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到的的1993-2017年的关于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方面的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法从来源期刊、发布时间、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研究基于的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对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方面的不足及原因。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关于心理情绪传导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随着高等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将进一步减少。
关键词:情绪引导机制;多智能体系统;大学生心理;文献计量法
关于对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尤其在当今校园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的环境下,关于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而关于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从1993年中国开始提出这项研究开始,对这项研究的力度不断加大,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研究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就不得不引入多智体系统。多智体系统是指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一个较松散的多智能体联邦,这些智能体成员之间相互协同、相互服务,共同完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任务。它将问题划分成若干子问题,构造一些具有相应功能的单智能体,再由这些单智能体分工处理相应的子问题。当智能体之间出现依赖关系时,必须通过相互协商与合作来加以控制与管理[1]。文献计量法是运用数学、统计学、文献学对于各种文献结构、内容、质量等的综合量化分析来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方法[2]。
一、来源选择及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以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这两个个关键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了168篇文章,分别来源于95种期刊和大学单位,见图一:
可见,关于关于大学生心理情绪传导机制研究的文献来源较为分散,各个文献差异较少,其中最多的是师范类大学对这项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分布年限上,如图可看出关于创业机会的研究文献总体趋势是在不断增加,其中2010-2013年,处于上升阶段。2014-2016年,这一时间段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波动。2017年由于未结束,文献统计数量尚不完整。见图二:
此外我们对大学生心理情绪有关文献研究学科做了一份简单的统(见图三)计,发现在心理学、高等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研究的较多,他们也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情绪问题。其余的学科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分散,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二、研究内容分析
1.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校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校园暴力、学业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此,本节就单单对知网上有关“大学生情绪”的文献做一个简单的H指数分析。见图四: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的研究,由于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关于文章的被引次数总体来讲不是很多。但仍有核心文章为研究指导方向。此外从H指数也可看出这些文献的差异,从被引次数来看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从文献互引的角度来看,关于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研究这方面大多数文章比较分散,从图上大致来看还是偏重教育、心理方面的研究被引用较多。这说明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的研究更多还是教育或心理工作者在做,其他人对此涉及较少。见图五: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指针对何种事物进行研究,本文是对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情绪传导机制的文章进行分析,主要从来源期刊、发布时间、研究角度、研究對象、研究基于的理论等方面,找出它们的共性、已有成果和不足[3]。统计发现,在2000年以前,虽然关于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总体是在不断增长的,但是研究比较少的。但在2005到2017年这12年期间,对大学生心理情绪的研究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见图六)。而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高校显得更为重视。其原因可能在于,对大学生心理研究这方面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4]。
3.研究基于的理论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辛自强教授对数据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在研究中他对1986至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以此来考察这些研究(被试约30多万名大学生)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5]。结果表明:(1)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均呈负相关,25年来9个因子均值分别下降了1%至13%,这说明25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 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2)25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上,而且重点大学学生(较之非重点大学)、城市生源学生(较之农村)、男生(较之女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更快[6]。
还有就是参考心理素质的相关文献和一些量表,一般是以王滔和陈建文2005年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为基础,依照心理测验学规范修订而来。该量表所有项目均采用五点记分制,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调查,得分越高说明心理素质越好。多位专家和硕博士研究生对因素定义及项目表述的反复考察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也间接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学特征。并且相关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表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7]。最后将得到的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出最终结论。
4、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文献计量法为主、模型分析法为辅。运用文献计量法,对从知网上找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归类,比较说明。在找到的文章中,从发布时间、学科归类、来源分布、增长比率等角度,对近几年关于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模型分析法本质上是对复杂现实的简单抽象,使问题变得直观且简单,以便更加精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例如整合模型、概念框架等,对已经分析完的文章进行整合,构建概念框架有些文献是将两者结合运用进行研究。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评价
1、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的本身具有复杂的特点,关于它的定义、本质、来源并未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的分析必定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2、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国内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变化等主观因素方面,而忽视了大学客观环境等对情绪传导的影响研究。
3、国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相对于国内都较为完善,国内并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对于情绪引导机制简单理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也较为缺少。
四、总结
针对于我国对大学生心理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较为滞后。由于不同的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因素不同,一般性研究在宏观上对于从事大学生心理老师进行指导,但在具体及群体的特殊性上指导性存在不足,因此针对特定群体的研究更具有微观上的指导意义。
鉴于国内对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不足,这里不妨提出一个设想:创建一个基于多智体复杂网络的情绪引导机制。通过多智能体理清个体之间复杂的关系,再利用复杂网络强大的运算能力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数据。这或许将是关于心理情绪传导机制研究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游福成,郑良斌,丁海洋,杨炳儒.基于多智体的分布式信息挖掘系统及其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1): 163-165.
[2]孙志茹,张志强.文献计量法在战略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5):706--710.
[3]刘志刚.大学生愤怒情绪预防和辅助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4(04):95-96.
[4]张大均,李晓辉,龚玲.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2)71--76
[5]辛自強,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05):664-679.
[6]崔志锋.情绪调节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8):34-35.
[7]龚玲,张大均,王金良.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03):86- 92+183.
关键词:情绪引导机制;多智能体系统;大学生心理;文献计量法
关于对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尤其在当今校园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的环境下,关于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而关于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从1993年中国开始提出这项研究开始,对这项研究的力度不断加大,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研究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就不得不引入多智体系统。多智体系统是指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一个较松散的多智能体联邦,这些智能体成员之间相互协同、相互服务,共同完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任务。它将问题划分成若干子问题,构造一些具有相应功能的单智能体,再由这些单智能体分工处理相应的子问题。当智能体之间出现依赖关系时,必须通过相互协商与合作来加以控制与管理[1]。文献计量法是运用数学、统计学、文献学对于各种文献结构、内容、质量等的综合量化分析来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方法[2]。
一、来源选择及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以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这两个个关键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了168篇文章,分别来源于95种期刊和大学单位,见图一:
可见,关于关于大学生心理情绪传导机制研究的文献来源较为分散,各个文献差异较少,其中最多的是师范类大学对这项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分布年限上,如图可看出关于创业机会的研究文献总体趋势是在不断增加,其中2010-2013年,处于上升阶段。2014-2016年,这一时间段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波动。2017年由于未结束,文献统计数量尚不完整。见图二:
此外我们对大学生心理情绪有关文献研究学科做了一份简单的统(见图三)计,发现在心理学、高等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研究的较多,他们也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情绪问题。其余的学科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分散,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二、研究内容分析
1.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校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校园暴力、学业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此,本节就单单对知网上有关“大学生情绪”的文献做一个简单的H指数分析。见图四: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的研究,由于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关于文章的被引次数总体来讲不是很多。但仍有核心文章为研究指导方向。此外从H指数也可看出这些文献的差异,从被引次数来看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从文献互引的角度来看,关于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研究这方面大多数文章比较分散,从图上大致来看还是偏重教育、心理方面的研究被引用较多。这说明大学生情绪引导机制的研究更多还是教育或心理工作者在做,其他人对此涉及较少。见图五: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指针对何种事物进行研究,本文是对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情绪传导机制的文章进行分析,主要从来源期刊、发布时间、研究角度、研究對象、研究基于的理论等方面,找出它们的共性、已有成果和不足[3]。统计发现,在2000年以前,虽然关于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总体是在不断增长的,但是研究比较少的。但在2005到2017年这12年期间,对大学生心理情绪的研究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见图六)。而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高校显得更为重视。其原因可能在于,对大学生心理研究这方面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4]。
3.研究基于的理论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辛自强教授对数据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在研究中他对1986至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以此来考察这些研究(被试约30多万名大学生)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5]。结果表明:(1)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均呈负相关,25年来9个因子均值分别下降了1%至13%,这说明25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 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2)25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上,而且重点大学学生(较之非重点大学)、城市生源学生(较之农村)、男生(较之女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更快[6]。
还有就是参考心理素质的相关文献和一些量表,一般是以王滔和陈建文2005年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为基础,依照心理测验学规范修订而来。该量表所有项目均采用五点记分制,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调查,得分越高说明心理素质越好。多位专家和硕博士研究生对因素定义及项目表述的反复考察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也间接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学特征。并且相关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表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7]。最后将得到的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出最终结论。
4、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文献计量法为主、模型分析法为辅。运用文献计量法,对从知网上找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归类,比较说明。在找到的文章中,从发布时间、学科归类、来源分布、增长比率等角度,对近几年关于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模型分析法本质上是对复杂现实的简单抽象,使问题变得直观且简单,以便更加精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例如整合模型、概念框架等,对已经分析完的文章进行整合,构建概念框架有些文献是将两者结合运用进行研究。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评价
1、大学生情绪传导机制的本身具有复杂的特点,关于它的定义、本质、来源并未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的分析必定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2、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国内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变化等主观因素方面,而忽视了大学客观环境等对情绪传导的影响研究。
3、国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相对于国内都较为完善,国内并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对于情绪引导机制简单理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也较为缺少。
四、总结
针对于我国对大学生心理情绪传导机制的研究较为滞后。由于不同的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因素不同,一般性研究在宏观上对于从事大学生心理老师进行指导,但在具体及群体的特殊性上指导性存在不足,因此针对特定群体的研究更具有微观上的指导意义。
鉴于国内对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不足,这里不妨提出一个设想:创建一个基于多智体复杂网络的情绪引导机制。通过多智能体理清个体之间复杂的关系,再利用复杂网络强大的运算能力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数据。这或许将是关于心理情绪传导机制研究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游福成,郑良斌,丁海洋,杨炳儒.基于多智体的分布式信息挖掘系统及其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1): 163-165.
[2]孙志茹,张志强.文献计量法在战略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5):706--710.
[3]刘志刚.大学生愤怒情绪预防和辅助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4(04):95-96.
[4]张大均,李晓辉,龚玲.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2)71--76
[5]辛自強,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05):664-679.
[6]崔志锋.情绪调节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8):34-35.
[7]龚玲,张大均,王金良.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03):86- 9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