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时期,在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可以更好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主要分析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的重要性,探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当下小学教学管理提供一定的建议。
德育 小学教育 班主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4-0170-01
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各种习惯尚未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管理。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基,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1.德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学生人格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学生也在遭受不良风气的侵染,许多小学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有可能误入歧途。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明辨是非,减少和规避不良风气对小学生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学生人格,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促进校园和谐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老师发展的共同家园。班主任在管理中融入德育,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促使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2.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融入德育的主要途径
(1)重视德育,规范学生行为
首先,班主任要切身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在自己的实际管理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不能一味依靠说教,要将德育教育的理论与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学生的认知。比如定期播放有助于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知识短片;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学校参与亲子活动;加强礼仪知识讲解和行为规范;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德育教育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时间活动来帮助学生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要有意识的把德育教育融入自己的教学管理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新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德育考核
在教学中班主任不能一味传授知识,要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管理之中,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考核工作,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时间或者课间与学生的交谈来了解不同学生的德育教学情况。针对落后的学生平时要多关注,帮助学生一起进步。
(3)营造班级德育氛围、尊重学生行为
班级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因此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要充分重视班级的作用。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制度,打造良好的班风。比如:奖惩制度、班级卫生清洁制度等。让学生在班级建设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担负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把自己接收到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个体,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言传身教而非一味说教。利用班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氛围,在班级中促进每位学生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水平。
(4)家校合作,共同进步
家长在学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也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班主任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同时,要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校合作。班主任要把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要把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表现及时反映给班主任老师。双方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进步而努力,同时班主任也可以让家长多和学生一起参与实践活动,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3.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目前的小学教育已经不局限于仅仅给学生讲授知识, 而是在知识讲授的同时有效渗透德育知识,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在教育中育人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因此对于班主任而言,在教学管理之中融入德育教学至关重要。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德育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创新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德育考核,帮助学生一起进步;注重发挥班级的作用,通过营造班级德育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尊重学生行为,发挥班主任的榜样作用;家校合作,共同进步,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辉.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的有效途径[J].文教资料,2019(03):184-185
[2]紀俊玲.分析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管理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117
[3]陈丽娜.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华夏教师,2017(24):61
德育 小学教育 班主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4-0170-01
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各种习惯尚未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管理。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基,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1.德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学生人格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学生也在遭受不良风气的侵染,许多小学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有可能误入歧途。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明辨是非,减少和规避不良风气对小学生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学生人格,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促进校园和谐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老师发展的共同家园。班主任在管理中融入德育,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促使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2.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融入德育的主要途径
(1)重视德育,规范学生行为
首先,班主任要切身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在自己的实际管理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不能一味依靠说教,要将德育教育的理论与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学生的认知。比如定期播放有助于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知识短片;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学校参与亲子活动;加强礼仪知识讲解和行为规范;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德育教育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时间活动来帮助学生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要有意识的把德育教育融入自己的教学管理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新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德育考核
在教学中班主任不能一味传授知识,要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管理之中,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考核工作,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时间或者课间与学生的交谈来了解不同学生的德育教学情况。针对落后的学生平时要多关注,帮助学生一起进步。
(3)营造班级德育氛围、尊重学生行为
班级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因此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要充分重视班级的作用。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制度,打造良好的班风。比如:奖惩制度、班级卫生清洁制度等。让学生在班级建设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担负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把自己接收到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个体,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言传身教而非一味说教。利用班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氛围,在班级中促进每位学生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水平。
(4)家校合作,共同进步
家长在学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也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班主任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同时,要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校合作。班主任要把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要把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表现及时反映给班主任老师。双方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进步而努力,同时班主任也可以让家长多和学生一起参与实践活动,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3.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目前的小学教育已经不局限于仅仅给学生讲授知识, 而是在知识讲授的同时有效渗透德育知识,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在教育中育人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因此对于班主任而言,在教学管理之中融入德育教学至关重要。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德育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创新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德育考核,帮助学生一起进步;注重发挥班级的作用,通过营造班级德育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尊重学生行为,发挥班主任的榜样作用;家校合作,共同进步,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辉.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的有效途径[J].文教资料,2019(03):184-185
[2]紀俊玲.分析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管理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117
[3]陈丽娜.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华夏教师,2017(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