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学会自主学习呢?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前导学“知-会- 练-思”模式,以下是笔者以《小数的意义》一课为例,谈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知:明确目标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知”就是设定目标。要求有目标意识,目标清晰,设置具体的、可观测的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从长时“知识与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信息,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进行回忆与联想。这个环节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完成由旧到新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二、会:运用策略
“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会”就是讲究策略科学。根据达成目标所需条件与过程设置教学策略。这个环节里,学生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在。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推断、预测发展的趋势。这个环节超越了单纯的记忆。因此,要给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做到“三会”:会叙述,会默写,会举例。在此基础上,巧用对比,找出异同。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预习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面积、周长的特点进行对比、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行对比、面积单位之间进行对比。再如预习《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将份总关系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对比。
三、练:自主评价
“如何确定学生到了那里?”“练”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學习=学 习。只有“学”没有“习”,不叫“学习”。知识可以学得,技能必须习得!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这个环节学以致用,是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因此,合理设计组织课前导学练习,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书面作业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练习必须遵循“由典型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选题、练题。
四、思:发展能力
“思”是思维的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是高效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个环节综合运用知识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思维导图与设计练习题是“创造”,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
1. 尝试画出思维导图。画出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从而使预习效果更加的明显。
2. 设计练习题。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课堂上展示自编练习题,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切磋,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学会互相尊重和谦让,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3. 质疑问难。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我学会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求学生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做深入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评注,还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填上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知:明确目标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知”就是设定目标。要求有目标意识,目标清晰,设置具体的、可观测的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从长时“知识与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信息,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进行回忆与联想。这个环节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完成由旧到新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二、会:运用策略
“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会”就是讲究策略科学。根据达成目标所需条件与过程设置教学策略。这个环节里,学生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在。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推断、预测发展的趋势。这个环节超越了单纯的记忆。因此,要给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做到“三会”:会叙述,会默写,会举例。在此基础上,巧用对比,找出异同。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预习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面积、周长的特点进行对比、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行对比、面积单位之间进行对比。再如预习《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将份总关系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对比。
三、练:自主评价
“如何确定学生到了那里?”“练”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學习=学 习。只有“学”没有“习”,不叫“学习”。知识可以学得,技能必须习得!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这个环节学以致用,是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因此,合理设计组织课前导学练习,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书面作业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练习必须遵循“由典型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选题、练题。
四、思:发展能力
“思”是思维的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是高效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个环节综合运用知识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思维导图与设计练习题是“创造”,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
1. 尝试画出思维导图。画出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从而使预习效果更加的明显。
2. 设计练习题。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课堂上展示自编练习题,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切磋,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学会互相尊重和谦让,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3. 质疑问难。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我学会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求学生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做深入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评注,还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填上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