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语里面有许多和式英语造词,常常弄得不熟悉这一文化现象的外国人一头雾水。比如「アラサー世代」,其实就是「around 30世代」的日式缩写,即年龄在30岁上下的人群。我第一次在Anime业界听见这个说法是在2009年,那时整个产业都热切盼望着新鲜血液的出现。但4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断言年轻人已经接过了火炬。做为近年来日本动画产业研究的前沿人物,MadHouse前社长增田弘道特意撰文回顾了这一论潮,并指出「アラサー世代」并非如观众所想般毫无建树。但即使是如增田弘道般浸淫动画产业研究多年之人,最终也仍未敢得出一个结论:
年轻动画人的前途是光明的。
日本动画产业领域的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日本动画导演商业影响力的排行榜,其数据标准是作品的DVD/BD销售量。在这份榜单上,宫崎骏、庵野秀明、福田己津央和富野由悠季分列前四位,其中宫崎骏和富野由悠季同为1941年出生,庵野秀明和福田己津央也刚好同为60年出生之人。与之相对,1970年后出生的青年一代里,仅有武本康弘一人能够跻身榜单。而即便是武本康弘,如今也已经是不惑之年的人了。
我无意仅用这样一份数据就断言「アラサー世代」和老江湖的差距将定格在销量六位数和七位数的差别。但这一数据至少说明,70后动画导演至今仍未能够掀起属于他们的动画潮流。在日本动画业界,像宫崎骏这样的常胜将军并不多见,更多的人只是依靠一时的爆发取得了漂亮的成绩。如福田己津央和西尾大介,就是依靠《高达SEED》以及《龙珠》的爆发性流行才挤上了榜单,如今又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呢?可70后连这一点也做不到。
巧合的是,这份榜单在另一层面正好回答了上述问题的原因。假如我们把作品题材来源分类为「原创」「漫画」「小说」「游戏」,那么大家会立刻发现,榜单前四名无一例外是完全的原创型导演。从整体上来看,原创也无疑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在三种非原创类型里,漫画改编稳定地占据了榜单的中上游位置,小说/游戏改编则零散地分布在榜单的中下游。
不幸的是,如今正是一个原创作品异常匮乏的时代。
原创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巨大的销量奇迹。即使是如押井守这般常常自嘲毫无商业性的动画导演,不也依然跻身榜单之列?原创真正的可贵之处是,它体现了现代视觉艺术里「作者」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原创作品,我们还会有如此大的热情去研究导演本身吗?我对这一点抱有深切的疑问。至少我相信,人类始终是一种叙事性的生物。改编对于探讨艺术形式的疆界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只有原创才能完整地占有一个故事,而这才是观众最终想要得到的。
如果从这一结论出发的话,「アラサー世代」是否能够超越老前辈就不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了。在这个片厂制度解体,自由签约制盛行的当下,导演能否成为「作者」更多地依赖于动画公司的运营理念。一味推行合理的管理制度,最终只会导致零件化的企业结构。团队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作者,最终只会让大家都做不成作者。事实上,团队稳定和个人施展间绝非两立之势,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可行的持续发展制度,这对于动画制作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毕竟,没人想重复日本电影走过的老路。
是否可以认为70后动画导演影响力减弱,从根本上说还是日本动画创作体制内部出现了问题。能再简单谈谈你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吗(比如自由签约制度是如何削弱了作者性的发挥)?
Godannar:观众常常会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自由的体制更能展现创作者的个人特色,而严格的体制常常成就一个企业的辉煌。对于两种极端个人动画和迪士尼这种观点并不算错。但在当代日本动画这里,这种观点就不好使了,因为大多数观众缺乏专业知识去界定何为自由何为严格。自由签约制表面上看是鼓励人员流动,实际上却是将动画制作结构化,让每一个职位零件化,可替代化,借以降低制作成本。这对于表现导演意志是大大不利的。在不稳定的团队里,导演势必要将大量精力花费在沟通和统合团队上。而在成熟稳定的团队里,导演则可以自由从容地施展自身才华。宫崎骏之所以能够常胜不败,其中少不了吉卜力制作团队十数年如一日稳定之功。
70后动画导演难以掀起全新动画热潮,是否还可以归结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繁荣导致的资讯爆炸?úú人们面对的资讯海洋过于庞大,于是引领时代的现象级作品也就更难产生了?
Godannar:互联网等新媒介会对动画的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可以预见的。但至少目前为止,日本动画市场仍然是一个商业模式较落后的市场,所以并不完全适用于资讯过多理论。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日本动画仍然维持着1-2年内会诞生一部话题级作品的传统。尤其是去年的「魔法少女小圆」,极大地颠覆了原创作品式微的情况。虽然近年来日本动画市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并不乐观,但民众潜在的动画消费热情并不会因此迅速消失。
如果我们把出生年代推到65后,前景是否会更乐观一些呢?(比如细田守、渡边信一郎、神山健治、水岛精二,甚至包括70后的今石洋之、长井龙雪、还有女导演山田尚子?)
Godannar:对比一下渡边信一郎和长井龙雪、山本沙代这些70后今年的表现,我认为结论仍然是相同的,那就是团队的稳定对导演的巨大影响。假如渡边信一郎手下仍然是SUNRISE时代那批骨干,相信「坂道上的阿波罗」会有更好的反响。与之相对,长井龙雪和山本沙代两位近年风头渐起的年轻动画导演,则无一不是在建立了自己的业界人脉后才开始崭露头角。某种意义上讲,稳定优秀的团队甚至可以创造作者。如果不是P .I.G的全力支持,神山健治不可能初次执导长篇TVA便大获成功。而像京都动画这样拥有强大创作实力的团队,甚至敢于让业界资历不过数年的山田尚子担任导演一职。事实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业界人脉网在自由签约制盛行的电影业早已成为大导演的必备条件。我不认为动画制作同样适合自由签约制,但在大环境不能改变的状况下,年轻导演们必须尽早认识到这一点并作出相应的努力。
年轻动画人的前途是光明的。
日本动画产业领域的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日本动画导演商业影响力的排行榜,其数据标准是作品的DVD/BD销售量。在这份榜单上,宫崎骏、庵野秀明、福田己津央和富野由悠季分列前四位,其中宫崎骏和富野由悠季同为1941年出生,庵野秀明和福田己津央也刚好同为60年出生之人。与之相对,1970年后出生的青年一代里,仅有武本康弘一人能够跻身榜单。而即便是武本康弘,如今也已经是不惑之年的人了。
我无意仅用这样一份数据就断言「アラサー世代」和老江湖的差距将定格在销量六位数和七位数的差别。但这一数据至少说明,70后动画导演至今仍未能够掀起属于他们的动画潮流。在日本动画业界,像宫崎骏这样的常胜将军并不多见,更多的人只是依靠一时的爆发取得了漂亮的成绩。如福田己津央和西尾大介,就是依靠《高达SEED》以及《龙珠》的爆发性流行才挤上了榜单,如今又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呢?可70后连这一点也做不到。
巧合的是,这份榜单在另一层面正好回答了上述问题的原因。假如我们把作品题材来源分类为「原创」「漫画」「小说」「游戏」,那么大家会立刻发现,榜单前四名无一例外是完全的原创型导演。从整体上来看,原创也无疑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在三种非原创类型里,漫画改编稳定地占据了榜单的中上游位置,小说/游戏改编则零散地分布在榜单的中下游。
不幸的是,如今正是一个原创作品异常匮乏的时代。
原创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巨大的销量奇迹。即使是如押井守这般常常自嘲毫无商业性的动画导演,不也依然跻身榜单之列?原创真正的可贵之处是,它体现了现代视觉艺术里「作者」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原创作品,我们还会有如此大的热情去研究导演本身吗?我对这一点抱有深切的疑问。至少我相信,人类始终是一种叙事性的生物。改编对于探讨艺术形式的疆界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只有原创才能完整地占有一个故事,而这才是观众最终想要得到的。
如果从这一结论出发的话,「アラサー世代」是否能够超越老前辈就不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了。在这个片厂制度解体,自由签约制盛行的当下,导演能否成为「作者」更多地依赖于动画公司的运营理念。一味推行合理的管理制度,最终只会导致零件化的企业结构。团队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作者,最终只会让大家都做不成作者。事实上,团队稳定和个人施展间绝非两立之势,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可行的持续发展制度,这对于动画制作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毕竟,没人想重复日本电影走过的老路。
是否可以认为70后动画导演影响力减弱,从根本上说还是日本动画创作体制内部出现了问题。能再简单谈谈你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吗(比如自由签约制度是如何削弱了作者性的发挥)?
Godannar:观众常常会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自由的体制更能展现创作者的个人特色,而严格的体制常常成就一个企业的辉煌。对于两种极端个人动画和迪士尼这种观点并不算错。但在当代日本动画这里,这种观点就不好使了,因为大多数观众缺乏专业知识去界定何为自由何为严格。自由签约制表面上看是鼓励人员流动,实际上却是将动画制作结构化,让每一个职位零件化,可替代化,借以降低制作成本。这对于表现导演意志是大大不利的。在不稳定的团队里,导演势必要将大量精力花费在沟通和统合团队上。而在成熟稳定的团队里,导演则可以自由从容地施展自身才华。宫崎骏之所以能够常胜不败,其中少不了吉卜力制作团队十数年如一日稳定之功。
70后动画导演难以掀起全新动画热潮,是否还可以归结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繁荣导致的资讯爆炸?úú人们面对的资讯海洋过于庞大,于是引领时代的现象级作品也就更难产生了?
Godannar:互联网等新媒介会对动画的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可以预见的。但至少目前为止,日本动画市场仍然是一个商业模式较落后的市场,所以并不完全适用于资讯过多理论。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日本动画仍然维持着1-2年内会诞生一部话题级作品的传统。尤其是去年的「魔法少女小圆」,极大地颠覆了原创作品式微的情况。虽然近年来日本动画市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并不乐观,但民众潜在的动画消费热情并不会因此迅速消失。
如果我们把出生年代推到65后,前景是否会更乐观一些呢?(比如细田守、渡边信一郎、神山健治、水岛精二,甚至包括70后的今石洋之、长井龙雪、还有女导演山田尚子?)
Godannar:对比一下渡边信一郎和长井龙雪、山本沙代这些70后今年的表现,我认为结论仍然是相同的,那就是团队的稳定对导演的巨大影响。假如渡边信一郎手下仍然是SUNRISE时代那批骨干,相信「坂道上的阿波罗」会有更好的反响。与之相对,长井龙雪和山本沙代两位近年风头渐起的年轻动画导演,则无一不是在建立了自己的业界人脉后才开始崭露头角。某种意义上讲,稳定优秀的团队甚至可以创造作者。如果不是P .I.G的全力支持,神山健治不可能初次执导长篇TVA便大获成功。而像京都动画这样拥有强大创作实力的团队,甚至敢于让业界资历不过数年的山田尚子担任导演一职。事实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业界人脉网在自由签约制盛行的电影业早已成为大导演的必备条件。我不认为动画制作同样适合自由签约制,但在大环境不能改变的状况下,年轻导演们必须尽早认识到这一点并作出相应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