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已经开始全面收费,这一制度伴随着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而出现,使得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呈现多元化。本文立足实际,从正反方面分析研究生全面收费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并且立足教育机会公平的个案模型分析,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研究生收费政策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共产品;教育成本分担
一、研究生全面收费理论依据
研究生教育并非是基础性的义务教育,根据萨缪尔森关于公共产品的理论界定(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当中,研究生教育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因为除了付费者自身收益之外,也会带来正外部性,使得社会得到收益。但是鉴于其竞争性和排他性较之基础教育更强,边际成本并非为零,而且增加一个研究生教育服务,边际成本增加的很多,正是这种极强的私人收益,所以研究生入学缴费应该是一种教育成本的分担,是对于教育公平的一种促进,体现了“受益者付费”的基本原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符合逻辑的。
二、“教育公平”理论内涵
教育经济学当中对于教育公平的界定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公共性教育资源在全社会成员的分布状况;第二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结构的公平;第三是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群体中的均等性。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延伸指标,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一味的强调个体之间的绝对公平。
我们再深入一步探索,可以发现“教育公平”理论源自于罗尔斯《正义论》当中的论述。按照罗尔斯的理论,如果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难以做到平等分配,那么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就要适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就是“差别原则”,所以说教育政策本身应该对于较低社会阶层有利,使得他们有机会在较低的标准下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研究生教育统一全面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违背了罗尔斯有关于“差别原则”的论述。
三、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对于教育公平的利弊分析
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是否导致了教育不公平?长远宏观角度来看,这种全面收费有利于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当中的分配趋于公平;但是短期微观来看,的的确确又会造成对于低社会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压力和不公平。
1.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等化。研究生教育如果免费,所有教育成本由国家财政负担,也就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供养小部分人学习,这就违背了“任何一笔公共支出必须要让多数纳税人受益”的基本原则。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使得受益人要承担一定的费用,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研究生教育学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共资源均等化的发展。
促进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结构公平。研究生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其社会平均收入高于其他社会成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经济收入一般和其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实行收费制度,可以促进研究生规模增加,降低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社会其他群体的竞争就会有优势,有利于降低社会成员就业机会的不公平,缩小收入水平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美国学者科尔曼对于教育机会公平的定义是“机会平等观念意味着机会的效益均等。”教育机会公平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进入教育系统机会均等;享受教育条件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于未来生活前景影响机会均等。免费的研究生教育实质导致公共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但是实行全面收费之后,单个受教育的个体消耗更少资源,促使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的社会群体服务,改变少数人专享全社会教育资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
2.导致教育不公平。研究生收费超过贫困家庭承受能力。近年来学费不断攀升,现行的高校研究生收费每年10000元左右,加上生活费用,对于一般的家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考虑到投资问题,很多寒门优秀学子可能放弃读研,减少了贫寒学子报考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学历当中的贫富分层现象,有損教育公平。
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导致不公平。很多人预期研究生教育之后可以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但是随着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面失去了竞争的优势,甚至出现难以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研究生全面收费导致研究生成本增加,一旦预期的收益不能够达到,这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巨大差距全部由受教育个体承担,会导致他们进一步悲观失望,有害于其身心健康。
一定程度上面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从而导致教育结果不平等。影响很多寒门学子选择就业放弃读研的还有机会成本,就是学生为继续接受教育间接地支付的成本。研究生学习的机会陈本远远高于所直接支付的学费,所以说贫寒学子在读研究生期间,迫于生活的压力,学习过程中必然要从事兼职活动,补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么影响了学习,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最终导致结果的不公平。
四、对策分析
1.核算成本,差别收费。单个研究生在教育当中获得的效用我们用E表示,付出的成本是C,教育收益B,我们就可以构建是否选择就读研究生的模型[1]:E=C/B①
当E<1时,意味着收益大于成本,此时理性人会选择就读研究生。
当E≥1时,就会使得读研究生成本大于收益,决策者就会放弃研究生学习。
成本理论认为,较高的教育投资回报更高,学费即成本也就越高,这一观点不够准确。研究生学费的核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成本不仅仅是所交学费这种看得见的金钱,还有机会成本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比较悬殊的情况下,有必要实行差别收费,根据成本收益比,让收益高的多交,收益低的少交,反而有利于教育公平。
2.弹性学习期限,节约机会成本。目前我国硕士阶段的学习一般是两到三年,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比较漫长,尤其是文科的学习,两年基本就可以完成,所以可以提前一年毕业,节约了教育资源和学生的机会成本。可以采取学分制管理学生,在一定期限内,修满了学分,达到了要求的水平,就可以准许弹性学制,提前毕业,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一切从学生实际利益出发,降低机会成本。
3.建立专项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奖学金制度十分不完善,奖金不高,人数覆盖没有达到90%。没有很好地起到资助的作用。尽管欧美国家研究生阶段也是收费,但是没有人因为学费问题而放弃学业的,这主要就是完善的奖学金制度,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合理的奖学金计划,打破传统的学术水平衡量标准,采取经济需求作为衡量标准,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政府要加大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专项投资力度,完善研究生教育资助帮扶的制度体系,使得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真正有利于促进我们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共产品;教育成本分担
一、研究生全面收费理论依据
研究生教育并非是基础性的义务教育,根据萨缪尔森关于公共产品的理论界定(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当中,研究生教育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因为除了付费者自身收益之外,也会带来正外部性,使得社会得到收益。但是鉴于其竞争性和排他性较之基础教育更强,边际成本并非为零,而且增加一个研究生教育服务,边际成本增加的很多,正是这种极强的私人收益,所以研究生入学缴费应该是一种教育成本的分担,是对于教育公平的一种促进,体现了“受益者付费”的基本原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符合逻辑的。
二、“教育公平”理论内涵
教育经济学当中对于教育公平的界定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公共性教育资源在全社会成员的分布状况;第二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结构的公平;第三是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群体中的均等性。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延伸指标,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一味的强调个体之间的绝对公平。
我们再深入一步探索,可以发现“教育公平”理论源自于罗尔斯《正义论》当中的论述。按照罗尔斯的理论,如果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难以做到平等分配,那么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就要适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就是“差别原则”,所以说教育政策本身应该对于较低社会阶层有利,使得他们有机会在较低的标准下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研究生教育统一全面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违背了罗尔斯有关于“差别原则”的论述。
三、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对于教育公平的利弊分析
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是否导致了教育不公平?长远宏观角度来看,这种全面收费有利于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当中的分配趋于公平;但是短期微观来看,的的确确又会造成对于低社会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压力和不公平。
1.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等化。研究生教育如果免费,所有教育成本由国家财政负担,也就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供养小部分人学习,这就违背了“任何一笔公共支出必须要让多数纳税人受益”的基本原则。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使得受益人要承担一定的费用,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研究生教育学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共资源均等化的发展。
促进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结构公平。研究生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其社会平均收入高于其他社会成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经济收入一般和其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实行收费制度,可以促进研究生规模增加,降低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社会其他群体的竞争就会有优势,有利于降低社会成员就业机会的不公平,缩小收入水平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美国学者科尔曼对于教育机会公平的定义是“机会平等观念意味着机会的效益均等。”教育机会公平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进入教育系统机会均等;享受教育条件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于未来生活前景影响机会均等。免费的研究生教育实质导致公共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但是实行全面收费之后,单个受教育的个体消耗更少资源,促使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的社会群体服务,改变少数人专享全社会教育资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
2.导致教育不公平。研究生收费超过贫困家庭承受能力。近年来学费不断攀升,现行的高校研究生收费每年10000元左右,加上生活费用,对于一般的家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考虑到投资问题,很多寒门优秀学子可能放弃读研,减少了贫寒学子报考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学历当中的贫富分层现象,有損教育公平。
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导致不公平。很多人预期研究生教育之后可以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但是随着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面失去了竞争的优势,甚至出现难以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研究生全面收费导致研究生成本增加,一旦预期的收益不能够达到,这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巨大差距全部由受教育个体承担,会导致他们进一步悲观失望,有害于其身心健康。
一定程度上面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从而导致教育结果不平等。影响很多寒门学子选择就业放弃读研的还有机会成本,就是学生为继续接受教育间接地支付的成本。研究生学习的机会陈本远远高于所直接支付的学费,所以说贫寒学子在读研究生期间,迫于生活的压力,学习过程中必然要从事兼职活动,补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么影响了学习,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最终导致结果的不公平。
四、对策分析
1.核算成本,差别收费。单个研究生在教育当中获得的效用我们用E表示,付出的成本是C,教育收益B,我们就可以构建是否选择就读研究生的模型[1]:E=C/B①
当E<1时,意味着收益大于成本,此时理性人会选择就读研究生。
当E≥1时,就会使得读研究生成本大于收益,决策者就会放弃研究生学习。
成本理论认为,较高的教育投资回报更高,学费即成本也就越高,这一观点不够准确。研究生学费的核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成本不仅仅是所交学费这种看得见的金钱,还有机会成本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比较悬殊的情况下,有必要实行差别收费,根据成本收益比,让收益高的多交,收益低的少交,反而有利于教育公平。
2.弹性学习期限,节约机会成本。目前我国硕士阶段的学习一般是两到三年,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比较漫长,尤其是文科的学习,两年基本就可以完成,所以可以提前一年毕业,节约了教育资源和学生的机会成本。可以采取学分制管理学生,在一定期限内,修满了学分,达到了要求的水平,就可以准许弹性学制,提前毕业,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一切从学生实际利益出发,降低机会成本。
3.建立专项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奖学金制度十分不完善,奖金不高,人数覆盖没有达到90%。没有很好地起到资助的作用。尽管欧美国家研究生阶段也是收费,但是没有人因为学费问题而放弃学业的,这主要就是完善的奖学金制度,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合理的奖学金计划,打破传统的学术水平衡量标准,采取经济需求作为衡量标准,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政府要加大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专项投资力度,完善研究生教育资助帮扶的制度体系,使得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真正有利于促进我们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