男生(恰好姓柳)。后来写的中篇小说《流水十年》,其中男主人公陶小平的形象便是依据那位柳姓男生,虽然初中毕
期刊
一  “谋杀”是如何发生的,我并不清楚。案发之时,我正与表姐在附近的小公园追逐疯跑。回想起来只觉得羞愧:我自诩为兔子的保护者,却未能尽到职责。日落时分,我们一人举着一只冰激凌回去,在楼下遇见了外婆。她刚刚处理完兔子的尸体回来—拿黑色的塑料袋一装,丢到最近的垃圾场去了。同时她口气轻松如常地跟我们讲:“兔子死啦。”  7岁那年的夏天,我心中长出了10个太阳,一刻不停地炙烤着,无一处阴凉可避。那天沉闷的
期刊
我们的生命旅程,是长长的时间绾起一座一座大小不一的岛屿,漂浮在记忆海面上。我们所记住的每一座岛,大抵都是因为在那上面住着被我们铭记与思念的人吧。他们住在那里,帮我们守着与他们一同历经的事。  十多年前,在鞋厂做工的黎继新遇到了阿梅,在这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前,20多岁的阿新因为自己的“不中用”泣不成声。阿梅在众人面前护着阿新;离别时,阿新也会嘱咐阿梅照顾好自己。  坐在大学英语课堂里的杨柳激动又紧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