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新生公共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能力入手,精心设计公共课教学活动,制定教学活动与实施的基本结构、框架,并在教学活动中灵活、恰当运用多媒体。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公共课教学 教学活动
一、前言
在以往的公共课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运用教师讲、学生听,偶尔有些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没有实际生活联系又缺乏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中重复一些机械记忆的游戏,再以一些量化的数据作为标准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成败。其实不难发现,这些抽象的知识能真正用于实践、用于生活的成分实在很少,更由于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使大学新生的公共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倘若要很好地适应目前公共课教学的发展现状,应根据“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遵循新的公共课教学原则,从学生已具备的各种经验、能力入手,创造可理解、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二、关于学生公共课教学活动的设想
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种新的、人本的教育理论。“AIM”(即:通过吸引注意力Attention,对事物产生兴趣Interest,产生情感Motion,使学生记忆深刻、牢固)强调了“情感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另外,心理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教育理论“把可理解的输入量作为教学依据,把教育以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作为教学策略”也很值得借鉴。据此,我们在教学内容、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效改进,制订适应学生教育的教学活动标准。
(一)学生公共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学生公共课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我们的传授对象是大一的学生,应根据新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下面以公共英语课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学生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和文化背景下所接触的大都是母语和本土文化,面对另外一种语言体系,从词汇的发音、拼读到句子结构及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和知识并不完全熟悉,甚至有些是完全陌生的。另外,在同龄的学生群体中,语言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根据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方面的积累,设计出学生教学活动的新方案。如下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语言知识为主题的,即从最基本的单词、音标开始,展开到与之对应的句子、课文。这种方法在短期内通过强化记忆或许有所收获,能达到一种量化的标准,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忽略了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的语言背景、生活背景,所以这种方法对以感性接受知识为主的学生显然是不适宜的。新的教学方案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辩证关系,强调了语言的实践性特征,使我们的教学不在是某种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是让教学中的词汇、句子、话题等知识和信息服从于学生的交际活动、日常生活,依赖广泛的学习背景,实现一种语言文化的初步涉及和接受。
(二)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结构。
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加具体,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又有章可循,我们以“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培养能力,获得知识的机会”为宗旨,在活动与实施两个具体环节上,制定出一个新的教学活动与实施的基本框架结构,如表2。
必须强调“教学活动”不再是机械的知识输出与接受,而是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活动的展开”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方式的侧重等因素;“教学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媒体,让学生获得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记忆、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公共课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
“教学活动的展开”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双边活动的成效。要使“教学活动的展开”得以顺利完成需要有效的教学媒体。公共课教学中归纳起来有两种媒体:一是具有导向性的媒体——教师,教师是一种深入浅出的理论指导的载体;另一种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它是一种实践性媒体。过去我们常借助图片、录音带、录像带等,这些媒体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布置教学情景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变化,教学往往显得有些呆板和枯燥,学生不久就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出现心理学上所讲的“心理疲惫状态”。因此,我们在大学新生教学中常常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采用课件进行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大学公共课教材都有相应的光盘配套,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寓教于学、寓学于做的情景化、交互式教学。
另外,在歌曲教唱时,多媒体具有它独特的优势。例如,在学习歌曲时,总能遇到一些单词又长又难读,也显得枯燥,但多媒体的教学能弥补这点缺陷。把课件设计成学生爱看的动画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趣味性。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到,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能将文字、图像、语音、实物等各种媒体综合系统地运用于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得到感官体验和刺激,而且在人机交流时还能得到电脑的鼓励和提示,大大缩短了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让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优化了教学情景和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2.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师具有导向作用。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实践性媒体,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的辅助措施,而教学内容才是教学核心。教师作为导向性媒体,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兼顾学生的个体特性,充分利用多媒体可视、可听、易感知、易理解的优越性,尽量使教学课件的通用性与个别性有机地结合,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让不同层次、不同智能发展水平和不同认知活动特点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此外,教学中还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机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与沟通作用,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工具和策略。
3.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课件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相对于传统的听、说、读、写教学手法来说,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的鲜明特征,它集图形、图像、文字、语音。音乐、动画和交互技术于一体,由此使教学环境变得活泼有趣,学生掌握知识变得更加容易,从而进一步把学生从死板的课本中解放出来。
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公共公共课教学应围绕训练的一些素材、场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紧张感和兴趣,调动学生多用耳、嘴、脑各种器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理解,多一些表达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吸引到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实现师生间的真正的互动。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和主体意识,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
经过几年的大学公共课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学公共课教学正逐步走向成熟,大学公共课教育也不在是曾经过去那样强求和盲目了。我们的教育正走在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的道路上,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在“导其根器”的同时,给予阳光,给予雨露,让学生按自己的规律发展,为未来的社会提供栋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尽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肖湘平,钱美珍,陈华锋.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151-153.
[2]刘俐坋.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及改革研究[J].2007,(8):82-83.
[3]侯菁如.浅论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J].江苏高教,2001,(6):75-76.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公共课教学 教学活动
一、前言
在以往的公共课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运用教师讲、学生听,偶尔有些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没有实际生活联系又缺乏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中重复一些机械记忆的游戏,再以一些量化的数据作为标准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成败。其实不难发现,这些抽象的知识能真正用于实践、用于生活的成分实在很少,更由于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使大学新生的公共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倘若要很好地适应目前公共课教学的发展现状,应根据“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遵循新的公共课教学原则,从学生已具备的各种经验、能力入手,创造可理解、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二、关于学生公共课教学活动的设想
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种新的、人本的教育理论。“AIM”(即:通过吸引注意力Attention,对事物产生兴趣Interest,产生情感Motion,使学生记忆深刻、牢固)强调了“情感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另外,心理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教育理论“把可理解的输入量作为教学依据,把教育以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作为教学策略”也很值得借鉴。据此,我们在教学内容、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效改进,制订适应学生教育的教学活动标准。
(一)学生公共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学生公共课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我们的传授对象是大一的学生,应根据新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下面以公共英语课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学生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和文化背景下所接触的大都是母语和本土文化,面对另外一种语言体系,从词汇的发音、拼读到句子结构及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和知识并不完全熟悉,甚至有些是完全陌生的。另外,在同龄的学生群体中,语言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根据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方面的积累,设计出学生教学活动的新方案。如下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语言知识为主题的,即从最基本的单词、音标开始,展开到与之对应的句子、课文。这种方法在短期内通过强化记忆或许有所收获,能达到一种量化的标准,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忽略了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的语言背景、生活背景,所以这种方法对以感性接受知识为主的学生显然是不适宜的。新的教学方案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辩证关系,强调了语言的实践性特征,使我们的教学不在是某种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是让教学中的词汇、句子、话题等知识和信息服从于学生的交际活动、日常生活,依赖广泛的学习背景,实现一种语言文化的初步涉及和接受。
(二)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结构。
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加具体,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又有章可循,我们以“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培养能力,获得知识的机会”为宗旨,在活动与实施两个具体环节上,制定出一个新的教学活动与实施的基本框架结构,如表2。
必须强调“教学活动”不再是机械的知识输出与接受,而是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活动的展开”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方式的侧重等因素;“教学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媒体,让学生获得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记忆、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公共课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
“教学活动的展开”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双边活动的成效。要使“教学活动的展开”得以顺利完成需要有效的教学媒体。公共课教学中归纳起来有两种媒体:一是具有导向性的媒体——教师,教师是一种深入浅出的理论指导的载体;另一种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它是一种实践性媒体。过去我们常借助图片、录音带、录像带等,这些媒体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布置教学情景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变化,教学往往显得有些呆板和枯燥,学生不久就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出现心理学上所讲的“心理疲惫状态”。因此,我们在大学新生教学中常常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采用课件进行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大学公共课教材都有相应的光盘配套,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寓教于学、寓学于做的情景化、交互式教学。
另外,在歌曲教唱时,多媒体具有它独特的优势。例如,在学习歌曲时,总能遇到一些单词又长又难读,也显得枯燥,但多媒体的教学能弥补这点缺陷。把课件设计成学生爱看的动画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趣味性。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到,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能将文字、图像、语音、实物等各种媒体综合系统地运用于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得到感官体验和刺激,而且在人机交流时还能得到电脑的鼓励和提示,大大缩短了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让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优化了教学情景和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2.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师具有导向作用。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实践性媒体,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的辅助措施,而教学内容才是教学核心。教师作为导向性媒体,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兼顾学生的个体特性,充分利用多媒体可视、可听、易感知、易理解的优越性,尽量使教学课件的通用性与个别性有机地结合,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让不同层次、不同智能发展水平和不同认知活动特点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此外,教学中还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机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与沟通作用,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工具和策略。
3.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课件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相对于传统的听、说、读、写教学手法来说,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的鲜明特征,它集图形、图像、文字、语音。音乐、动画和交互技术于一体,由此使教学环境变得活泼有趣,学生掌握知识变得更加容易,从而进一步把学生从死板的课本中解放出来。
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公共公共课教学应围绕训练的一些素材、场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紧张感和兴趣,调动学生多用耳、嘴、脑各种器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理解,多一些表达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吸引到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实现师生间的真正的互动。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和主体意识,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
经过几年的大学公共课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学公共课教学正逐步走向成熟,大学公共课教育也不在是曾经过去那样强求和盲目了。我们的教育正走在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的道路上,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在“导其根器”的同时,给予阳光,给予雨露,让学生按自己的规律发展,为未来的社会提供栋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尽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肖湘平,钱美珍,陈华锋.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151-153.
[2]刘俐坋.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及改革研究[J].2007,(8):82-83.
[3]侯菁如.浅论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J].江苏高教,2001,(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