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什么?”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底。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预习的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的时候,我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置了以下问题:①什么是方程?构成方程的要素是什么?②什么是未知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未知数?③什么是等式?你能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吗?④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区别?⑤判断方程的方法是什么,你能试着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这样,通过教师这几个问题的指引,学生自主完成了预习任务。上课时,教师重点围绕这几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对课堂内容的切实把握。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独立思考”的重点在于思考要独立,这是积累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脑,主动、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了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基础上,出示2/5( )1/4,然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生1:可以拿两张同样大的纸,分别取它的2/5和1/4,再比较它们的大小。生2:可以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然后在学生列举的各种比较方法的基础之上介绍通分的方法,再引导学生优化算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不仅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而且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通过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组织开放的活动方式,启发学生共同探索、合作交流,就会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自己带来的年历卡,讨论、交流以下问题:①我们小组观察的年份是( )年;②这一年有
( )个月,其中有的月是( )天,分别是( )各月,共有( )个月;有的月是( )天,分别是( )各月,共有( )个月;有的月是( )天,分别是( )各月,共有( )个月。这样,通过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寻求知识的获取,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表达、交流能力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例题0.8 0.6,1.2-0.6后,有一学生举手发问:“如果是0.25 0.67又该怎样计算呢?”这已延伸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又是能轻松研究的问题,于是我先大力表扬了这个学生的质疑能力,然后把问题抛回给学生,学生们很快就讨论出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的计算方法。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下,学生的质疑兴趣被充分激发,分别又提出了如何计算“0.54 0.6”“1.37-0.8”“3-0.62”之类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计算方法……这样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一步一步顺着学生思维的路子,激发了全体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又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当揭示a÷b=a/b(b≠0)时,有学生质疑:“a可以等于0吗?有
0/b这样的分数吗?”受到这个同学的启发,接着又有学生提出:“a、b可以是小数吗?”全班同学在认真思考,仔细推敲后,抓住分数的意义巧妙地解决了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分数指的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所以这里的a和b不能是小数,a也不能是0。这样的教学方式始终是在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底。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预习的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的时候,我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置了以下问题:①什么是方程?构成方程的要素是什么?②什么是未知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未知数?③什么是等式?你能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吗?④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区别?⑤判断方程的方法是什么,你能试着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这样,通过教师这几个问题的指引,学生自主完成了预习任务。上课时,教师重点围绕这几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对课堂内容的切实把握。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独立思考”的重点在于思考要独立,这是积累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脑,主动、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了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基础上,出示2/5( )1/4,然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生1:可以拿两张同样大的纸,分别取它的2/5和1/4,再比较它们的大小。生2:可以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然后在学生列举的各种比较方法的基础之上介绍通分的方法,再引导学生优化算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不仅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而且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通过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组织开放的活动方式,启发学生共同探索、合作交流,就会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自己带来的年历卡,讨论、交流以下问题:①我们小组观察的年份是( )年;②这一年有
( )个月,其中有的月是( )天,分别是( )各月,共有( )个月;有的月是( )天,分别是( )各月,共有( )个月;有的月是( )天,分别是( )各月,共有( )个月。这样,通过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寻求知识的获取,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表达、交流能力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例题0.8 0.6,1.2-0.6后,有一学生举手发问:“如果是0.25 0.67又该怎样计算呢?”这已延伸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又是能轻松研究的问题,于是我先大力表扬了这个学生的质疑能力,然后把问题抛回给学生,学生们很快就讨论出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的计算方法。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下,学生的质疑兴趣被充分激发,分别又提出了如何计算“0.54 0.6”“1.37-0.8”“3-0.62”之类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计算方法……这样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一步一步顺着学生思维的路子,激发了全体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又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当揭示a÷b=a/b(b≠0)时,有学生质疑:“a可以等于0吗?有
0/b这样的分数吗?”受到这个同学的启发,接着又有学生提出:“a、b可以是小数吗?”全班同学在认真思考,仔细推敲后,抓住分数的意义巧妙地解决了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分数指的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所以这里的a和b不能是小数,a也不能是0。这样的教学方式始终是在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