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始,笔者从事小学教育20多年,现在从事幼儿园的保育员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观察孩子,并与自己原来的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认为在幼儿成长中,学会观察,并有耐心地观察,把观察到的表述出来,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尤为重要。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幼儿园的常识教育主要通过观察、种植、饲养、小实验、智力游戏和日常活动等进行,其中,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园常识教育的重要方法。
观察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事物,获得关于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知,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在常识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组织地领导幼儿进行的观察一般可以分为个别物体观察,比较观察,长期系统观察。
个别物体观察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观察某一物体现象。比如小班幼儿在认识苹果时,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一个苹果,引导幼儿通过从眼看到手摸再到口尝来了解苹果的特征,先看色,再看形,然后用手摸看看有什么感觉,切开苹果,再看看果肉的颜色,中间有什么,最后尝尝味道。在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如观察水果的顺序为先看色→再看形→再用触觉摸→然后观察果肉→果籽→最后尝尝味道。观察动物的顺序一般为先看头部(脸→耳→眼→鼻→口)再看身体(色→形)然后看身体下面(腿)最后看身体后面(尾巴);观察树木的顺序一般为从下到上(根→杆→枝→叶→花);观察周围环境的顺序,从外到里,从整体到细微部分,从明显的特征到不明显的特征。在观察中教师要启发幼儿从不同方面去感知观察对象,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语言描述观察的对象,允许幼儿互相交谈。
比较观察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或现象,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从而更正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如,大班幼儿在了解“溶解”这一化学过程时,我采用了分组教学,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三个杯子,装有相同的水,同时放入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怎么了,再想想如何使白糖化得快?然后让幼儿比较观察搅拌后的白糖,加入热水后的白糖是否化得快?为什么?再观察比较肥皂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过程,一大块肥皂和切成碎片的肥皂,谁溶解得快一些,通过观察比较,幼儿自己获得了知识:温度高和搅拌促进溶质溶解,与溶液接触面大,溶解得快些。这样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幼儿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长期系统地观察是在较长的时间内,组织幼儿对某一物体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系统性观察,使幼儿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如:让幼儿用图像表示法记录天气情况、种植、饲养等,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观察每一阶段,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通过提出一定的思考问题来引起幼儿的观察。如:我带幼儿种植一串红,分阶段组织幼儿观察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籽,最后又怎样枯黄、落籽,并帮幼儿记录,和幼儿讨论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让幼儿通过观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
为了使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拟定观察计划,创设观察的环境条件,观察对象最好是实物,如植物、动物、周围环境、化学反应等,最好用实物来引导观察,以教具为辅助观察物。在引导幼儿参观办公室时,简短地向幼儿介绍参观地点和内容,以引起幼儿参观的欲望,交代参观的要求,到达办公室后,尽力排除干扰,仔细观察。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势的指导作用,引导幼儿从不同方面去感知观察对象,教师要以极大的兴趣和幼儿共同观察,以感染幼儿情绪。鼓励幼儿积极提问,引导他们深入观察,自己寻求答案。有的问题幼儿找不到答案,教师再给予正确解释;有的问题幼儿现在不能正确理解,教师不应简单地解释复杂的现象,应告诉幼儿以后上学会懂的;有的问题,教师不知道的不要回避,可以告诉幼儿等请教书本和别人后告诉大家,过几天给幼儿呈现准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态度。
观察结束时,教师要总结观察的现象,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也可以运用文艺作品,如歌曲、儿歌等巩固所观察到的知识。幼儿教育中,除了有组织地观察外,还可进行随机观察,这种观察的特點是时间短,较自由。如:雨后天空会出现彩虹,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这是幼儿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的好机会。
以上是我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点做法和总结,总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观察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可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开阔眼界,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的认识是从观察周围事物开始的,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黄慧芳.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编辑 李建军
幼儿园的常识教育主要通过观察、种植、饲养、小实验、智力游戏和日常活动等进行,其中,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园常识教育的重要方法。
观察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事物,获得关于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知,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在常识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组织地领导幼儿进行的观察一般可以分为个别物体观察,比较观察,长期系统观察。
个别物体观察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观察某一物体现象。比如小班幼儿在认识苹果时,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一个苹果,引导幼儿通过从眼看到手摸再到口尝来了解苹果的特征,先看色,再看形,然后用手摸看看有什么感觉,切开苹果,再看看果肉的颜色,中间有什么,最后尝尝味道。在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如观察水果的顺序为先看色→再看形→再用触觉摸→然后观察果肉→果籽→最后尝尝味道。观察动物的顺序一般为先看头部(脸→耳→眼→鼻→口)再看身体(色→形)然后看身体下面(腿)最后看身体后面(尾巴);观察树木的顺序一般为从下到上(根→杆→枝→叶→花);观察周围环境的顺序,从外到里,从整体到细微部分,从明显的特征到不明显的特征。在观察中教师要启发幼儿从不同方面去感知观察对象,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语言描述观察的对象,允许幼儿互相交谈。
比较观察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或现象,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从而更正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如,大班幼儿在了解“溶解”这一化学过程时,我采用了分组教学,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三个杯子,装有相同的水,同时放入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怎么了,再想想如何使白糖化得快?然后让幼儿比较观察搅拌后的白糖,加入热水后的白糖是否化得快?为什么?再观察比较肥皂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过程,一大块肥皂和切成碎片的肥皂,谁溶解得快一些,通过观察比较,幼儿自己获得了知识:温度高和搅拌促进溶质溶解,与溶液接触面大,溶解得快些。这样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幼儿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长期系统地观察是在较长的时间内,组织幼儿对某一物体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系统性观察,使幼儿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如:让幼儿用图像表示法记录天气情况、种植、饲养等,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观察每一阶段,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通过提出一定的思考问题来引起幼儿的观察。如:我带幼儿种植一串红,分阶段组织幼儿观察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籽,最后又怎样枯黄、落籽,并帮幼儿记录,和幼儿讨论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让幼儿通过观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
为了使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拟定观察计划,创设观察的环境条件,观察对象最好是实物,如植物、动物、周围环境、化学反应等,最好用实物来引导观察,以教具为辅助观察物。在引导幼儿参观办公室时,简短地向幼儿介绍参观地点和内容,以引起幼儿参观的欲望,交代参观的要求,到达办公室后,尽力排除干扰,仔细观察。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势的指导作用,引导幼儿从不同方面去感知观察对象,教师要以极大的兴趣和幼儿共同观察,以感染幼儿情绪。鼓励幼儿积极提问,引导他们深入观察,自己寻求答案。有的问题幼儿找不到答案,教师再给予正确解释;有的问题幼儿现在不能正确理解,教师不应简单地解释复杂的现象,应告诉幼儿以后上学会懂的;有的问题,教师不知道的不要回避,可以告诉幼儿等请教书本和别人后告诉大家,过几天给幼儿呈现准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态度。
观察结束时,教师要总结观察的现象,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也可以运用文艺作品,如歌曲、儿歌等巩固所观察到的知识。幼儿教育中,除了有组织地观察外,还可进行随机观察,这种观察的特點是时间短,较自由。如:雨后天空会出现彩虹,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这是幼儿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的好机会。
以上是我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点做法和总结,总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观察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可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开阔眼界,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的认识是从观察周围事物开始的,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黄慧芳.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