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在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校情,以此确立学校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策略。校情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一般来说包括教师情况、学生情况、办学声誉、优良传统、办学历史、社会资源等,但另外一个与学校办学息息相关的客观因素——学生的“家情”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家情是校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越来越强调家校共育的时代,了解家庭的情况对于办好一所学校越来越重要。
所谓家情,简单理解就是学生的家庭情况,主要是指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家庭因素。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很多,比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社会角色与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结构与类型、家庭发展状况(如家庭稳定性、和谐度)、家庭价值观(家风)、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长教育观念与教育能力等。对于学校来说,家情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早期环境和基础性环境。“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更早,影响更直接、更基础,学生进入学校时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家庭的烙印,读懂孩子其实就是要读懂家庭。其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理解、配合程度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只有家校之间同频共振、齐心协力才能达成教育目标。
学校对家情的了解与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状况。家庭是儿童成长早期最重要的环境,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家庭与儿童构成了物质、能量、信息的互动交换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资源状况能够满足儿童发展需要,家庭和谐与稳定程度为儿童成长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家庭的文化环境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精神营养。当下,儿童成长的物质环境总体上已经满足儿童成长之需,但个别家庭因经济困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的稳定性、和谐度、家风状况对儿童成长极其重要,许多孩子所谓的教育问题(比如性格孤僻、不良行为、错误价值观)往往是家庭本身的问题造成的,许多问题孩子其实是问题家庭的牺牲品。一项对我国有严重问题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普遍存在着家庭关系紧张(主要指父母感情不和、经常争吵等)、父母教养方式粗暴、监护不力、亲子关系疏离等问题。如果不能从家庭环境角度考虑干预,把工作重点直接放在孩子身上,往往事倍功半。
二是家长教养方式调查。家庭教养方式是家长为达成心中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体现出的互动方式,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影响极大。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父母对孩子要求以及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情况,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权威型——高要求、高回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回应,放纵型——低要求、高回应,忽视型——低要求、低回应。一般来说,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不仅规则意识强、人际关系和谐,而且学业成绩优良;忽视型容易造成子女孤僻、冷漠、反社会的人格特质;放纵型容易带来规则意识差、冲动、叛逆、自我放纵等后果;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攻击、退缩和抑郁等特质。在我看来,实际生活中的家庭教养方式还要更加复杂,许多家庭教养方式是矛盾的,父母意见不一、父辈与祖辈教养方式不一,这会极大影响家庭团结,也会极大影响教育效果,应该引起学校的关注。了解家庭教养方式既是分析孩子存在问题的基本视角,也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
三是家长教育观念调查。家长的教育观是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根本,体现在家长的成才观、内容观、方法观、亲子观等层面,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才能对家长的教养方式实施科学指导。第一,成才观。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第一性问题,许多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成才观上的偏向,重智轻德,背离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第二,内容观。家庭是生活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根本特征是生活教育,学习是生活的有机组成,生活是学习最好的滋养。许多家庭以教育的名义,把家庭变成了第二个课堂,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倾向和一系列心理问题。第三,方法观。由于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而做人教育的关键是知行合一,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应是在亲子陪伴过程中为子女树立正确的方向、树立做人的规范,并能够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说教、指责、攀比、打骂是家庭教育方法上的禁忌。第四,亲子观。亲子观是父母对亲子之间在血缘、伦理、法律、社会、教育意义上关系的认识以及如何构建和谐关系的理解,既要保护和尊重,又要严格要求,反对以爱的名义剥夺。
四是家长的家校观调查。家校观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以及处理家校矛盾的方式。现实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家校关系。推脱责任型:许多家长不能有效履行监护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家往往把责任推给另一半或者是祖辈(突出表现为父亲缺位或者父母缺位),上学后将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孩子一旦出现教育问题总是认为与自己没有关系。我行我素型:部分有主见的家长对学校教育不信任,在学校之外另起炉灶,通过课外班或亲自教育等方式,提前学、超量学,打乱学校教育的节奏。全权委托型: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感到无能为力,或者自认为缺乏条件,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和权利全权委托给学校,这在寄宿制学校里面尤为突出。良性互动型:这类家长有正确的家校观,能够与学校建立彼此尊重、责任共担、积极参与、包容信任的关系。了解、研究家长对待学校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家校观,厘清彼此责任,处理好可能出现的矛盾,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极为重要。
五是家庭教育诉求调查。从某种程度上看,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产品的专门组织机构,作为学生利益最直接相关者,学校能否满足家长心中的教育期待是构建良好家校关系的重要基础。学校应了解和知晓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与需求,及时地发现自身问题,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胜任力;学校只有调查家长的教育诉求,科学分析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才能捍衛教师和学校的权利,保持健康的家校关系。此外,学校还要充分了解家长对学校提供的家校沟通状况的满意度。许多学校虽然成立了家委会,也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但是许多活动都是走过场、走形式,没有解决家长的困惑,亟待改进。
了解与研究家情,依据学生的家情开展工作,既是学校全局和整体工作的需要,又是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的需要;不仅是校长的工作思路,还是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树立的基本观念。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所谓家情,简单理解就是学生的家庭情况,主要是指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家庭因素。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很多,比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社会角色与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结构与类型、家庭发展状况(如家庭稳定性、和谐度)、家庭价值观(家风)、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长教育观念与教育能力等。对于学校来说,家情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早期环境和基础性环境。“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更早,影响更直接、更基础,学生进入学校时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家庭的烙印,读懂孩子其实就是要读懂家庭。其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理解、配合程度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只有家校之间同频共振、齐心协力才能达成教育目标。
学校对家情的了解与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状况。家庭是儿童成长早期最重要的环境,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家庭与儿童构成了物质、能量、信息的互动交换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资源状况能够满足儿童发展需要,家庭和谐与稳定程度为儿童成长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家庭的文化环境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精神营养。当下,儿童成长的物质环境总体上已经满足儿童成长之需,但个别家庭因经济困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的稳定性、和谐度、家风状况对儿童成长极其重要,许多孩子所谓的教育问题(比如性格孤僻、不良行为、错误价值观)往往是家庭本身的问题造成的,许多问题孩子其实是问题家庭的牺牲品。一项对我国有严重问题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普遍存在着家庭关系紧张(主要指父母感情不和、经常争吵等)、父母教养方式粗暴、监护不力、亲子关系疏离等问题。如果不能从家庭环境角度考虑干预,把工作重点直接放在孩子身上,往往事倍功半。
二是家长教养方式调查。家庭教养方式是家长为达成心中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体现出的互动方式,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影响极大。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父母对孩子要求以及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情况,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权威型——高要求、高回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回应,放纵型——低要求、高回应,忽视型——低要求、低回应。一般来说,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不仅规则意识强、人际关系和谐,而且学业成绩优良;忽视型容易造成子女孤僻、冷漠、反社会的人格特质;放纵型容易带来规则意识差、冲动、叛逆、自我放纵等后果;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攻击、退缩和抑郁等特质。在我看来,实际生活中的家庭教养方式还要更加复杂,许多家庭教养方式是矛盾的,父母意见不一、父辈与祖辈教养方式不一,这会极大影响家庭团结,也会极大影响教育效果,应该引起学校的关注。了解家庭教养方式既是分析孩子存在问题的基本视角,也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
三是家长教育观念调查。家长的教育观是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根本,体现在家长的成才观、内容观、方法观、亲子观等层面,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才能对家长的教养方式实施科学指导。第一,成才观。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第一性问题,许多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成才观上的偏向,重智轻德,背离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第二,内容观。家庭是生活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根本特征是生活教育,学习是生活的有机组成,生活是学习最好的滋养。许多家庭以教育的名义,把家庭变成了第二个课堂,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倾向和一系列心理问题。第三,方法观。由于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而做人教育的关键是知行合一,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应是在亲子陪伴过程中为子女树立正确的方向、树立做人的规范,并能够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说教、指责、攀比、打骂是家庭教育方法上的禁忌。第四,亲子观。亲子观是父母对亲子之间在血缘、伦理、法律、社会、教育意义上关系的认识以及如何构建和谐关系的理解,既要保护和尊重,又要严格要求,反对以爱的名义剥夺。
四是家长的家校观调查。家校观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以及处理家校矛盾的方式。现实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家校关系。推脱责任型:许多家长不能有效履行监护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家往往把责任推给另一半或者是祖辈(突出表现为父亲缺位或者父母缺位),上学后将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孩子一旦出现教育问题总是认为与自己没有关系。我行我素型:部分有主见的家长对学校教育不信任,在学校之外另起炉灶,通过课外班或亲自教育等方式,提前学、超量学,打乱学校教育的节奏。全权委托型: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感到无能为力,或者自认为缺乏条件,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和权利全权委托给学校,这在寄宿制学校里面尤为突出。良性互动型:这类家长有正确的家校观,能够与学校建立彼此尊重、责任共担、积极参与、包容信任的关系。了解、研究家长对待学校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家校观,厘清彼此责任,处理好可能出现的矛盾,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极为重要。
五是家庭教育诉求调查。从某种程度上看,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产品的专门组织机构,作为学生利益最直接相关者,学校能否满足家长心中的教育期待是构建良好家校关系的重要基础。学校应了解和知晓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与需求,及时地发现自身问题,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胜任力;学校只有调查家长的教育诉求,科学分析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才能捍衛教师和学校的权利,保持健康的家校关系。此外,学校还要充分了解家长对学校提供的家校沟通状况的满意度。许多学校虽然成立了家委会,也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但是许多活动都是走过场、走形式,没有解决家长的困惑,亟待改进。
了解与研究家情,依据学生的家情开展工作,既是学校全局和整体工作的需要,又是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的需要;不仅是校长的工作思路,还是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树立的基本观念。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