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同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初产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自然分娩组以及剖宫产两组,每组各60例。超声检查产妇的尿道旋转角度以及膀胱颈活动度这两项指标,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结果:自然分娩组生产后的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然分娩组分娩后的膀胱颈活动度(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明显小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实验表明,自然分娩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虽然剖宫产对于产妇的盆底结构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却不能完全避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关键词:分娩 膀胱颈活动度 会阴超声 压力性尿失禁 尿道旋转角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2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39-01
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泌尿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由国际尿控协会将其定义为:当腹压增加时,其尿液便会不自主流出。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便是正常情况下患者无遗尿情况,然而当腹压一旦突然增高时,尿液便会自动流出 [1,2]。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尿失禁与患者群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其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疾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初产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自然分娩组以及剖宫产两组,每组各60例,平均年龄为26.25±7.26岁。纳入标准为以下七点:①初产产妇、单胎妊娠;②足月分娩,无早产或难产情况;③产妇无泌尿系统疾病史以及无肾脏方面疾病史;其四,产妇无盆腔手术史;其五,产妇无慢性咳嗽病史;其六,产妇无长期便秘的情况;其七,经检查过后尿常规正常。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检测仪器选用GE Voluson 730 Pro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的探头选择6.5赫兹。
在患者接受检查时应当选取截石位,在医护人员协助的情况下适度充盈患者膀胱,以方便患者膀胱颈与近端尿道的显露,探头外使用避孕套进行保护,在探头的表面使用消毒耦合剂擦拭后将其放置于患者的会阴部尿道外口及阴道口之间,医护人员取探头使其手柄轴线和患者身体持平行状态,进行二维成像,分别在Valsalva动作与安静状态下时,于矢状切面显示患者的膀胱颈、膀胱、尿道以及耻骨的联合成像。而后测定患者膀胱颈的移动度。移动度指的便是当患者的腹压增加时(也就是Valsalva动作),患者膀胱颈部的可移动程度。在医护人员为患者测量的时候,应当现在安静状态的时候在膀胱颈位置放置一个游标,而后再将另一个游标放置在患者Valsalva动作后的最大移动位置上,并且在应力期分别测量患者的尿道旋转角度以及膀胱颈活动度。
1.3 诊断标准 [3]。本组实验研究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为SUI诊断标准,该标准是依照国际控尿学会的标准而制订的:当患者腹压突然增加(例如大笑、提举重物、咳嗽、打喷嚏)时,尿液便会不自主地由尿道口自动流出。
依照临床病症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咳嗽以及打喷嚏时遗尿行为患者为轻度;行走或者坐位突然站立时发生遗尿行为患者为中度;站立时发生遗尿行为患者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产后六周SUI发病率的变化比较。自然分娩组生产后的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比较(n,%)
注:*与自然分娩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产后六周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对比。自然分娩组分娩后的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明显小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参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产后六周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对比(n,X±S)
注:*与自然分娩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泌尿系统疾病,由国际尿控协会将其定义为:当腹压增加时,其尿液便会不自主流出。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便是正常情况下患者无遗尿情况,然而当腹压一旦突然增高时,尿液便会自动流出。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尿失禁与患者群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其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疾病进行了研究分析 [4]。
本组研究中可以看出,自然分娩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虽然剖宫产对于产妇的盆底结构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以减少阴道分娩对盆底肌肉和神经的损伤,却不能完全避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兰.女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11(25):645-646
[2] 冯静,陈庚敏,张晓红,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地电刺激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07(01):5-8
[3] 朱兰,郎景和,海宁.盐酸米多君和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08):537
[4] 宋岩峰,余燕.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阴道前壁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J].广东医学,2007,28(12):1947-1948
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初产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自然分娩组以及剖宫产两组,每组各60例。超声检查产妇的尿道旋转角度以及膀胱颈活动度这两项指标,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结果:自然分娩组生产后的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然分娩组分娩后的膀胱颈活动度(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明显小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实验表明,自然分娩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虽然剖宫产对于产妇的盆底结构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却不能完全避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关键词:分娩 膀胱颈活动度 会阴超声 压力性尿失禁 尿道旋转角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2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39-01
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泌尿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由国际尿控协会将其定义为:当腹压增加时,其尿液便会不自主流出。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便是正常情况下患者无遗尿情况,然而当腹压一旦突然增高时,尿液便会自动流出 [1,2]。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尿失禁与患者群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其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疾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初产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自然分娩组以及剖宫产两组,每组各60例,平均年龄为26.25±7.26岁。纳入标准为以下七点:①初产产妇、单胎妊娠;②足月分娩,无早产或难产情况;③产妇无泌尿系统疾病史以及无肾脏方面疾病史;其四,产妇无盆腔手术史;其五,产妇无慢性咳嗽病史;其六,产妇无长期便秘的情况;其七,经检查过后尿常规正常。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检测仪器选用GE Voluson 730 Pro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的探头选择6.5赫兹。
在患者接受检查时应当选取截石位,在医护人员协助的情况下适度充盈患者膀胱,以方便患者膀胱颈与近端尿道的显露,探头外使用避孕套进行保护,在探头的表面使用消毒耦合剂擦拭后将其放置于患者的会阴部尿道外口及阴道口之间,医护人员取探头使其手柄轴线和患者身体持平行状态,进行二维成像,分别在Valsalva动作与安静状态下时,于矢状切面显示患者的膀胱颈、膀胱、尿道以及耻骨的联合成像。而后测定患者膀胱颈的移动度。移动度指的便是当患者的腹压增加时(也就是Valsalva动作),患者膀胱颈部的可移动程度。在医护人员为患者测量的时候,应当现在安静状态的时候在膀胱颈位置放置一个游标,而后再将另一个游标放置在患者Valsalva动作后的最大移动位置上,并且在应力期分别测量患者的尿道旋转角度以及膀胱颈活动度。
1.3 诊断标准 [3]。本组实验研究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为SUI诊断标准,该标准是依照国际控尿学会的标准而制订的:当患者腹压突然增加(例如大笑、提举重物、咳嗽、打喷嚏)时,尿液便会不自主地由尿道口自动流出。
依照临床病症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咳嗽以及打喷嚏时遗尿行为患者为轻度;行走或者坐位突然站立时发生遗尿行为患者为中度;站立时发生遗尿行为患者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产后六周SUI发病率的变化比较。自然分娩组生产后的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比较(n,%)
注:*与自然分娩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产后六周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对比。自然分娩组分娩后的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明显小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参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产后六周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对比(n,X±S)
注:*与自然分娩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泌尿系统疾病,由国际尿控协会将其定义为:当腹压增加时,其尿液便会不自主流出。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便是正常情况下患者无遗尿情况,然而当腹压一旦突然增高时,尿液便会自动流出。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尿失禁与患者群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其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疾病进行了研究分析 [4]。
本组研究中可以看出,自然分娩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虽然剖宫产对于产妇的盆底结构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以减少阴道分娩对盆底肌肉和神经的损伤,却不能完全避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兰.女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11(25):645-646
[2] 冯静,陈庚敏,张晓红,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地电刺激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07(01):5-8
[3] 朱兰,郎景和,海宁.盐酸米多君和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08):537
[4] 宋岩峰,余燕.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阴道前壁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J].广东医学,2007,28(12):1947-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