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实现粮食和食品安全的目标,“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国际农业合作
开展农业合作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常重要的领域。2016年11月12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闭门会议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主持,马丁·邓恩、法布里斯·德雷弗斯、欧晓理、张陆彪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合作、“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粮食与食品安全、构建农业创新机制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合作
中国经济报告:“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发展战略对接、政策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贸易合作、文化交流、金融合作等。农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一带一路”会给多边国家的农业合作带来什么新机遇?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把这些合作机遇变成现实成果?
欧晓理:“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方向(波罗的海方向、波斯湾方向、印度洋方向)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方向(印度洋方向、南太平洋方向),这五大方向都有一批项目正在推进,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资源开发以及农业合作等。其中,农业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领域,包括农业的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
法布里斯·德雷弗斯:“一带一路”能够加强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从而更好地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帮助更多国家实现其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以及G20峰会上做出的承诺。
现在全球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应对社会、健康、环境等领域的挑战。我认为应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所有利益相关的国家都应该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各国需要保持高度信任。为此,在“一带一路”的路线图内,应当实现标准的统一,使得所有国家都能够参与进来。
一方面,需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有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包括私营部门的标准以及公共部门的标准。我认为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關于农业生产投入的产品,以及禁止或允许投入的物质的标准。全球应当协调和统一相关标准。这些方案的施行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的“一带一路”倡议。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区域标准。此外,也可以通过成立国际组织开展协作。
马丁·邓恩:新西兰致力于通过多边及双边层面与中国加强合作。在我看来,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实现粮食和食品安全的目标。因此,各国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国际农业合作。中国是全球应对农业温室气体联合行动的成员之一,要降低农业对环境、气候变化、能源的影响,需要我们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发展农业必须对人力进行投资,通过共同开发、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相关的技能、技术、市场营销能力。
各国应尽可能地减少粮食浪费,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这不仅能够降低粮食损耗和浪费,同时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监管,应对不断上升的消费需求。农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获得投资回报,并尽可能地减少投资成本。我们可以帮助农业企业和农民以有利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来实现投资回报。
张陆彪:中国农业部正在牵头制定《“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农业合作愿景与行动》以及《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进一步推进农业发展。这些愿景、行动和规划都是按照国际化的做法来制定的。
农业合作是国际合作的新亮点和增长点。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都表现出了广泛的积极性。我们对沿线国家做了一些模型测算,这些国家都有较大的粮食生产潜力,而中国在农业技术、农业物资、农业装备、相关人才储备以及国际发展经验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因此,“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沿线国家融入国际和区域产业链的诉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农业合作有利于形成全球农业合作新格局,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全球粮农制度。我认为推进农业合作要做到四点:一是务实,二是高效,三是双赢,四是互利。
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农业合作是一个新命题,中国愿意与各国、国际组织以及私人部门共同推动农业合作走向深入,实现多赢。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粮食与食品安全
中国经济报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通过国际农业合作来保障全球的粮食与食品安全?包括中国、新西兰在内的农业大国是如何做的?
马丁·邓恩: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所以需要一些经济政策来帮助我们应对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从而满足相关需求。
新西兰气候温和、自然禀赋丰富,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天然优势。尽管如此,新西兰也存在粮食安全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新西兰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同时进口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种植的农作物。为了使得这样的体制能够顺利运行,我们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及消费者和农民等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
欧晓理:“一带一路”的大框架可以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式,我们应当由强调产量安全转变为强调生产能力安全。目前,国际市场的粮价比中国市场的粮价便宜,尤其是很多周边国家的农业生产条件比中国好,中国可以适当进口国外产品,同时,积极推动中国的农业企业走出去。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考虑粮食安全的问题,国内的一些耕地可以实行休耕,到国外承包一些耕地,为此,一些政策也应该做出调整。另外,中国有很多惠农政策,这些惠农政策是否能够延伸到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构建农业创新机制
中国经济报告:目前,世界各国农业更加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应当如何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各国应如何加强农业创新合作?
法布里斯·德雷弗斯:我们应当在国家层面制定一体化的政策来实现农业变革。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创新的相关机制,以应对粮食安全的挑战。法国当时采用的方式是家庭农场,我们改变了农业运作方式,实现了农民和协会之间的共同管理。
创新取决于研发能力,要创新仅仅依靠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一些做法。我们设立了职业培训机构,地方农业协会和工会与这些机构、网站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农民有大量的顾问,包括政府的顾问和私人机构的顾问,同时,供应侧和下游企业也有很多顾问,这就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实现粮食生产、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目标。
农业不仅涉及到粮食安全,也涉及到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国家政策不仅要关注农民的能力和收入,还要上升到供应链环节,同时,也包括提供特殊的贷款给相关行业企业,让他们采用更加现代化的设备,更多地投资于研究、研发和高等教育,加强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农业创新政策应当具有两大特点。第一,高度重视对农民或农民组织的支持。农民组织是指以创新社区的形式存在的农民联合体,可以在农民组织内推进具体的农业创新项目。第二,考虑供应商或供应链对于农民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减少农民对农药、化肥的投入,应当对供应商采用与农药使用有关的认证制度,以鼓励环境友好型农业供应链的发展。
张陆彪:加强农业创新合作需要坚持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技先行。我认为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远比农业生产更为重要,这是中国对外合作的基本原则。第二,打造一些亮点工程。可以共建农业合作园区来传播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可以开展农业产能合作,满足当地对优质种子、饲料、农机等特殊品的需求。第三,用好机制平台。中国愿意与各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多方面平台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打造新的合作机制平台。第四,深化对外援助。中国已经明确农业对外援助是国家对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要推行因国分类政策,即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中国还会积极帮助受援国谋划发展战略,跟有关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同时,中国还会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和高级顾问传授农业技术、提供政策咨询规划建议和技术指导等。
开展农业合作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常重要的领域。2016年11月12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闭门会议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主持,马丁·邓恩、法布里斯·德雷弗斯、欧晓理、张陆彪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合作、“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粮食与食品安全、构建农业创新机制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合作
中国经济报告:“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发展战略对接、政策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贸易合作、文化交流、金融合作等。农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一带一路”会给多边国家的农业合作带来什么新机遇?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把这些合作机遇变成现实成果?
欧晓理:“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方向(波罗的海方向、波斯湾方向、印度洋方向)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方向(印度洋方向、南太平洋方向),这五大方向都有一批项目正在推进,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资源开发以及农业合作等。其中,农业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领域,包括农业的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
法布里斯·德雷弗斯:“一带一路”能够加强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从而更好地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帮助更多国家实现其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以及G20峰会上做出的承诺。
现在全球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应对社会、健康、环境等领域的挑战。我认为应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所有利益相关的国家都应该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各国需要保持高度信任。为此,在“一带一路”的路线图内,应当实现标准的统一,使得所有国家都能够参与进来。
一方面,需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有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包括私营部门的标准以及公共部门的标准。我认为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關于农业生产投入的产品,以及禁止或允许投入的物质的标准。全球应当协调和统一相关标准。这些方案的施行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的“一带一路”倡议。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区域标准。此外,也可以通过成立国际组织开展协作。
马丁·邓恩:新西兰致力于通过多边及双边层面与中国加强合作。在我看来,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实现粮食和食品安全的目标。因此,各国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国际农业合作。中国是全球应对农业温室气体联合行动的成员之一,要降低农业对环境、气候变化、能源的影响,需要我们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发展农业必须对人力进行投资,通过共同开发、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相关的技能、技术、市场营销能力。
各国应尽可能地减少粮食浪费,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这不仅能够降低粮食损耗和浪费,同时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监管,应对不断上升的消费需求。农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获得投资回报,并尽可能地减少投资成本。我们可以帮助农业企业和农民以有利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来实现投资回报。
张陆彪:中国农业部正在牵头制定《“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农业合作愿景与行动》以及《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进一步推进农业发展。这些愿景、行动和规划都是按照国际化的做法来制定的。
农业合作是国际合作的新亮点和增长点。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都表现出了广泛的积极性。我们对沿线国家做了一些模型测算,这些国家都有较大的粮食生产潜力,而中国在农业技术、农业物资、农业装备、相关人才储备以及国际发展经验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因此,“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沿线国家融入国际和区域产业链的诉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农业合作有利于形成全球农业合作新格局,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全球粮农制度。我认为推进农业合作要做到四点:一是务实,二是高效,三是双赢,四是互利。
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农业合作是一个新命题,中国愿意与各国、国际组织以及私人部门共同推动农业合作走向深入,实现多赢。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粮食与食品安全
中国经济报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通过国际农业合作来保障全球的粮食与食品安全?包括中国、新西兰在内的农业大国是如何做的?
马丁·邓恩: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所以需要一些经济政策来帮助我们应对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从而满足相关需求。
新西兰气候温和、自然禀赋丰富,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天然优势。尽管如此,新西兰也存在粮食安全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新西兰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同时进口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种植的农作物。为了使得这样的体制能够顺利运行,我们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及消费者和农民等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
欧晓理:“一带一路”的大框架可以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式,我们应当由强调产量安全转变为强调生产能力安全。目前,国际市场的粮价比中国市场的粮价便宜,尤其是很多周边国家的农业生产条件比中国好,中国可以适当进口国外产品,同时,积极推动中国的农业企业走出去。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考虑粮食安全的问题,国内的一些耕地可以实行休耕,到国外承包一些耕地,为此,一些政策也应该做出调整。另外,中国有很多惠农政策,这些惠农政策是否能够延伸到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构建农业创新机制
中国经济报告:目前,世界各国农业更加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应当如何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各国应如何加强农业创新合作?
法布里斯·德雷弗斯:我们应当在国家层面制定一体化的政策来实现农业变革。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创新的相关机制,以应对粮食安全的挑战。法国当时采用的方式是家庭农场,我们改变了农业运作方式,实现了农民和协会之间的共同管理。
创新取决于研发能力,要创新仅仅依靠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一些做法。我们设立了职业培训机构,地方农业协会和工会与这些机构、网站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农民有大量的顾问,包括政府的顾问和私人机构的顾问,同时,供应侧和下游企业也有很多顾问,这就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实现粮食生产、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目标。
农业不仅涉及到粮食安全,也涉及到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国家政策不仅要关注农民的能力和收入,还要上升到供应链环节,同时,也包括提供特殊的贷款给相关行业企业,让他们采用更加现代化的设备,更多地投资于研究、研发和高等教育,加强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农业创新政策应当具有两大特点。第一,高度重视对农民或农民组织的支持。农民组织是指以创新社区的形式存在的农民联合体,可以在农民组织内推进具体的农业创新项目。第二,考虑供应商或供应链对于农民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减少农民对农药、化肥的投入,应当对供应商采用与农药使用有关的认证制度,以鼓励环境友好型农业供应链的发展。
张陆彪:加强农业创新合作需要坚持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技先行。我认为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远比农业生产更为重要,这是中国对外合作的基本原则。第二,打造一些亮点工程。可以共建农业合作园区来传播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可以开展农业产能合作,满足当地对优质种子、饲料、农机等特殊品的需求。第三,用好机制平台。中国愿意与各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多方面平台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打造新的合作机制平台。第四,深化对外援助。中国已经明确农业对外援助是国家对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要推行因国分类政策,即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中国还会积极帮助受援国谋划发展战略,跟有关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同时,中国还会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和高级顾问传授农业技术、提供政策咨询规划建议和技术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