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老师如何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如何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出来了一些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以自评为主,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决策,因此产生的结果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从而使自己成为优秀、专家型的教师的过程。同时,教师应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内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那么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数学教学活动的准备反思
它是注重反思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是否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结合点,怎样讲清二者的联系;学习准备状况;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是否作了深入分析;教学媒体准备情况如何等等?课前准备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主动有效地提高教师预测学生可能感觉复杂而困难的知识,是否用简要易懂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解学生已有认识水平,注意课前反思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多么重要。课前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的关注,对教学中可能突发问题和教学效果的推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不仅是对教师自己设计水平的再审视,查漏补缺和吸收内化,更主要体现了教师“高瞻远瞩”,贯彻“生本”的胸襟和能力。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反思
现代课堂教学复杂、动态、多元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意外性。这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的进行反思。反思学生,关注学生的反应敏感程度和进程;反思自己,关注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灵活。要善于迅速地、随机应变的抓住教学灵感,调整教学策略,修正教学行为,顺应学情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善于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要善于抓住契机,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善于创造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合作学习氛围;要善于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活动中的有效时间和作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走下讲台,培养学生“要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数学教学活动的后续反思
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的反思对教师具有针对性、批判性、促进性和提高性。它使经验理论化,是总结,是评价,是一个教学质的飞跃。因此,趁热打铁,课后及时回顾与联想,分析与反思,记录与梳理,总结与改编,审视与提高——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学的优越与不足,学生学习的闪光点、疑惑点等。全部都应慎重记录下来。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再现,是自我反馈评价的好方法。它有利于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都更具针对性,更加合理,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经验的积累,水平的提高。
四、数学教学活动的课后反思
a.教材使用和设计情况。在现代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一种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知识的参考书,而教师是第一参与者,第一感受者,在创性地使用教材时,我们数学教师应记录下观察、探究教材使用和设计的合理性,先进性,易懂性,实践性。
b.教学突破和精彩情况。教学过程中难免时不时有引起教学共鸣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特别是在课堂教學中,有“灵机一动”、“灵光一闪”之时,及时记录下来,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使自己的成功引导得到推广,使学生和自己都得到肯定,充满自信、兴趣。
c.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成功的课堂教学背后,也难免不会没有不足之处,课后教师应敢于并善于怀疑、审视、正视这些环节,对它们认真回顾,及时梳理,合理纠正。必须作出深刻反思、剖析、记录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警示和教训,及时改善教学活动,超越自我,创新提高。
d.教学活动的再教学设计。静心沉思:教学内容的贴切性、启发性;思维是否启迪心灵;是否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教学环节的合理性;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是否崩发;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诸如此类的得失及时记录,及时“去粗取精”。再教学设计便可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总之,“集思广益”。介于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的特点,数学教师更应及时、不断长期的坚持教学反思,对数学的教学活动作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以思促教,积少成多,点石成金。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让自己不停地发展创造,为科学发展努力奋斗!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以自评为主,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决策,因此产生的结果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从而使自己成为优秀、专家型的教师的过程。同时,教师应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内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那么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数学教学活动的准备反思
它是注重反思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是否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结合点,怎样讲清二者的联系;学习准备状况;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是否作了深入分析;教学媒体准备情况如何等等?课前准备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主动有效地提高教师预测学生可能感觉复杂而困难的知识,是否用简要易懂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解学生已有认识水平,注意课前反思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多么重要。课前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的关注,对教学中可能突发问题和教学效果的推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不仅是对教师自己设计水平的再审视,查漏补缺和吸收内化,更主要体现了教师“高瞻远瞩”,贯彻“生本”的胸襟和能力。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反思
现代课堂教学复杂、动态、多元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意外性。这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的进行反思。反思学生,关注学生的反应敏感程度和进程;反思自己,关注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灵活。要善于迅速地、随机应变的抓住教学灵感,调整教学策略,修正教学行为,顺应学情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善于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要善于抓住契机,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善于创造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合作学习氛围;要善于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活动中的有效时间和作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走下讲台,培养学生“要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数学教学活动的后续反思
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的反思对教师具有针对性、批判性、促进性和提高性。它使经验理论化,是总结,是评价,是一个教学质的飞跃。因此,趁热打铁,课后及时回顾与联想,分析与反思,记录与梳理,总结与改编,审视与提高——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学的优越与不足,学生学习的闪光点、疑惑点等。全部都应慎重记录下来。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再现,是自我反馈评价的好方法。它有利于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都更具针对性,更加合理,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经验的积累,水平的提高。
四、数学教学活动的课后反思
a.教材使用和设计情况。在现代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一种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知识的参考书,而教师是第一参与者,第一感受者,在创性地使用教材时,我们数学教师应记录下观察、探究教材使用和设计的合理性,先进性,易懂性,实践性。
b.教学突破和精彩情况。教学过程中难免时不时有引起教学共鸣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特别是在课堂教學中,有“灵机一动”、“灵光一闪”之时,及时记录下来,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使自己的成功引导得到推广,使学生和自己都得到肯定,充满自信、兴趣。
c.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成功的课堂教学背后,也难免不会没有不足之处,课后教师应敢于并善于怀疑、审视、正视这些环节,对它们认真回顾,及时梳理,合理纠正。必须作出深刻反思、剖析、记录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警示和教训,及时改善教学活动,超越自我,创新提高。
d.教学活动的再教学设计。静心沉思:教学内容的贴切性、启发性;思维是否启迪心灵;是否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教学环节的合理性;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是否崩发;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诸如此类的得失及时记录,及时“去粗取精”。再教学设计便可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总之,“集思广益”。介于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的特点,数学教师更应及时、不断长期的坚持教学反思,对数学的教学活动作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以思促教,积少成多,点石成金。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让自己不停地发展创造,为科学发展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