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同样又告诉我们: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美丽的“生成”还必须有精心的“预设”作为铺垫,否则,教师就不会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教材,对学生的学情也难以驾驭,更谈不上课堂的动态推进。“生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末。正所谓,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课前的精心预设是精彩的课堂生成的基石。
(一)全面关注学生,预设课堂的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
(二)联系生活实际,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如在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请同学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我们坐上隆隆的飞机,穿过密密的云层,很快地,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广西桂林。首先以实际生活旅游的形式,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学习中去。在最后,整堂课的拓展部分,设计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练习——假如你是某广告公司的职员,要求你为桂林山水写一则广告,你如何用文字把桂林山水的美景介绍给大家。这样便于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灵活的运用语文知识。
(三)认识了解自己,预设课堂的主导者。
预设自己,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更是为了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服务的。语文课堂是教师、文本、学生的统一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前预设文本、预设学生、预设情境的同时,更要预设自己。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堂中体现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还可以是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中的伙伴。
二、生成——在“预设”中得到升华
我们在新课程中所讲的预设性和动态生成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开放。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
(一)适时调整,灵活生成。
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在课堂上,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做出恰当选择,适时的加以调整。
(二)平等对话,和谐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
(三)捕捉“错误”,创造生成。
在教学中,老师的“潜意识”中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一旦有了心中的“标准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如何更好的去发现“意外”,捕捉“错误”?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只是因为我们没有事先考虑到,“追求完美”的我们为了整堂的流畅,往往采取躲避的办法。如果我们课前多一些考虑,想想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时刻准备着去抓住这些亮点,“意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融情想象,多元生成。
文本是一种凭借,凭借它学语言,长积累,积情趣,提素质。但如果一味用文本框住学生,学生的发展将大为受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为文本的“再造想象者”,别人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的消化才能转化为“营养素”,而教师,是提升学生的“助推器”。譬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一课,对“议论纷纷”的补白;想象动物们“白天睡觉,晚上干活”的困难;以及动物们“苦练跳的本领”的拓展。在这几个“点”上,孩子们带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他们的想象力是我们教师所不及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多元生成,才使得文本更为丰满,使得课堂有了厚度。
三、预设与生成的整合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关键是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点:
(一)两者关注的对象都是学生。
“预设”是展望性的,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学生和教学进行假设,而“生成”则是瞬息万变的,关注的是学生随时产生的问题及收获。但是不难看出两者都是在关注学生,包括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探究能力等。
(二)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本文所提的“预设”与“生成”是为了实现总目标的一种手段,即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依存、动态发展的。
“预设”与“生成”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要使两者形成合力,就应该处理好相互间的依存关系。
生态的、高效的课堂,学生的生成信息会不断地涌现,其中不乏鲜活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抓住其内核实施再生成利用,使“语文课堂为生成而为,教师为生成而教,学生为生成而学”,实现生态课堂的教学艺术境界。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课前的精心预设是精彩的课堂生成的基石。
(一)全面关注学生,预设课堂的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
(二)联系生活实际,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如在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请同学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我们坐上隆隆的飞机,穿过密密的云层,很快地,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广西桂林。首先以实际生活旅游的形式,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学习中去。在最后,整堂课的拓展部分,设计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练习——假如你是某广告公司的职员,要求你为桂林山水写一则广告,你如何用文字把桂林山水的美景介绍给大家。这样便于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灵活的运用语文知识。
(三)认识了解自己,预设课堂的主导者。
预设自己,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更是为了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服务的。语文课堂是教师、文本、学生的统一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前预设文本、预设学生、预设情境的同时,更要预设自己。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堂中体现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还可以是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中的伙伴。
二、生成——在“预设”中得到升华
我们在新课程中所讲的预设性和动态生成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开放。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
(一)适时调整,灵活生成。
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在课堂上,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做出恰当选择,适时的加以调整。
(二)平等对话,和谐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
(三)捕捉“错误”,创造生成。
在教学中,老师的“潜意识”中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一旦有了心中的“标准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如何更好的去发现“意外”,捕捉“错误”?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只是因为我们没有事先考虑到,“追求完美”的我们为了整堂的流畅,往往采取躲避的办法。如果我们课前多一些考虑,想想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时刻准备着去抓住这些亮点,“意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融情想象,多元生成。
文本是一种凭借,凭借它学语言,长积累,积情趣,提素质。但如果一味用文本框住学生,学生的发展将大为受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为文本的“再造想象者”,别人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的消化才能转化为“营养素”,而教师,是提升学生的“助推器”。譬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一课,对“议论纷纷”的补白;想象动物们“白天睡觉,晚上干活”的困难;以及动物们“苦练跳的本领”的拓展。在这几个“点”上,孩子们带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他们的想象力是我们教师所不及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多元生成,才使得文本更为丰满,使得课堂有了厚度。
三、预设与生成的整合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关键是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点:
(一)两者关注的对象都是学生。
“预设”是展望性的,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学生和教学进行假设,而“生成”则是瞬息万变的,关注的是学生随时产生的问题及收获。但是不难看出两者都是在关注学生,包括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探究能力等。
(二)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本文所提的“预设”与“生成”是为了实现总目标的一种手段,即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依存、动态发展的。
“预设”与“生成”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要使两者形成合力,就应该处理好相互间的依存关系。
生态的、高效的课堂,学生的生成信息会不断地涌现,其中不乏鲜活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抓住其内核实施再生成利用,使“语文课堂为生成而为,教师为生成而教,学生为生成而学”,实现生态课堂的教学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