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际环境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已经发生且正在发生着两大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一是全球化。到2007年以前,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和新自由主义的胜利,自由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银行国际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论资产规模、业务范围,还是全球化的程度)。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跨国银行遭受巨大损失,全球受挫。同时改革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呼声高涨,跨国银行经营模式及行为将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经济全球化、银行国际化趋势却不可逆转。
二是大变局。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国家的经济金融遭受重创,国际地位下降,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开始崛起,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重心开始出现由西到东、由北到南的大变局趋势。
2010年,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88.6%降至30%,金砖四国的贡献率由-0.6%上升至60%。
回顾历史,这次大变局可以说是第四次大变局。清末,西方崛起,中华帝国主导东方世界的格局被打破。时有重臣李鸿章哀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谓是第一次;第二次大变局是“二战”以后,美国崛起,东西方冷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美国独霸,自由资本主义席卷全球。时有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宣称“历史的终结”;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衰落,东方开始崛起。立足中国视角,可谓世界经济正处于又一个“二百年大变局”的转折时代。
从中国来看,自2001年入世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快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中资银行相继完成股改上市,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客户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同业竞争国际化和监管要求国际化,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开始进入向国际化崛起的时代。
但是,由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仍然有限,银行国际化人才、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国际形势动荡多变,银行国际化仍面临较大挑战,如何看待国际化、国际化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实施国际化、确保国际化成功等问题。这些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时代的呼唤和银行发展的现实要求。
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
从历史上看,银行国际化由来已久。自19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业先后爆发了三次全球化浪潮,分别是19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其中领导者分别是英国银行、美国银行和日本银行、西班牙银行,各领风骚数十年,许多银行崛起为全球性大银行。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社会网络化、世界逐渐成为“地球村”的背景下,银行国际化已成为常态。各国银行国际化异彩纷呈,潮起潮落,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者;有规律性,也有特殊性,值得分析、思考和借鉴。
从理论上看,银行到海外设立机构开展业务,与当地银行竞争,要实现大于成本的预期收益,要具备当地银行所不具备的某些特殊竞争优势。
其中,国际化收益包括扩大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分散风险,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竞争力和收益等;国际化成本包括投资成本、跨国管理协调成本及各种经营风险。
有关理论分析内容庞杂,中国古代哲学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来源于《易经》,博大精深,又大道至简,揭示了一个研究对象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时间、空间和人文环境三个不同的侧面和影响因素,可以借鉴运用于银行国际化崛起分析。
其中,所谓天时是指银行国际化的时机、政治经济基础和氛围,对银行国际化扩张是否有利。具体包括:东道国外资政策放宽,为外资银行提供发展机遇;母国政治和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提高,经济全球化高涨,以及政府支持银行国际化,为银行国际化提供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母国货币升值,成为国际货币,银行国际业务增多,经营成本降低;母国银行业发达,资本市场活跃,使银行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融资优势。
所谓地利是指银行对东道国市场较为熟悉,东道国拥有区位优势,经营环境有利,业务机会和增长潜力较大。
所谓人和是指银行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内在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经营者衍生出来的核心能力优势,是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表现为战略决策能力、跨文化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同时,银行特有的资源优势,如规模经济优势、客户关系优势、技术和产品优势、资金成本优势、品牌声誉较高等,尽管与天时条件有关,但却是银行长期经营发展的结果。因而也归为人和因素。
从根本上讲,卓越的领导者、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有效的用人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国际化经验是“人和”条件的本源和最终决定因素。
国际化的历史经验
考察三次银行全球化浪潮中英国跨国银行、美国跨国银行、日本跨国银行、西欧跨国银行相继崛起衰落的故事,可见它们崛起的共同特点,即都属于发达国家银行的国际化,与经济崛起、国际影响力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各国情况不尽相同。
其中,英国、美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全球霸主,其银行国际化崛起具有较充分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因而全球化水平最高,持续时间最长。
如英国跨国银行在19世纪和“二战”以前,一直是全球跨国银行的领导者,直到“二战”以后地位下降,但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维持在40%左右;美国跨国银行自“二战”后崛起,1979年有跨国银行151家、海外机构1157个,均超过英国。20世纪70年代,多数银行海外资产占比和利润占比都达50%左右。20世纪80年代降至30%左右。而日本银行国际化崛起只有有限的天时(经济崛起和泡沫经济)和银行资源优势(客户关系和资金成本优势),随着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国际化衰退不可避免。1990年日本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升至34%,2000年降至27%。 西班牙银行国际化以周边国家和拉美市场为主,具有有限天时、充分的地利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取得了成功。2000年西班牙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达57%。
潜力和不足兼具
长期以来,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较低。除中国银行国际化水平超过20%之外,其他银行均为5%左右,与国际银行业40%的水平相差甚远,也可见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潜力。
如前所述,近年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增多,开始进入国际化崛起时代。但具体分析这些条件,主要是部分“天时”和“人和”。其中,“天时”包括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面临大变局,西方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下降,而中国综合实力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全球化水平提高,客户国际化;人民币持续升值,并加快国际化;西方国家监管政策有所松动,许多银行对外出售资产,跨国银行收购成本降低;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人和”主要是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完成,有了部分竞争优势,还有客户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使银行有一定资源优势。
但是,仍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与当年日本银行国际化崛起有很多相似之处,值得我们推进国际化时警惕。
“天时”方面,中国综合国力仍然不强,面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积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型艰难,对银行经营发展影响较大;中国国际地位仍然不高,银行国际化仍面临较大的政治阻力,也缺乏有力的国际保障。西方继续主导国际秩序和规则,遏制中国崛起;国际局势风云多变,对外投资面临较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
“人和”方面,银行海外机构较少,国际化经验和人才相对缺乏,对外实行大规模扩张的能力不足。当然,如前所论,基于有利的天时和资源优势,在银行内部能力优势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全球化收购扩张也可能成功,这取决于区位是否合理、整合是否到位、战略是否有效,能否培育和提升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危险在于,资源优势可能使银行像突然获得了一笔横财的暴发户那样肆意妄为,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导致有利条件不再时不堪重负,国际化失败。
“地利”方面,仅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有一定地缘优势,不像英美西那样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或者盟国。
政府方面,要高度重视银行国际化,创造有利的“天时”。主要是对内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和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增强银行实力;对外大力参与国际博弈,推动国际政治、经济与货币秩序和规则的变革,按照对等开放、互利双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开放和银行国际化,维护我国的国际权益。
银行方面,顺“天时”,应“地利”,强“人和”,稳步实现银行国际化崛起。
具体包括:战略上,制定并实施稳健但不冒进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完善海外机构管理体制,形成境内外一体化经营格局,以及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
区位布局上,根据东道国区位特征、客户国际化要求以及银行的资源优势,综合权衡,以周边国家和国际金融中心为重点,兼及其他,有重点有策略地推进国际化进程。随着国际化经验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实现由区域性银行到全球性银行的崛起目标。
发展方式上,以新设为主并购为辅,稳步推进银行国际化发展。海外并购限于国际化天时、地利条件较为优越的国家和地区。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
一是全球化。到2007年以前,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和新自由主义的胜利,自由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银行国际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论资产规模、业务范围,还是全球化的程度)。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跨国银行遭受巨大损失,全球受挫。同时改革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呼声高涨,跨国银行经营模式及行为将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经济全球化、银行国际化趋势却不可逆转。
二是大变局。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国家的经济金融遭受重创,国际地位下降,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开始崛起,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重心开始出现由西到东、由北到南的大变局趋势。
2010年,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88.6%降至30%,金砖四国的贡献率由-0.6%上升至60%。
回顾历史,这次大变局可以说是第四次大变局。清末,西方崛起,中华帝国主导东方世界的格局被打破。时有重臣李鸿章哀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谓是第一次;第二次大变局是“二战”以后,美国崛起,东西方冷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美国独霸,自由资本主义席卷全球。时有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宣称“历史的终结”;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衰落,东方开始崛起。立足中国视角,可谓世界经济正处于又一个“二百年大变局”的转折时代。
从中国来看,自2001年入世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快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中资银行相继完成股改上市,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客户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同业竞争国际化和监管要求国际化,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开始进入向国际化崛起的时代。
但是,由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仍然有限,银行国际化人才、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国际形势动荡多变,银行国际化仍面临较大挑战,如何看待国际化、国际化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实施国际化、确保国际化成功等问题。这些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时代的呼唤和银行发展的现实要求。
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
从历史上看,银行国际化由来已久。自19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业先后爆发了三次全球化浪潮,分别是19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其中领导者分别是英国银行、美国银行和日本银行、西班牙银行,各领风骚数十年,许多银行崛起为全球性大银行。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社会网络化、世界逐渐成为“地球村”的背景下,银行国际化已成为常态。各国银行国际化异彩纷呈,潮起潮落,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者;有规律性,也有特殊性,值得分析、思考和借鉴。
从理论上看,银行到海外设立机构开展业务,与当地银行竞争,要实现大于成本的预期收益,要具备当地银行所不具备的某些特殊竞争优势。
其中,国际化收益包括扩大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分散风险,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竞争力和收益等;国际化成本包括投资成本、跨国管理协调成本及各种经营风险。
有关理论分析内容庞杂,中国古代哲学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来源于《易经》,博大精深,又大道至简,揭示了一个研究对象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时间、空间和人文环境三个不同的侧面和影响因素,可以借鉴运用于银行国际化崛起分析。
其中,所谓天时是指银行国际化的时机、政治经济基础和氛围,对银行国际化扩张是否有利。具体包括:东道国外资政策放宽,为外资银行提供发展机遇;母国政治和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提高,经济全球化高涨,以及政府支持银行国际化,为银行国际化提供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母国货币升值,成为国际货币,银行国际业务增多,经营成本降低;母国银行业发达,资本市场活跃,使银行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融资优势。
所谓地利是指银行对东道国市场较为熟悉,东道国拥有区位优势,经营环境有利,业务机会和增长潜力较大。
所谓人和是指银行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内在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经营者衍生出来的核心能力优势,是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表现为战略决策能力、跨文化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同时,银行特有的资源优势,如规模经济优势、客户关系优势、技术和产品优势、资金成本优势、品牌声誉较高等,尽管与天时条件有关,但却是银行长期经营发展的结果。因而也归为人和因素。
从根本上讲,卓越的领导者、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有效的用人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国际化经验是“人和”条件的本源和最终决定因素。
国际化的历史经验
考察三次银行全球化浪潮中英国跨国银行、美国跨国银行、日本跨国银行、西欧跨国银行相继崛起衰落的故事,可见它们崛起的共同特点,即都属于发达国家银行的国际化,与经济崛起、国际影响力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各国情况不尽相同。
其中,英国、美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全球霸主,其银行国际化崛起具有较充分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因而全球化水平最高,持续时间最长。
如英国跨国银行在19世纪和“二战”以前,一直是全球跨国银行的领导者,直到“二战”以后地位下降,但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维持在40%左右;美国跨国银行自“二战”后崛起,1979年有跨国银行151家、海外机构1157个,均超过英国。20世纪70年代,多数银行海外资产占比和利润占比都达50%左右。20世纪80年代降至30%左右。而日本银行国际化崛起只有有限的天时(经济崛起和泡沫经济)和银行资源优势(客户关系和资金成本优势),随着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国际化衰退不可避免。1990年日本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升至34%,2000年降至27%。 西班牙银行国际化以周边国家和拉美市场为主,具有有限天时、充分的地利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取得了成功。2000年西班牙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达57%。
潜力和不足兼具
长期以来,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较低。除中国银行国际化水平超过20%之外,其他银行均为5%左右,与国际银行业40%的水平相差甚远,也可见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潜力。
如前所述,近年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增多,开始进入国际化崛起时代。但具体分析这些条件,主要是部分“天时”和“人和”。其中,“天时”包括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面临大变局,西方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下降,而中国综合实力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全球化水平提高,客户国际化;人民币持续升值,并加快国际化;西方国家监管政策有所松动,许多银行对外出售资产,跨国银行收购成本降低;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人和”主要是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完成,有了部分竞争优势,还有客户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使银行有一定资源优势。
但是,仍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与当年日本银行国际化崛起有很多相似之处,值得我们推进国际化时警惕。
“天时”方面,中国综合国力仍然不强,面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积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型艰难,对银行经营发展影响较大;中国国际地位仍然不高,银行国际化仍面临较大的政治阻力,也缺乏有力的国际保障。西方继续主导国际秩序和规则,遏制中国崛起;国际局势风云多变,对外投资面临较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
“人和”方面,银行海外机构较少,国际化经验和人才相对缺乏,对外实行大规模扩张的能力不足。当然,如前所论,基于有利的天时和资源优势,在银行内部能力优势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全球化收购扩张也可能成功,这取决于区位是否合理、整合是否到位、战略是否有效,能否培育和提升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危险在于,资源优势可能使银行像突然获得了一笔横财的暴发户那样肆意妄为,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导致有利条件不再时不堪重负,国际化失败。
“地利”方面,仅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有一定地缘优势,不像英美西那样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或者盟国。
政府方面,要高度重视银行国际化,创造有利的“天时”。主要是对内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和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增强银行实力;对外大力参与国际博弈,推动国际政治、经济与货币秩序和规则的变革,按照对等开放、互利双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开放和银行国际化,维护我国的国际权益。
银行方面,顺“天时”,应“地利”,强“人和”,稳步实现银行国际化崛起。
具体包括:战略上,制定并实施稳健但不冒进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完善海外机构管理体制,形成境内外一体化经营格局,以及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
区位布局上,根据东道国区位特征、客户国际化要求以及银行的资源优势,综合权衡,以周边国家和国际金融中心为重点,兼及其他,有重点有策略地推进国际化进程。随着国际化经验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实现由区域性银行到全球性银行的崛起目标。
发展方式上,以新设为主并购为辅,稳步推进银行国际化发展。海外并购限于国际化天时、地利条件较为优越的国家和地区。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