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平日与年节饮用的饮料,主要是自家酿制的米酒、木薯酒和白薯酒。这类酒,均属于低度酒。其中,米酒是壮族过年及宴筵宾客时,喜用的主要饮料。
还有甜酒,也是宴客的佳酿。据记载,壮族酿制的这种甜酒,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用糯米制作的,酿造程序比较简单,先将晾凉的糯米饭加酒曲,贮藏在一个瓦坛子里,用泥土封好坛口,8 d左右,糯米饭就浸出洁莹透明的酒泉来,随饮随取,非常方便。它散发出令人垂涎欲滴的酒香味,入口后,那千丝万缕果的芳香、更有酒的醇美,甜到嘴里又化到心里。醇香的甜酒,令人留恋,令人回味无穷,让人常常回忆着、幸福着。
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述,宋朝邕州、钦州一带的壮族村寨有一种颇具情趣的饮甜酒风俗——打甏。其实,“打甏”也叫“咂酒”,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壮族、侗族、彝族、傣族、羌族人民聚居的地方。
如果有客人来,饮酒前,先在地上铺一张小席子,将小瓦坛置于宾客和主人之间,旁边放一陶盂凉开水。开坛后,酌水入坛,插入一根67 cm长的竹管,宾客和主人轮流用竹管吸饮酒。竹管中有一个像小鱼一样的开关,能启能合,吸得过急或过缓,小银鱼都会自动关闭。
“打甏”的礼仪颇为讲究,首先由主妇致欢迎词,然后按先宾客后主人的礼规,将竹管庄重地递给客人。饮酒时,几人围住“打甏”,用小竹管插入酒坛,边畅饮边聊天,边饮边加水,谈笑风生,把酒话桑麻。有时主人还唱几曲民歌或祝酒歌,为你接风洗尘助兴,气氛欢乐喜庆,那奇情妙趣是壮族山寨酒文化的传承方式。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与民同乐“打甏”,并赋下了千古传颂的咏“打甏”诗篇:“白云落梅浮涧水,黄梢新柳出城墙。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饮酒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打甏”时的有趣场景。清末石达开率军来到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人“打甏”,深被其欢乐淳朴的地方风情感染,写诗为赞:“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风情画。
古籍记载“打甏”为郫筒的遗风。郫筒是郫人的竹制盛酒具,郫人截大竹67 cm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或不漆,用以盛酒。唐朝的李商隐 《因书》诗:“海石分棋子,郫筒当酒缸。”宋朝的杨万里 《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诗:“万迭山连千涧水,双行缠伴一郫筒。” 明朝的谢榛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一对郫筒肠欲断,鹡鸰原上草萧萧。”
还有甜酒,也是宴客的佳酿。据记载,壮族酿制的这种甜酒,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用糯米制作的,酿造程序比较简单,先将晾凉的糯米饭加酒曲,贮藏在一个瓦坛子里,用泥土封好坛口,8 d左右,糯米饭就浸出洁莹透明的酒泉来,随饮随取,非常方便。它散发出令人垂涎欲滴的酒香味,入口后,那千丝万缕果的芳香、更有酒的醇美,甜到嘴里又化到心里。醇香的甜酒,令人留恋,令人回味无穷,让人常常回忆着、幸福着。
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述,宋朝邕州、钦州一带的壮族村寨有一种颇具情趣的饮甜酒风俗——打甏。其实,“打甏”也叫“咂酒”,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壮族、侗族、彝族、傣族、羌族人民聚居的地方。
如果有客人来,饮酒前,先在地上铺一张小席子,将小瓦坛置于宾客和主人之间,旁边放一陶盂凉开水。开坛后,酌水入坛,插入一根67 cm长的竹管,宾客和主人轮流用竹管吸饮酒。竹管中有一个像小鱼一样的开关,能启能合,吸得过急或过缓,小银鱼都会自动关闭。
“打甏”的礼仪颇为讲究,首先由主妇致欢迎词,然后按先宾客后主人的礼规,将竹管庄重地递给客人。饮酒时,几人围住“打甏”,用小竹管插入酒坛,边畅饮边聊天,边饮边加水,谈笑风生,把酒话桑麻。有时主人还唱几曲民歌或祝酒歌,为你接风洗尘助兴,气氛欢乐喜庆,那奇情妙趣是壮族山寨酒文化的传承方式。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与民同乐“打甏”,并赋下了千古传颂的咏“打甏”诗篇:“白云落梅浮涧水,黄梢新柳出城墙。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饮酒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打甏”时的有趣场景。清末石达开率军来到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人“打甏”,深被其欢乐淳朴的地方风情感染,写诗为赞:“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风情画。
古籍记载“打甏”为郫筒的遗风。郫筒是郫人的竹制盛酒具,郫人截大竹67 cm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或不漆,用以盛酒。唐朝的李商隐 《因书》诗:“海石分棋子,郫筒当酒缸。”宋朝的杨万里 《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诗:“万迭山连千涧水,双行缠伴一郫筒。” 明朝的谢榛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一对郫筒肠欲断,鹡鸰原上草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