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态对等”由尤金·奈达提出,对我国翻译具有有效指导意义。本文将以奈达的“动态理论”为指导,对《静夜思》两种译本进行有效分析。
关键词:动态对等;静夜思;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4-0025-02
1 引言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师从几位结构主义大师。他精通多国文字,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发表过多篇文章,如1964年的《翻译科学探索》、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1975年的《语义的成分分析》和《奈達文集》等等(赵丹丹,2011)。在圣经的翻译中,他从实际出发,发展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这一理论中,他提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动态对等”主要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他认为意义最重要,形式次之。本文将从其动态对等四个方面分析《静夜思》两个译本做对比分析。找出其在具体翻译中的运用,有效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
2 文本分析
本文将在动态理论下,对静夜思的翻译进行分析对比,如下是《静夜思》的两个译本: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Can it be hoar-froston the 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许渊冲译。
There were bright moonbeans in front of my bed.And i mistook them for frost on the ground.I lifted my head again and thought of home.—Peter Harris`s version.
2.1 词汇对等
首先,从词汇对等上来看,Peter Harris 很明显翻译得更加对等。比如,他译“明月光”为“moonbeams”“举头”为“lifted my head”“低头”为“dropped my head”“思故乡”为“thought of home”,很明显,做到了词义的对等,有利于外国学者理解。相反,许译的文章,相对来说词汇不是那么对等。比如他将“月光”译为“a pool of light”,“低头”为“bowing”以及“思故乡”为“homesickness”。很明显,对于读者来说,他并没有做到词汇意思的完全对等,而是更多强调意境,很难让外国读者理解。
2.2 句法对等
从句法上讲,Peter Harris的译本也更加符合对等原则,也更让外国读者理解。比如第二句的翻译“疑是地上霜”,许译为“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很明显改变了句子结构,采用疑问句,这会让外国读者费解:是不是霜呢?然而,Peter Harris 的译本:“And i mistook them for frost on the ground.”,更符合句型对等,也更容易让外国读者理解。最后一句翻译,许译为“bowing,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可以看出他改变了句式结构,用了伴随时态,而Peter的译本“I dropped my head again and thought of home”用“and”连接两个动作,既没有改变句式结构,做到句法对等,又有利于外国学者的理解,更受读者喜爱。所以,Peter的译文相对于许的更符合动态对等中的句法对等。
2.3 篇章对等
但是,从篇章连贯性来讲,许渊冲的译文和Peter的译文都达到很好的动态对等。许渊冲的整篇的连贯性比较强,比如“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和下一句“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衔接得好,像是一问一答,同时,紧接着“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又像是回答上面的怀疑,发现的是月光,文章语意和句型衔接得好,对于Peter的译本,“there were bright moonbeams in front of my bed,and I mistook them for frost on the ground”,他的上句和下句通过“and”一词,很明显达到了很好的衔接,同时,他的“I lifted my head and gazed at the bright moon,I dropped my head again and thought of home”这两句中,用了一个“again”以及“and”很好地连接起来。所以,从整个文章翻译来看,许和Peter都达到了很好的篇章对等,能让读者了解整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意境。
2.4 文体对等
从文体上讲,许译的文本很好地达到了文体对等,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诗人此刻的心境。原译文是一首中国古诗,许译的很好地达到了诗歌文本的句式,讲求韵律。如他的每个句子后一个词“Light”“ground”“bright”“drowned”构成了诗歌的“abab”式,很好地将原文的韵味表达出来。其次,他译的最后两句“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of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改变直接陈述,而采用伴随状语结构,前后倒装,句式简短,如同诗歌一样,很有韵味。而Peter的译文,如“There were bright moonbeams in front of my bed,and i mistook them for frost on the ground,I and I lifted my head.....and i dropped my head again and thought of home”从某种程度上,一首古诗被他直接译成了一篇记叙文,完全按照原文,字面翻译,句式结构简短,就如同在讲故事一般,虽然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但是在文体上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对等。
3 结语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来分析,这两个译本各有千秋,许注重的更多的是意义的表达,注重这首诗的意境的表达,虽然,外国读者可能不容易理解中国诗的意境,但是,在作品的翻译上,许渊冲的翻译算得上不错的译作。同时,Peter的译本,简单直白,词语、句法和篇章都达到了很好的对等,更容易让外国读者理解欢迎。奈达的动态理论对我们翻译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静夜思》的分析,使我更好地了解了动态对等理论,对今后我的翻译活动起到很好指导作用。同时,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更多学者注意,能够更好地指导更多翻译者,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赵丹丹.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文学教育(中),2011,(03):54-55.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5-69.
[3]杨司桂.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68-71.
关键词:动态对等;静夜思;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4-0025-02
1 引言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师从几位结构主义大师。他精通多国文字,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发表过多篇文章,如1964年的《翻译科学探索》、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1975年的《语义的成分分析》和《奈達文集》等等(赵丹丹,2011)。在圣经的翻译中,他从实际出发,发展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这一理论中,他提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动态对等”主要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他认为意义最重要,形式次之。本文将从其动态对等四个方面分析《静夜思》两个译本做对比分析。找出其在具体翻译中的运用,有效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
2 文本分析
本文将在动态理论下,对静夜思的翻译进行分析对比,如下是《静夜思》的两个译本: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Can it be hoar-froston the 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许渊冲译。
There were bright moonbeans in front of my bed.And i mistook them for frost on the ground.I lifted my head again and thought of home.—Peter Harris`s version.
2.1 词汇对等
首先,从词汇对等上来看,Peter Harris 很明显翻译得更加对等。比如,他译“明月光”为“moonbeams”“举头”为“lifted my head”“低头”为“dropped my head”“思故乡”为“thought of home”,很明显,做到了词义的对等,有利于外国学者理解。相反,许译的文章,相对来说词汇不是那么对等。比如他将“月光”译为“a pool of light”,“低头”为“bowing”以及“思故乡”为“homesickness”。很明显,对于读者来说,他并没有做到词汇意思的完全对等,而是更多强调意境,很难让外国读者理解。
2.2 句法对等
从句法上讲,Peter Harris的译本也更加符合对等原则,也更让外国读者理解。比如第二句的翻译“疑是地上霜”,许译为“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很明显改变了句子结构,采用疑问句,这会让外国读者费解:是不是霜呢?然而,Peter Harris 的译本:“And i mistook them for frost on the ground.”,更符合句型对等,也更容易让外国读者理解。最后一句翻译,许译为“bowing,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可以看出他改变了句式结构,用了伴随时态,而Peter的译本“I dropped my head again and thought of home”用“and”连接两个动作,既没有改变句式结构,做到句法对等,又有利于外国学者的理解,更受读者喜爱。所以,Peter的译文相对于许的更符合动态对等中的句法对等。
2.3 篇章对等
但是,从篇章连贯性来讲,许渊冲的译文和Peter的译文都达到很好的动态对等。许渊冲的整篇的连贯性比较强,比如“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和下一句“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衔接得好,像是一问一答,同时,紧接着“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又像是回答上面的怀疑,发现的是月光,文章语意和句型衔接得好,对于Peter的译本,“there were bright moonbeams in front of my bed,and I mistook them for frost on the ground”,他的上句和下句通过“and”一词,很明显达到了很好的衔接,同时,他的“I lifted my head and gazed at the bright moon,I dropped my head again and thought of home”这两句中,用了一个“again”以及“and”很好地连接起来。所以,从整个文章翻译来看,许和Peter都达到了很好的篇章对等,能让读者了解整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意境。
2.4 文体对等
从文体上讲,许译的文本很好地达到了文体对等,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诗人此刻的心境。原译文是一首中国古诗,许译的很好地达到了诗歌文本的句式,讲求韵律。如他的每个句子后一个词“Light”“ground”“bright”“drowned”构成了诗歌的“abab”式,很好地将原文的韵味表达出来。其次,他译的最后两句“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of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改变直接陈述,而采用伴随状语结构,前后倒装,句式简短,如同诗歌一样,很有韵味。而Peter的译文,如“There were bright moonbeams in front of my bed,and i mistook them for frost on the ground,I and I lifted my head.....and i dropped my head again and thought of home”从某种程度上,一首古诗被他直接译成了一篇记叙文,完全按照原文,字面翻译,句式结构简短,就如同在讲故事一般,虽然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但是在文体上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对等。
3 结语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来分析,这两个译本各有千秋,许注重的更多的是意义的表达,注重这首诗的意境的表达,虽然,外国读者可能不容易理解中国诗的意境,但是,在作品的翻译上,许渊冲的翻译算得上不错的译作。同时,Peter的译本,简单直白,词语、句法和篇章都达到了很好的对等,更容易让外国读者理解欢迎。奈达的动态理论对我们翻译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静夜思》的分析,使我更好地了解了动态对等理论,对今后我的翻译活动起到很好指导作用。同时,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更多学者注意,能够更好地指导更多翻译者,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赵丹丹.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文学教育(中),2011,(03):54-55.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5-69.
[3]杨司桂.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