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着力推行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既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又是遵循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地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开放式问题”的设置
中学地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开放式地理问题为载体。开放式问胚的设置应注意如下几点:
1 “问题”的兴趣性。中学地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问题设置上。应十分注重问题的兴趣性。例如,在学习洋流知识时。以二战德国潜艇神出鬼没于直布罗陀海峡之间的事例为问题载体,就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问题”的实用性。新课程改革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实用性的地理问题,既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使地理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楼房间距、街道走向等问题,考查的是地理知识,但着眼点是生活实际问题。
3 “问题”的层次性。设置的地理问题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例如,针对全球变暖现象,可设置如下问题:(1)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2)全球变暖的危害是什么?(3)全球变暖的防治措施是什么?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4 “问题”的价值性。设置的地理问题要以提高地理能力为出发点。例如,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是中国吗?设置此类问题,就有极强的思考价值,学生既能从课本知识,又能从课外知识储备中去寻找答案,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
二、“开放式探究”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考虑探究括动的开展,把握好探究活动的尺度。
1 探究的自主性。探究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即使有时教师对问题有所点拔,但只是“闻香引路”,落脚点还应是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主性。
2 探究的合作性。探究过程中,老师应以地理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探究的开放性。探究过程中,老师不应以标准答案为唯一衡量指标,而要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性想法。
三、模式流程设计
1 “疑”。创设地理问题情境,为第一步。地理问题情境,要注意“三结合”。一是与地理教材紧密结合,二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三是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紧密结合。
2 “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互相评价、相互反馈、相互鼓励等合作,实现有效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扩大参与面,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促进互帮互学。
操作的基本方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人数为5-8人,确定小组的负责人。然后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给予不同的任务。讨论的内容通常应是有争论性的话题、社会热点等,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
3 “馈”。发言及时反馈。一般可由教师或科代表或另选他人主持,首先是各小组代表人依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对方同学可予以质疑,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概括和总结。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表演的方法,有时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在学习水循环的类型后,提出内、外流区域的水循环有何不同?在小组发言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补充道:“外流区域不仅存在内陆循环而且还参与海陆间循环,如同开放后的中国——既自力更生,又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
4 “评”。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有针对性地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交互式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地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开放式问题”的设置
中学地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开放式地理问题为载体。开放式问胚的设置应注意如下几点:
1 “问题”的兴趣性。中学地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问题设置上。应十分注重问题的兴趣性。例如,在学习洋流知识时。以二战德国潜艇神出鬼没于直布罗陀海峡之间的事例为问题载体,就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问题”的实用性。新课程改革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实用性的地理问题,既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使地理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楼房间距、街道走向等问题,考查的是地理知识,但着眼点是生活实际问题。
3 “问题”的层次性。设置的地理问题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例如,针对全球变暖现象,可设置如下问题:(1)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2)全球变暖的危害是什么?(3)全球变暖的防治措施是什么?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4 “问题”的价值性。设置的地理问题要以提高地理能力为出发点。例如,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是中国吗?设置此类问题,就有极强的思考价值,学生既能从课本知识,又能从课外知识储备中去寻找答案,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
二、“开放式探究”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考虑探究括动的开展,把握好探究活动的尺度。
1 探究的自主性。探究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即使有时教师对问题有所点拔,但只是“闻香引路”,落脚点还应是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主性。
2 探究的合作性。探究过程中,老师应以地理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探究的开放性。探究过程中,老师不应以标准答案为唯一衡量指标,而要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性想法。
三、模式流程设计
1 “疑”。创设地理问题情境,为第一步。地理问题情境,要注意“三结合”。一是与地理教材紧密结合,二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三是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紧密结合。
2 “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互相评价、相互反馈、相互鼓励等合作,实现有效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扩大参与面,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促进互帮互学。
操作的基本方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人数为5-8人,确定小组的负责人。然后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给予不同的任务。讨论的内容通常应是有争论性的话题、社会热点等,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
3 “馈”。发言及时反馈。一般可由教师或科代表或另选他人主持,首先是各小组代表人依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对方同学可予以质疑,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概括和总结。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表演的方法,有时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在学习水循环的类型后,提出内、外流区域的水循环有何不同?在小组发言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补充道:“外流区域不仅存在内陆循环而且还参与海陆间循环,如同开放后的中国——既自力更生,又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
4 “评”。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有针对性地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交互式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