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规模化经营是解决目前粮食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规模化不能走集体化、合作化的道路。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支点》记者 杨萍 实习生 张云玲
2004年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其中多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河南天和模式是否可以在全国推广?为什么土地制度改革备受关注?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熙保。
龙头企业经验大面积推广有难度
《支点》:在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的作用是什么?
郭熙保:农业最主要的还是大宗农产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这四种,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这几种是国家最关心的,要保证自给。当然,蔬菜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也非常重要。
目前,有很多诸如天和农业的农业企业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可能很难推广到更广大的地区,因为一般农民很难操作,他们的经验比较独特,难以复制。另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即便是南方市场,也很难做到垄断,别人看到你赚钱,也会尽力模仿,种菜的多了,价格就会下跌。所以,这家公司能赚钱,做得比较好,还是有其特殊性,很难在农业的其他领域推广,蔬菜种植算是特殊农业。
种蔬菜可以打绿色、有机等牌子,有很高的附加值,也容易卖高价。但是种植大宗农产品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很难把价格提上去。此外,他们种植蔬菜的生产管理方式,是否适用于种植小麦、大豆等大宗商品?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因此,像天和农业这样的龙头企业具有示范作用,却很难大面积推广。
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支点》:您认为农业现代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郭熙保:农业是特殊产业,政府必须要调控,因为农业不像工业,某一种工业垮了,其他的新兴产业可以补起来,但农业不行,而且粮食是大宗商品,差别性不大。
中国要保护农业,需要怎么保护呢?首先要提高关税。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便宜,大家都愿意进口,所以国内的粮价一直涨不起来,一旦粮价涨高了,就会选择进口,现在政府只能实行种地补贴,但是补贴得很少,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搞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经营是解决目前粮食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规模化不能走集体化、合作化的道路,还是要搞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的基本形式已经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肯定。
所谓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这是与专业大户的最大区别,专业大户只是一种过渡形式,最后会慢慢转换为规范化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只是作为服务主体农业的其他经营服务主体,而不是生产主体。
家庭农场要保证效率,就要规模经营+家庭经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被提倡的100-500亩的生产规模是一个动态指标。随着社会服务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这个规模也有可能会变成1000亩。
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区别还有,专业大户是粗放式经济,家庭农场是集约化经济。通过调研发现,专业大户大多是一个家庭里面,只有一个人在从事农业,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员都在外打工。他们大规模种植,依靠合作社提供服务,打药、施肥等依靠大量雇工。土地流转不稳定,经营上缺乏长期规划,做一年算一年,很难保证粮食增产。
当前,摆在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难题是土地承包期短,这会直接导致经营不稳定。农民与承包户的矛盾焦点是土地租金。不断上涨的租金,一旦到了承包户的承受极限,他们就会选择放弃土地。因此,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他们很难对土地进行长期打算,比如对土地建排灌系统或进行土地整治,相反,他们往往会采取粗放式经营,甚至采取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方式,能捞一点是一点,这样做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和精耕细作。
应允许土地在全国流通
《支点》:造成以上诸多问题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郭熙保 :是落后的土地制度。目前,中国的土地现状是,农民有承包权,集体有所有权,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有使用权。
尽管土地可以流转和抵押,但是需要具体规定在什么范围内流转。当前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其集体概念模糊。土地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流转,资源才能得到优化和有效配置。如果只限制在村集体的范畴,土地就很难升值,而如果扩大到村的范围之外,就违反了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所以需要改革。
如果打破现有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变为国有制,国家所有制的土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流转。全国的土地统一整合,把集体的限制去掉,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管理土地的权利,但是土地资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如此就能大大提升土地价值,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土地国有对国家的根本制度没有损害,对农民的利益也没有损害,对所谓的集体也没有损害。农村的管理机构同样还是村、乡、镇,而且村委会的一些支出还是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因为现在农业税全部都取消了。土地承包权不改变,只是改变了土地的性质,对农民没有损害,但是对土地的流转影响很大。
《支点》:目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郭熙保:主要阻力在土地上。现在农业技术、机械等已经很先进了,如何将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组织结合起来是关键问题。
土地是最核心的资源,如果不让它自由流转,就找不到最有效的经营方式,也就不能找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方式。现在的土地制度不利于集约化经营,只适合粗放经营,将来这可能是国家土地改革的焦点,也是难点。
我们必须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农民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最有效的事情,这对社会有好处,对自己也有好处。
当前土地制度的一些弊端和阻碍已经慢慢体现出来了,中央会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终将予以改革,但这需要时间。(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
《支点》记者 杨萍 实习生 张云玲
2004年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其中多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河南天和模式是否可以在全国推广?为什么土地制度改革备受关注?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熙保。
龙头企业经验大面积推广有难度
《支点》:在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的作用是什么?
郭熙保:农业最主要的还是大宗农产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这四种,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这几种是国家最关心的,要保证自给。当然,蔬菜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也非常重要。
目前,有很多诸如天和农业的农业企业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可能很难推广到更广大的地区,因为一般农民很难操作,他们的经验比较独特,难以复制。另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即便是南方市场,也很难做到垄断,别人看到你赚钱,也会尽力模仿,种菜的多了,价格就会下跌。所以,这家公司能赚钱,做得比较好,还是有其特殊性,很难在农业的其他领域推广,蔬菜种植算是特殊农业。
种蔬菜可以打绿色、有机等牌子,有很高的附加值,也容易卖高价。但是种植大宗农产品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很难把价格提上去。此外,他们种植蔬菜的生产管理方式,是否适用于种植小麦、大豆等大宗商品?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因此,像天和农业这样的龙头企业具有示范作用,却很难大面积推广。
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支点》:您认为农业现代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郭熙保:农业是特殊产业,政府必须要调控,因为农业不像工业,某一种工业垮了,其他的新兴产业可以补起来,但农业不行,而且粮食是大宗商品,差别性不大。
中国要保护农业,需要怎么保护呢?首先要提高关税。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便宜,大家都愿意进口,所以国内的粮价一直涨不起来,一旦粮价涨高了,就会选择进口,现在政府只能实行种地补贴,但是补贴得很少,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搞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经营是解决目前粮食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规模化不能走集体化、合作化的道路,还是要搞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的基本形式已经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肯定。
所谓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这是与专业大户的最大区别,专业大户只是一种过渡形式,最后会慢慢转换为规范化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只是作为服务主体农业的其他经营服务主体,而不是生产主体。
家庭农场要保证效率,就要规模经营+家庭经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被提倡的100-500亩的生产规模是一个动态指标。随着社会服务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这个规模也有可能会变成1000亩。
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区别还有,专业大户是粗放式经济,家庭农场是集约化经济。通过调研发现,专业大户大多是一个家庭里面,只有一个人在从事农业,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员都在外打工。他们大规模种植,依靠合作社提供服务,打药、施肥等依靠大量雇工。土地流转不稳定,经营上缺乏长期规划,做一年算一年,很难保证粮食增产。
当前,摆在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难题是土地承包期短,这会直接导致经营不稳定。农民与承包户的矛盾焦点是土地租金。不断上涨的租金,一旦到了承包户的承受极限,他们就会选择放弃土地。因此,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他们很难对土地进行长期打算,比如对土地建排灌系统或进行土地整治,相反,他们往往会采取粗放式经营,甚至采取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方式,能捞一点是一点,这样做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和精耕细作。
应允许土地在全国流通
《支点》:造成以上诸多问题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郭熙保 :是落后的土地制度。目前,中国的土地现状是,农民有承包权,集体有所有权,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有使用权。
尽管土地可以流转和抵押,但是需要具体规定在什么范围内流转。当前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其集体概念模糊。土地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流转,资源才能得到优化和有效配置。如果只限制在村集体的范畴,土地就很难升值,而如果扩大到村的范围之外,就违反了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所以需要改革。
如果打破现有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变为国有制,国家所有制的土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流转。全国的土地统一整合,把集体的限制去掉,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管理土地的权利,但是土地资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如此就能大大提升土地价值,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土地国有对国家的根本制度没有损害,对农民的利益也没有损害,对所谓的集体也没有损害。农村的管理机构同样还是村、乡、镇,而且村委会的一些支出还是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因为现在农业税全部都取消了。土地承包权不改变,只是改变了土地的性质,对农民没有损害,但是对土地的流转影响很大。
《支点》:目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郭熙保:主要阻力在土地上。现在农业技术、机械等已经很先进了,如何将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组织结合起来是关键问题。
土地是最核心的资源,如果不让它自由流转,就找不到最有效的经营方式,也就不能找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方式。现在的土地制度不利于集约化经营,只适合粗放经营,将来这可能是国家土地改革的焦点,也是难点。
我们必须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农民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最有效的事情,这对社会有好处,对自己也有好处。
当前土地制度的一些弊端和阻碍已经慢慢体现出来了,中央会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终将予以改革,但这需要时间。(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