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模式主要因素进行透析的基础上,将高职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新的体育教育观念,建设现代化的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实行新型的体育教育模式,改革体育教学体系,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服务。本文旨在为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模式;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发展变化。目前,研究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如何找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科学培养新世纪现代化人才的应用型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加速形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模式理论研究,推进和指导体育教学实践,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系统。
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客观情况来看,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第一,全新的体育教育观念;要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去。第二,现代化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要求设置和更新体育课程,体育教育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高科技现代化职业的新型人才。第三,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发高职体育课程资源,加强教法改革,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能够切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潜力。所以,加速对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研究向深层次探索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一、全新的体育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为共同目标。这种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综合了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高职院校需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构建新的体育教育模式,重视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趋势,鉴于此,高职院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体育教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自主锻炼服务,使身体的健康为学习、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因此,新世纪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应该从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就业后对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确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以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为中心,课内外一体化为基础,确立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这是新世纪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现代化的高职高专体育课程
1. 体育课程目标
突出高职院校职业特点,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根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既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又有本质上的联系,体现出职业性的终身特点。
首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身心完善。尽管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实践经验。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方面,教育和训练显然不够。所以,必须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体现身心全面发展与未来职业相结合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增强体质与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因此,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体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的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思想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体育课程、知识情感和未来职业技能操作三个方面高度相关。因此,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2. 体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须符合科技发展的需要。要求课程内容体系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习惯培养、体能提高、技能掌握等,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改革体育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多类体育课,即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
3. 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调整教学大纲,改革教材体系。职业院校体育教材改革,应结合职业院校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根据专业技术和职业体能所需身体素质的不同,选编那些实用性强的教材;针对性原则:不同职业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与危害不同,所形成的职业病也不一样,在选编教材时应针对专业特点,选择那些“抑其过补其不足”的具有保健、矫正和预防职业病功能的教材。
对教材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实质性排列、选择、组合,使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教材内容现代化,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其二,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要求能够覆盖体育技能、生理、心理、文化、营养、运动生理生化、保健等;其三,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互相联系和作用、整体化一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
三、实行新型体育教育模式的方法和对策
1.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形式多样化。“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激情,制约了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地方性、生源基础的复杂性等特点,将体育普修课与选项课紧密结合,建立“个性——职业协调发展”的高职特色体育教学模式。加强课外活动环节,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
2.体育文化和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全过程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为,穿插心理健康教育,调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增强自信;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整体素质等。
3.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法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传统的评价过多采用结果性评价,倚重于技术考试;这种评价方式既不公平又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因此,应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应反映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的状态。其次,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
4. 丰富高职体育课程资源
丰富高职体育课程资源,突出学校特色。由于高职专业繁多,因此应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并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改造传统体育引进新兴体育项目,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开展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丰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将为实现素质教育,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发挥学校资源优势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提供较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岩,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
[2]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施伟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4]张华江,等.湖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模式;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发展变化。目前,研究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如何找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科学培养新世纪现代化人才的应用型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加速形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模式理论研究,推进和指导体育教学实践,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系统。
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客观情况来看,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第一,全新的体育教育观念;要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去。第二,现代化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要求设置和更新体育课程,体育教育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高科技现代化职业的新型人才。第三,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发高职体育课程资源,加强教法改革,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能够切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潜力。所以,加速对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研究向深层次探索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一、全新的体育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为共同目标。这种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综合了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高职院校需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构建新的体育教育模式,重视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趋势,鉴于此,高职院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体育教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自主锻炼服务,使身体的健康为学习、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因此,新世纪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应该从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就业后对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确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以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为中心,课内外一体化为基础,确立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这是新世纪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现代化的高职高专体育课程
1. 体育课程目标
突出高职院校职业特点,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根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既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又有本质上的联系,体现出职业性的终身特点。
首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身心完善。尽管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实践经验。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方面,教育和训练显然不够。所以,必须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体现身心全面发展与未来职业相结合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增强体质与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因此,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体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的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思想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体育课程、知识情感和未来职业技能操作三个方面高度相关。因此,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2. 体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须符合科技发展的需要。要求课程内容体系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习惯培养、体能提高、技能掌握等,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改革体育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多类体育课,即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
3. 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调整教学大纲,改革教材体系。职业院校体育教材改革,应结合职业院校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根据专业技术和职业体能所需身体素质的不同,选编那些实用性强的教材;针对性原则:不同职业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与危害不同,所形成的职业病也不一样,在选编教材时应针对专业特点,选择那些“抑其过补其不足”的具有保健、矫正和预防职业病功能的教材。
对教材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实质性排列、选择、组合,使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教材内容现代化,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其二,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要求能够覆盖体育技能、生理、心理、文化、营养、运动生理生化、保健等;其三,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互相联系和作用、整体化一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
三、实行新型体育教育模式的方法和对策
1.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形式多样化。“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激情,制约了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地方性、生源基础的复杂性等特点,将体育普修课与选项课紧密结合,建立“个性——职业协调发展”的高职特色体育教学模式。加强课外活动环节,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
2.体育文化和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全过程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为,穿插心理健康教育,调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增强自信;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整体素质等。
3.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法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传统的评价过多采用结果性评价,倚重于技术考试;这种评价方式既不公平又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因此,应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应反映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的状态。其次,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
4. 丰富高职体育课程资源
丰富高职体育课程资源,突出学校特色。由于高职专业繁多,因此应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并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改造传统体育引进新兴体育项目,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开展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丰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将为实现素质教育,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发挥学校资源优势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提供较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岩,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
[2]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施伟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4]张华江,等.湖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