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xx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积极心理学中的萨提亚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大学公共选修课课堂的观察与实践,从三个方面论述“学生主体性”对大学师生关系建立的作用,从而肯定“学生主体性”在大学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大学师生关系 主体性 萨提亚理论 公选课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对教育教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研究大多关注于基础教育,对高校的师生关系研究十分有限。从国内现有的研究看来,研究者多是先从现状调查开始,进而找出大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后“对症下药”提出解决策略(李文婧,2009;张莎莎,2012)。这种研究思路固然可行,但研究对象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且关注点放在“问题”上,而忽略师生关系中潜在的“积极因子”,实际上浪费了丰富的资源。
  积极心理学认为,尽管负面现象需要关注,但正面的现象也值得研究,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从“成功”、“和谐”的案例中找出共性的正面“因子”,进而把成功的经验推广给更多的人。同理,在大学师生关系问题上,如果对良好师生关系进行探索,也许就能“另辟蹊径”,找到不一样的策略。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对多位教师及自己的公选课课堂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找到了一些成功的“共性因子”,同时也认识到了“学生主体性”在大学公选课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一、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建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①。在学校教育中,主体性教育可以理解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早在上个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指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非指导”的帮助关系。其中提到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式理解”等教育态度既肯定了学生的价值潜力,让其获得心理成长,又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继罗杰斯之后,维吉尼亚·萨提亚的治疗模式进一步为“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萨提亚理论中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种子”模型和“威胁与奖赏”模型。“种子”模型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备独特的潜能,在适宜的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每个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同,由此构成独特性和差异性。当我们接受自身的差异性,就会感到自身的完整性②。“威胁和奖赏”模型认为,等级关系在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的,每个人都被相应的行为规范支配着,达不到规范就会感到内疚、恐惧或者被拒绝的感觉,有的甚至产生强烈的绝望感③。而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懂得如何利用它,那么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将这些观点与师生关系相结合,不难发现:“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接纳和尊重,关注他们的积极面,以及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
  二、“学生主体性”对公选课师生关系的作用
  大学里的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一般是面向全校大多数学生开设的,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和其他性质的课程相比,公选课课时较少,往往一个课堂中的学生来自许多个不同的专业,教师和学生互不认识,组织形式也相对松散,因此在公选课的课堂上,师生常常处于疏离的关系中。师生情感的淡漠导致其单方或双方对公选课的轻视,态度常常流于敷衍应付。在很多人眼中,公选课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然而并非全部公选课都是这种状况,优质的公选课并不罕见。几乎每个大学都有那么几门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争相申请选修,有的人甚至愿意不计学分地旁听。是什么让这些公选课具有如此与众不同的魅力?笔者通过观察和自身实践,发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程内容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热门”公选课的师生关系都较为和谐。笔者进一步研究“和谐”的原因,发现这些课程都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拥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师生双方能平等、真诚地交流,相处得十分融洽。具体来说,这些课堂的共同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一)让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安排。
  每门课程都自成一个体系,对于教师来说,事先设定好每周的内容,可以从容备课。而对于教授那些“热门”选修课的教师来说,“备课”内容却有所不同——课程有固定的体系,内容需要提前准备,然而内容并不死板。他们往往会拿出一部分内容供学生选择。就好像给出一份菜单,请学生们自己“点菜”,最终摆出一桌“合口味”的菜肴。如笔者本科时选修过一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选课。有一次老师首先给大家展示了十多幅书法作品(事后才知道分别是柳公权、颜真卿等大家的作品),然后统计哪几幅最受欢迎,大家最想了解哪几幅,接下来就从那几幅作品讲起,剩下的作为课后拓展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学习。大家的热情立刻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对老师讲解的内容也听得非常认真。如今回想起来,老师因为无法预知学生会选择哪几幅作品,所以必须准备全部作品,比起自己直接选择内容进行讲授,这种安排需要准备更多资料,其实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备课量。然而,笔者当时作为学生,当老师让我们决定学什么时,感受却非常舒畅,为自己能参与到教学决策而开心,也为老师能信任我们决定教学内容而自豪。时隔多年,那种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依然令人愉悦。
  (二)重视反馈。
  教学过程中自然少不了课堂提问和作业,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和批改作业是很常见的事情。不过受欢迎的公选课老师似乎更喜欢把它称之为“反馈”。相较于“点评”和“批改”而言,“反馈”显得更为平等,不那么高高在上。反馈更像是一种沟通和交流,而非“指导”。教学相长,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可以表达对学生的“共情式理解”,也可以交换自己的观点看法。总之,在有限的公选课课堂中,教师的反馈其实可以成为另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沟通知识与情感,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笔者曾遇到过一位“神奇”的文学老师,学生都特别期待做他的作业。其实作业内容并没有什么新奇,但这位老师会认认真真地反馈每一份作业。反馈的内容有时候是“我也有这种感觉”。(共情)有时候是“说得真好!”(肯定)有时候是“你有这样的想法我感到有点新奇,其实你也可以试着这么想想看……”(真诚与接纳)有了这些正性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变得越来越愿意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愿意认真完成作业,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认真”能换来老师真诚的反馈。每份作业字数是一千字,老师的反馈往往能有两三百字。以至于这位老师曾戏谑道:“大家是每人只做一份作业,而我却要做50多份‘作业’啊!”然而十幾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这份“苦差事”,也许他从中感受到了与学生真诚沟通的乐趣吧。   (三)关注积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获得应有的“奖赏”。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虽然“木桶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忽视“短板”的存在,但在实际职场中,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懂得规避自己的“短板”,而用“长板”竞争的人。此外,善用“长板”能较多地体验到成功,累积正性情绪,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轮竞争中,形成良性循环,其实在课堂上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其擅长的方面,有的善思辨,有的善体验,有的重逻辑,有的重描写。然而在专业课上因为老师对学生较为熟悉,所以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被其他的事件干扰对学生的观察和判断。在公选课上却恰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由于公选课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和专业,大多数学生都不可能被老师熟悉和了解,刚好可以“从零开始”。
  优秀的公选课老师往往倾向于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长”,并把这种“展现特长,获得大家认可”的体验作为对学生的“奖赏”,也就是满足学生尊重和接纳的需要。如挑选优秀的作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如把好的作品拍下来做成幻灯片播放,如请同学上讲台演示等。活动看似普通,其实对学生内心却能够起到巨大的震撼作用。这些做法在中小学并不罕见,但不知为何在大学课堂里却鲜见踪影。其实,即使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也依然需要这样的技术激励他们。笔者曾在某一次公选课结课的时候放映了一个自己制作的10分钟小电影,回顾了一学期所学的内容提要、优秀作业和同学们的活动图片。在片尾特地用“演员表”的形式一一列出了全班同学的名字。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片段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回应,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异常激动。看着他们开心的脸庞,笔者自己收获了莫大的喜悦。从心理学层面讲,“看到自己的名字”不过是激发内隐自尊感的小小手段,但即使是这样,也让学生感到获得了一份“礼物”,从而更享受这个课堂,珍惜与老师的相处。
  三、大学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在和谐的大学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满足“尊重”的需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与老师之间并不是上下级关系,从而愿意真诚地和老师交流。其次,邀请学生参与教学安排,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的肯定,激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意识到自己是课程的推动者,从而让其更投入课堂活动。最后,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并加以强化,恰恰符合萨提亚理论中的两个模型——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学生)自身的资源,并且启发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学生萌发出强大的生命能量,获得自身的成长,与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也变得更顺畅,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魏书生在谈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时曾说:“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这不仅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还是最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方法。成长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替代,只有把成长的“舵”交到学生手中,他们的“生命之航”才能真正属于自己。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在这样的“远航”中荡起美丽的水花,成为师生双方成长过程中一道绚烂的风景。
  注释: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043061.htm,2013-07-30.
  ②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8,(1):112.
  ③曹瑩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2012.
  参考文献:
  [1]张莎莎.大学师生关系研究[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2.
  [2]李文婧.我国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9.
  [3]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8,(1).
  [5]曹莹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运用尼采悲剧理论中的相关知识对《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凯瑟琳和希刺克利夫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读,将其上升到艺术拯救人生的高度,分析得出这则悲剧故事中潜藏的悲剧快感,即通过个体的毁灭,向我们展示永恒生命的欢乐。  关键词: 《呼啸山庄》 日神精神 酒神精神 雌雄同体 悲剧快感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世界性名著,对它的解读,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经历了传记式批评、心理分
摘 要: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现代教学理念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微课作为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备受关注,具有传统的精髓,更兼具时代的创新,与现有的导入方法本质相同,更可以形神相通。现代微课和传统导入的相结合,将使英语教学“别开生面”。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微课 导入策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端有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
摘 要: “三全育人”强调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要“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地协调多种力量,齐抓共管,搭建一个立体的德育平台,发挥德育实践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力量。“三全育人”模式中的人员要素、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是该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三根支柱,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侧重。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三全育人”模式是一个整体性和开放性兼具的系统,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关键词: 三全育人 系统论 德育 
摘 要: 英国BBC推出的《神探夏洛克》顺应了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改编了原著中不能与时俱进的“滞胀”因素,在影片中纳入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些噱头来保障票房的收入,同时大力革新了原著中对于福尔摩斯的定义。在成功的同时,也凸显了消费文化中传统价值观的改变,这种形式上“尽美”而价值上“不尽善”的电影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值得大众反思的。  关键词: 消费文化 神探夏洛克 价值观  消费文
摘 要: 目前,柘荣马仙尚未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一些领域存在空缺,本文重点分析柘荣马仙信仰介入界域引导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所造成的原因,并探讨柘荣马仙信仰介入界域社会充分发挥政治经济效用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马仙信仰 界域社会 引领 政治经济 柘荣县  根据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符号权力的文化社会学,他把文化解释为具有特殊的积累法则、交换法则与运行法则的一种关于实践与符号权力的政治经
摘 要: 本文以南化院中山科创园为例,简述其概况,分析其科教资源优势,提出科创园的科教资源与创新资源呈耦合状态并分析其耦合情况,研究科创园的科教资源与创新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正在启动建设的高职科创园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南化院中山科创园 科教资源 创新资源 耦合  我国自1999年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以来,许多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多经验,大学科技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对于占高等
摘 要: 在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中,多克托罗从20世纪70年代的视角,重构了美国“进步时代”抗争与寻求解放的女性,真实和虚构女性人物的融合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小说塑造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女性人物,包括激进女权主义者、中上层社会白人女性、妓女、黑人和犹太女性。在历史的变革中,她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女权运动的影响,试图摆脱受奴役的状态,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同社会、命运进行抗争,寻求解放
摘 要: 由中国先锋戏剧代表人物刁亦男导演,并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的影片《白日焰火》,还未上映即引发了全社会的震动。导演十年磨一剑的倾情力作随着影片的上映,其火爆程度持也持续升温。影片在关注社会事件的基础上展现了背后深不可测的情感纠葛。本文将以女性主义叙事手法审视该片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女性的失语与反拨,从桂纶镁所扮演的吴志贞的视角出发,徐徐拉开阐释女性在现代化生活中思想情状的大幕。 
摘 要: 庄子的生活环境使其放浪形骸,达观自得,其作品弥漫生意盎然的自然之美感。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他考虑个体生存论意义,探讨现实人的价值和幸福。他的理想价值的构筑主要体现在他对当时思想界的现实弊端的无情批判。庄子思想是对现实世界的无言反抗,其表现为通过个体自我逃逸社会属性而固守自由自在的自然本性。  关键词: 庄子 庄子思想 《庄子集释》  一、引言  据《史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摘 要: 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七生”和“七类家庭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分析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从改变观念、调整心态做起,同时善于敏锐地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做到关心体贴、积极鼓励。  关键词: “七类学生” “七类家庭子女” 叛逆期 师爱教育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爱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