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疫苗让人们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然而,全球疫苗分配不公问题日渐凸显——“疫苗民族主义”和富国“自我优先”等做法,正在不同国家和群体间造成“免疫鸿沟”,“多边主义”正成为众多国家呼吁的焦点。如何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疫苗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人们迫切想要得到的答案。
全球抗疫需要“多边主义”
2021年2月17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的新冠疫苗问题部长级公开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了“全球疫苗接种计划”倡议,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民族主义”一词也在会上不断被提及。
在英国,疫苗的订购剂量达到5.1亿剂,约是其总人口的4倍;在加拿大,总订购量高达4.1亿剂,是其总人口的10倍;但与此同时,仍有近130个国家的25亿人尚未获得任何一剂疫苗,全球95%已接种的疫苗仅局限在10个国家。可以说,富国的不断加购,几乎“扫光了全球疫苗的货架”,囤积了远超本国人口数量的疫苗。凡此种种,使得全球疫苗的获取方式变得更像丛林法则,导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取疫苗的难度极大。
与之相对,“全球疫苗接种计划”“中国疫苗援助计划”等惠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计划的适时提出,则属于“多边主义”安排。这表明疫苗作为国际卫生公共品的理念得到了认可,更多国家意识到,加入“多边主义”更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公共安全。
例如,2020年4月由世卫组织牵头成立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目前已有近190个国家和经济体加入这一机制,并已落实20亿剂疫苗合同;而在2021年2月26日,安理会宣布全票通过了15个安理会成员国及97个联合国会员国共同提交的,关于全球新冠疫苗分配决议草案,呼吁采用多边主义方式推动疫苗公平。
中国《光明日报》在报道中指出,疫苗到底能对全球疫情防控发挥多大效果,取决于世界各国在疫苗公平分配问题上采取何种态度。美国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在全球分发30亿剂新冠疫苗的两种场景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按人口比例向所有国家分发30亿剂疫苗,可将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减少61%;如果高收入国家优先获得其中的20亿剂,死亡病例将只减少33%。
在人类联系如此紧密的当今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战胜疫情,任何封闭自守、画地为牢的单边主义做法,都将毁坏全球抗疫的防线。只有践行“多边主义”,才有利于确保发展中国家平等获得疫苗的权利,减轻疫情加重带来的生命与经济损失,让尽可能多的经济体得以通过疫苗接种而实现群体免疫,使全球间的经贸和人员往来尽快恢复常态。这不仅是人类的道德选择,更是全球的理性选择。
中国疫苗为全球抗疫增添信心
衡量一款疫苗的表现,其可及性、有效性、安全性、适应性、保护性等都值得关注。首先衡量疫苗在技术上的可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存储的便捷性,另一个则是产能保障。
对比欧美国家研制的疫苗,中国疫苗在存储和运输方面优势明显。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灭活疫苗贮藏条件为 2℃~8℃避光保存和运输,可保持24个月稳定。冷链储运条件满足全球冷链体系标准,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国情,大大降低了储运的要求,减少了疫苗成本,提升了疫苗的可及性。
关于产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分别在北京和武汉建成了新冠灭活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车间,预计2021全年年产能达到20亿剂以上,与国际产能水平相当。随着中国更多企业的疫苗陆续完成临床试验和获批上市,全部实现达产后,总产能将超过40亿剂。2月27日,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按照全球人口和平均接种覆盖率估算,这个产能約能满足全球新冠疫苗需求量的40%以上。
有效性方面,2020年12月30日,中国生物宣布中国国内审批的新冠灭活疫苗保护效力为79.34%,数据远超国际50%的获批基准线。
安全性方面,中国主要采用灭活疫苗技术路线,这种技术经过长期的研究与临床使用验证,成熟度与安全性相对较高,且目前全球范围内成功上市的大部分疫苗是灭活疫苗产品。
适应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全球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广泛适用。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三期临床入组6万人,志愿者涵盖125个国籍,覆盖人群及其所属国别量创全球第一,接种年龄范围18~60岁,都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保护性方面,目前中国所有获批使用的疫苗接种后,体内能够消灭病毒的“中和抗体”的阳转率都在90%以上,也就是几乎所有人打完了理论上都能产生对抗病毒的抗体。
这些亮眼的中国数据给世界抗疫合作服下了一颗“定心丸”,体现了中国质量,为国际社会打造公平获取疫苗的供应链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疫苗是“人民的疫苗”
截至目前,中国已向53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27个国家出口疫苗,同时,承诺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国产疫苗,并全力以赴与10个国家共同推进疫苗合作研发,积极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保持密切沟通协调,还加入了世卫组织发起的“全球合作加速开发、生产、公平获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议等。
经此一疫,中国正积极行动,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全球抗疫提供强有力保障,始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展现大国担当。从拉美到非洲,从东南亚到欧洲,中国疫苗所到之处,各国政要亲自接机、“带头接种”,民众纷纷投下“信任票”。
在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看来,中国在自身疫情尚未完全结束时,道义驰援其他疫情深重的国家,充分发挥国际协作、守望相助的作用,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与智慧。
也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新冠疫苗问题部长级公开会时所说:“中方开展新冠疫苗国际合作,从不谋求任何地缘政治目标,从不盘算获取任何经济利益,也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我们想的最多的,就是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
全球抗疫需要“多边主义”
2021年2月17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的新冠疫苗问题部长级公开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了“全球疫苗接种计划”倡议,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民族主义”一词也在会上不断被提及。
在英国,疫苗的订购剂量达到5.1亿剂,约是其总人口的4倍;在加拿大,总订购量高达4.1亿剂,是其总人口的10倍;但与此同时,仍有近130个国家的25亿人尚未获得任何一剂疫苗,全球95%已接种的疫苗仅局限在10个国家。可以说,富国的不断加购,几乎“扫光了全球疫苗的货架”,囤积了远超本国人口数量的疫苗。凡此种种,使得全球疫苗的获取方式变得更像丛林法则,导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取疫苗的难度极大。
与之相对,“全球疫苗接种计划”“中国疫苗援助计划”等惠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计划的适时提出,则属于“多边主义”安排。这表明疫苗作为国际卫生公共品的理念得到了认可,更多国家意识到,加入“多边主义”更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公共安全。
例如,2020年4月由世卫组织牵头成立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目前已有近190个国家和经济体加入这一机制,并已落实20亿剂疫苗合同;而在2021年2月26日,安理会宣布全票通过了15个安理会成员国及97个联合国会员国共同提交的,关于全球新冠疫苗分配决议草案,呼吁采用多边主义方式推动疫苗公平。
中国《光明日报》在报道中指出,疫苗到底能对全球疫情防控发挥多大效果,取决于世界各国在疫苗公平分配问题上采取何种态度。美国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在全球分发30亿剂新冠疫苗的两种场景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按人口比例向所有国家分发30亿剂疫苗,可将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减少61%;如果高收入国家优先获得其中的20亿剂,死亡病例将只减少33%。
在人类联系如此紧密的当今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战胜疫情,任何封闭自守、画地为牢的单边主义做法,都将毁坏全球抗疫的防线。只有践行“多边主义”,才有利于确保发展中国家平等获得疫苗的权利,减轻疫情加重带来的生命与经济损失,让尽可能多的经济体得以通过疫苗接种而实现群体免疫,使全球间的经贸和人员往来尽快恢复常态。这不仅是人类的道德选择,更是全球的理性选择。
中国疫苗为全球抗疫增添信心
衡量一款疫苗的表现,其可及性、有效性、安全性、适应性、保护性等都值得关注。首先衡量疫苗在技术上的可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存储的便捷性,另一个则是产能保障。
对比欧美国家研制的疫苗,中国疫苗在存储和运输方面优势明显。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灭活疫苗贮藏条件为 2℃~8℃避光保存和运输,可保持24个月稳定。冷链储运条件满足全球冷链体系标准,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国情,大大降低了储运的要求,减少了疫苗成本,提升了疫苗的可及性。
关于产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分别在北京和武汉建成了新冠灭活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车间,预计2021全年年产能达到20亿剂以上,与国际产能水平相当。随着中国更多企业的疫苗陆续完成临床试验和获批上市,全部实现达产后,总产能将超过40亿剂。2月27日,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按照全球人口和平均接种覆盖率估算,这个产能約能满足全球新冠疫苗需求量的40%以上。
有效性方面,2020年12月30日,中国生物宣布中国国内审批的新冠灭活疫苗保护效力为79.34%,数据远超国际50%的获批基准线。
安全性方面,中国主要采用灭活疫苗技术路线,这种技术经过长期的研究与临床使用验证,成熟度与安全性相对较高,且目前全球范围内成功上市的大部分疫苗是灭活疫苗产品。
适应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全球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广泛适用。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三期临床入组6万人,志愿者涵盖125个国籍,覆盖人群及其所属国别量创全球第一,接种年龄范围18~60岁,都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保护性方面,目前中国所有获批使用的疫苗接种后,体内能够消灭病毒的“中和抗体”的阳转率都在90%以上,也就是几乎所有人打完了理论上都能产生对抗病毒的抗体。
这些亮眼的中国数据给世界抗疫合作服下了一颗“定心丸”,体现了中国质量,为国际社会打造公平获取疫苗的供应链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疫苗是“人民的疫苗”
截至目前,中国已向53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27个国家出口疫苗,同时,承诺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国产疫苗,并全力以赴与10个国家共同推进疫苗合作研发,积极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保持密切沟通协调,还加入了世卫组织发起的“全球合作加速开发、生产、公平获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议等。
经此一疫,中国正积极行动,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全球抗疫提供强有力保障,始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展现大国担当。从拉美到非洲,从东南亚到欧洲,中国疫苗所到之处,各国政要亲自接机、“带头接种”,民众纷纷投下“信任票”。
在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看来,中国在自身疫情尚未完全结束时,道义驰援其他疫情深重的国家,充分发挥国际协作、守望相助的作用,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与智慧。
也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新冠疫苗问题部长级公开会时所说:“中方开展新冠疫苗国际合作,从不谋求任何地缘政治目标,从不盘算获取任何经济利益,也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我们想的最多的,就是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