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而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熏陶。
一、以自身情感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会因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會努力将它学好。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笑容等一些微妙的现象,或者是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经常把爱和期待给予学生的老师,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成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
二、以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三、以教材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一)在导入新课中渗透情感
“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竟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二)感悟关键句子培养学生情感
师生共同品味文中关键的语句,通过学生诵读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时,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学生一旦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审美体验得到丰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心灵将受到震撼,思想将得到净化,从而激发内在的激情,产生了对生命、对人生理解和新的感悟,体现语文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的目的。如《紫藤萝瀑布》课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哲理名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三)阅读文章情节滋润学生情感
情节是记叙性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能抓住关键情节因势利导,抓住课文的动情点,进行点拨,就会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菲利普一家特别盼望于勒回来,为什么遇到了又避而不见呢?以前盼望他回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菲利普一家的做法对不对?”学生思考后明白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世间最可贵的亲情,不要把金钱看的高于一切,而要把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关心、爱护、帮助放在较高位置。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当然,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来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一、以自身情感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会因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會努力将它学好。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笑容等一些微妙的现象,或者是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经常把爱和期待给予学生的老师,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成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
二、以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三、以教材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一)在导入新课中渗透情感
“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竟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二)感悟关键句子培养学生情感
师生共同品味文中关键的语句,通过学生诵读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时,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学生一旦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审美体验得到丰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心灵将受到震撼,思想将得到净化,从而激发内在的激情,产生了对生命、对人生理解和新的感悟,体现语文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的目的。如《紫藤萝瀑布》课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哲理名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三)阅读文章情节滋润学生情感
情节是记叙性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能抓住关键情节因势利导,抓住课文的动情点,进行点拨,就会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菲利普一家特别盼望于勒回来,为什么遇到了又避而不见呢?以前盼望他回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菲利普一家的做法对不对?”学生思考后明白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世间最可贵的亲情,不要把金钱看的高于一切,而要把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关心、爱护、帮助放在较高位置。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当然,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来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