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展数学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戏让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现实情境,体会数学价值。
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但如果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化枯燥的知识为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也就高了。如:学了“认识人民币”后,就可以设计一个“小小购物家”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索。
问题是认知情感的源泉和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1)揭题提问。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一上课就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在观察水桶时思考:如果我们用白铁皮做这只水桶,做前应如何预算材料?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索“侧面积”这一问题的欲望。
(2)联系实际提问。即结合某一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这样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在掌握公式后,可让他们计算自己面前课桌的面积、书本的面积。
二、重视动手实践,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实现,因为这种发现让学生理解最深,也容易让学生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估计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可能学生的估计各不相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启发他们动手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就会对这一知识有特别深的印象。
三、灵活使用教材,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必须要有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的学习素材作为媒介。而现行小学课本中并非所有题材都适用于当地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善于领会和发掘教材意图,要尽量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不用书上出现的例题,而让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来帮助编口诀,记口诀。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整理出5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体现人文关怀,激活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
1.发扬民主,面向全体。教师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让好学生跃跃欲试,发展个性特长,中等生能积极地思考,差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
2.鼓励启发,及时评价。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特别好时,可让其他同学对此进行评价。
总之,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他们自主探索知识,掌握应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戏让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现实情境,体会数学价值。
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但如果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化枯燥的知识为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也就高了。如:学了“认识人民币”后,就可以设计一个“小小购物家”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索。
问题是认知情感的源泉和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1)揭题提问。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一上课就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在观察水桶时思考:如果我们用白铁皮做这只水桶,做前应如何预算材料?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索“侧面积”这一问题的欲望。
(2)联系实际提问。即结合某一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这样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在掌握公式后,可让他们计算自己面前课桌的面积、书本的面积。
二、重视动手实践,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实现,因为这种发现让学生理解最深,也容易让学生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估计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可能学生的估计各不相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启发他们动手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就会对这一知识有特别深的印象。
三、灵活使用教材,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必须要有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的学习素材作为媒介。而现行小学课本中并非所有题材都适用于当地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善于领会和发掘教材意图,要尽量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不用书上出现的例题,而让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来帮助编口诀,记口诀。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整理出5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体现人文关怀,激活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
1.发扬民主,面向全体。教师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让好学生跃跃欲试,发展个性特长,中等生能积极地思考,差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
2.鼓励启发,及时评价。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特别好时,可让其他同学对此进行评价。
总之,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他们自主探索知识,掌握应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