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印象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方法,评析高尔基的著作《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阐述这部小说所表现的创业兴衰的历程和家族小说的特征,以求达到对这部小说创作意义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 创业史 家族小说 人物形象
高尔基是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以反映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斗争为世盛赞。但在笔者看来,高尔基留给我们值得研究的,除了有《母亲》这样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作品,自传三部曲那样体现自身生存、成长、斗争的作品,同样也存在《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这样,以一个家族祖孙三代创造事业的故事表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这样的作品,与欧洲其他家族小说也有共性的作品去反映作家想要表现的东西。
一.家族小说的创作情况与特征
人从诞生的初始,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所置身的首要环境就是家庭。文学作为探究和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东西,不能对家庭这一种要因素避而不谈。人类历史上,不论中外,曾都以“人丁兴旺”作为判断一个家是否繁荣的标志。现代社会结构的改变,只有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的数量日趋增多,人数较多的扩展家庭日趋减少,也许在将来“家族”这一概念将会慢慢淡化,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大家族曾在我们人类的历史文化中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学中对家族的描写是很早就开始了的。家族小说英文为“saga novel”,又被称为“世家小说”,“指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散文叙事作品”。[1]各国都有家族小说,比如日本的《源氏物语》(成书于1001——1008年间),中国的《红楼梦》(初版1791年)、《四世同堂》(作于1944年)、《白鹿原》(作于1988年)。欧洲最早的家族小说,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作于1846年)。也许在作者看来,她使用饱满充沛热烈的情感、浪漫的笔触与奇特诡谲的想象讲述了两个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但她的作品确实在无形中成为欧洲家族小说的开端。而后,欧洲的家族小说创作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从未间断。
早期除了浪漫主义时期艾米丽的作品之外,还有自然主义的大家左拉所著《卢贡·马卡尔家族》这样的多卷本长篇小说,以“照相式的写实”和当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遗传定律来讲述一个大家族的变迁。之后,迎来了家族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佳作涌现、创作日渐成熟的时期。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有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从最早创业的老一辈的财产在后代的尽力扩大中仍未能存留,末代拥有艺术天赋,身体孱弱,却无法挽回家族的颓败,作家赞颂艺术之美时又表露其无用于实业的悲观;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1906一1922),资本的占有者在扩大资本的道路上丧失了爱的能力,对美采取与资本同样的侵占态度,反而求之不得,人生颓丧;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1929),文学更是出现“向内转”的倾向,以意识流的形式表现人的意识的深广度,每个主人公代表一类人,达到对人类的全状态的描写。本时期所创作的这几部家族小说,无论是叙事、结构这些写法上的巧妙还是小说所表现的精神内涵,都是引人称赞的,成为写文学史上的经典。同时,正是由于“高尔斯华绥在他的小说名称中首次正式使用了saga一词(Forsyte Saga),后来的作家也开始效法,使描写家族的作品作为‘世家小说’而逐渐成为独特领域”,[2]而后,家族小说有时又被称为“世家小说”。之后的家族小说的创作,走向了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这在福克纳的创作中已有所体现。斯坦倍克的《愤怒的葡萄》(1939),表现的是工人阶级家庭的苦难历程;后现代的大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是一部典型的家族小说,但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家族在百年间却无法逃脱代代孤独的怪圈。
家族小说各有千秋,同时也有一脉相承的特征。首先,在创作上,无论自身多么伟大的作家,都表明对前代作家有一种师承关系。高尔斯华绥在创作过程中, 曾接受过萨克雷的影响,受到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启发;[3]马尔克斯,从来都把福克纳称作“我的导师”,他的《百年孤独》在精神内涵、表现方法、以及时间观念上,都有借鉴福克纳家族小说的痕迹。第二,家族小说一般篇幅巨大,创作耗时较长,作家倾注心血于其中;部头不大者,虽创作时用时不常,但在构思上作家也会颇下一番苦功夫。高尔斯华绥大约用了二四五年的时间来创作《福尔赛世家》,其中作家的用心思可见一斑。再者,在描写一个家族时,通常会经历兴起——繁荣——衰败三个阶段。第四,家族小说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家族兴衰而已,而往往以小家比大家,以小见大,反映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同样如此。
二.特征在本部作品中的体现
这部小说就以阿尔达莫诺夫祖孙三代在德略莫夫城开创事业的故事,反映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17年十月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作品创作的时间长度虽不及高尔斯华绥,但高尔基从构思到动手创作几易其稿,更改书名与主要构架,将真实的原型人物嵌套于作者想要展现的历史时段之内,使得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厚。[4]这三代人的创业,同样遵循开拓——繁盛——衰败三个阶段。这部作品不像其他无产阶级作品,而更像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家族故事,也可以使读者在阅读展开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
第一代的伊里亚,原本是库尔斯克城附近一个公爵家里当管家的农奴,农奴制改革之后,伊里亚获得了人身自由,从他主人那里得到了一笔钱,就在德略莫夫城开办了一家纺织厂。他很有生意头脑,叫当地农民种亚麻,他负责收购到自己的场子里,同时工厂招进了好几百工人。他是个充满干劲的创业者,富于开拓精神。他有全盘的计划,并一步步施行。在进入这个城市时首先找到这个城市的领袖玛科夫,要求他把女儿嫁给他的儿子彼得。玛科夫在“无形的压力”中竟答应了他的要求,将自己的独女嫁给了这样一个来路都有点不明的陌生人,随后死去。伊里亚在事业中懂得“与民同乐”,跟工人一起干活儿,打成一片,鼓足大家的干劲;在生活中,不屑于原住居民的不理解和不友好,总想着总有一天他的家族事业会击败他们,同时以男人粗暴的野性、原始的热情,违背伦理地与亲家母私通,并以这样的强力使乌里扬娜“体味到了她的丈夫没有给过她的爱情”。创业者是满具激情的,他在辛勤的劳动和热切的期盼中死去。这个任务形象无疑是丰满而富有张力的。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正好与资本的原始积累相适应,阿尔达莫诺夫的事业就这样开创起来。创业者这部分的叙述占全书的比例较小,但也足以展现了创业者的面貌。
小说的下一部分,事业的开拓,是全书最长的部分,作家着墨最多,是全书的重点。他有两个儿子,彼得和尼基达,还有一个侄子阿里克塞。尼基达是个驼背,身体残疾,老伊里亞也就把他的全部希望放在了大儿子彼得身上。彼得·阿尔达莫诺夫也算不负父望,实现了父亲曾说过的话,建立起了第三、第四所厂房、教堂、宿舍、医院,扩展了家族的事业。但他也是个迂腐木讷的人,对妻子娜达里亚过于冷漠,两人缺乏交流,无话可说,甚至连妻子喜欢阿里克塞,弟弟尼基达一直暗恋着嫂子,这样家里扫院子的仆人契洪都看得出的事情他都一点没有察觉。他全身心都投入在父亲发展事业的寄托中,不够灵活的他感到的是生活的巨大的压力,他没有真正快乐过。他因为宠爱儿子,不得亲近,就记恨儿子的朋友,同时因他撞破自己同女工的丑事,就一次失手致他死亡。他不爱妻子,却在偶遇一个寡妇波波娃的时候对她产生了幻想。后期慢慢放纵自己,城市里花天酒地,宿醉不归。从这里看得出他们家族事业已开始慢慢衰落的倾向。他的形象是一个具有封建宗法残余的旧式农民与新式资本主义者的矛盾体。他不如阿里克塞灵活多变,而阿里克塞代表的是自由资产阶级的形象。
当阿尔塔莫诺夫发展到第三代时,家族开始出现了分化。长大的小伊里亚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和阶级,想要成为共产党的一员。米龙和亚科甫成了软弱无能者,只想过安稳的日子,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工厂。而此时,席卷俄国资本主义的风暴已经降临,十月革命到来,他们的家族事业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高尔基在这部小说中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展现了以一个家族为代表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衰落。虽是一部无产阶级的作品,却以真实不造作的写作风格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不失为一部佳作。
参考文献
[1]邵旭东.步入异国的家族殿堂——西方“家族小说”概论[J].外国文学研究,1988(3)
[2]吴秉杰.长篇的收获[N].人民日报,2000(10)
[3]莎莉.高尔斯华绥概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9.P13.
[4]李树森.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真实图景——评长篇小说 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80.(3)
(作者介绍:宋夏,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文艺学)
关键词: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 创业史 家族小说 人物形象
高尔基是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以反映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斗争为世盛赞。但在笔者看来,高尔基留给我们值得研究的,除了有《母亲》这样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作品,自传三部曲那样体现自身生存、成长、斗争的作品,同样也存在《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这样,以一个家族祖孙三代创造事业的故事表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这样的作品,与欧洲其他家族小说也有共性的作品去反映作家想要表现的东西。
一.家族小说的创作情况与特征
人从诞生的初始,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所置身的首要环境就是家庭。文学作为探究和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东西,不能对家庭这一种要因素避而不谈。人类历史上,不论中外,曾都以“人丁兴旺”作为判断一个家是否繁荣的标志。现代社会结构的改变,只有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的数量日趋增多,人数较多的扩展家庭日趋减少,也许在将来“家族”这一概念将会慢慢淡化,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大家族曾在我们人类的历史文化中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学中对家族的描写是很早就开始了的。家族小说英文为“saga novel”,又被称为“世家小说”,“指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散文叙事作品”。[1]各国都有家族小说,比如日本的《源氏物语》(成书于1001——1008年间),中国的《红楼梦》(初版1791年)、《四世同堂》(作于1944年)、《白鹿原》(作于1988年)。欧洲最早的家族小说,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作于1846年)。也许在作者看来,她使用饱满充沛热烈的情感、浪漫的笔触与奇特诡谲的想象讲述了两个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但她的作品确实在无形中成为欧洲家族小说的开端。而后,欧洲的家族小说创作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从未间断。
早期除了浪漫主义时期艾米丽的作品之外,还有自然主义的大家左拉所著《卢贡·马卡尔家族》这样的多卷本长篇小说,以“照相式的写实”和当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遗传定律来讲述一个大家族的变迁。之后,迎来了家族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佳作涌现、创作日渐成熟的时期。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有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从最早创业的老一辈的财产在后代的尽力扩大中仍未能存留,末代拥有艺术天赋,身体孱弱,却无法挽回家族的颓败,作家赞颂艺术之美时又表露其无用于实业的悲观;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1906一1922),资本的占有者在扩大资本的道路上丧失了爱的能力,对美采取与资本同样的侵占态度,反而求之不得,人生颓丧;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1929),文学更是出现“向内转”的倾向,以意识流的形式表现人的意识的深广度,每个主人公代表一类人,达到对人类的全状态的描写。本时期所创作的这几部家族小说,无论是叙事、结构这些写法上的巧妙还是小说所表现的精神内涵,都是引人称赞的,成为写文学史上的经典。同时,正是由于“高尔斯华绥在他的小说名称中首次正式使用了saga一词(Forsyte Saga),后来的作家也开始效法,使描写家族的作品作为‘世家小说’而逐渐成为独特领域”,[2]而后,家族小说有时又被称为“世家小说”。之后的家族小说的创作,走向了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这在福克纳的创作中已有所体现。斯坦倍克的《愤怒的葡萄》(1939),表现的是工人阶级家庭的苦难历程;后现代的大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是一部典型的家族小说,但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家族在百年间却无法逃脱代代孤独的怪圈。
家族小说各有千秋,同时也有一脉相承的特征。首先,在创作上,无论自身多么伟大的作家,都表明对前代作家有一种师承关系。高尔斯华绥在创作过程中, 曾接受过萨克雷的影响,受到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启发;[3]马尔克斯,从来都把福克纳称作“我的导师”,他的《百年孤独》在精神内涵、表现方法、以及时间观念上,都有借鉴福克纳家族小说的痕迹。第二,家族小说一般篇幅巨大,创作耗时较长,作家倾注心血于其中;部头不大者,虽创作时用时不常,但在构思上作家也会颇下一番苦功夫。高尔斯华绥大约用了二四五年的时间来创作《福尔赛世家》,其中作家的用心思可见一斑。再者,在描写一个家族时,通常会经历兴起——繁荣——衰败三个阶段。第四,家族小说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家族兴衰而已,而往往以小家比大家,以小见大,反映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同样如此。
二.特征在本部作品中的体现
这部小说就以阿尔达莫诺夫祖孙三代在德略莫夫城开创事业的故事,反映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17年十月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作品创作的时间长度虽不及高尔斯华绥,但高尔基从构思到动手创作几易其稿,更改书名与主要构架,将真实的原型人物嵌套于作者想要展现的历史时段之内,使得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厚。[4]这三代人的创业,同样遵循开拓——繁盛——衰败三个阶段。这部作品不像其他无产阶级作品,而更像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家族故事,也可以使读者在阅读展开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
第一代的伊里亚,原本是库尔斯克城附近一个公爵家里当管家的农奴,农奴制改革之后,伊里亚获得了人身自由,从他主人那里得到了一笔钱,就在德略莫夫城开办了一家纺织厂。他很有生意头脑,叫当地农民种亚麻,他负责收购到自己的场子里,同时工厂招进了好几百工人。他是个充满干劲的创业者,富于开拓精神。他有全盘的计划,并一步步施行。在进入这个城市时首先找到这个城市的领袖玛科夫,要求他把女儿嫁给他的儿子彼得。玛科夫在“无形的压力”中竟答应了他的要求,将自己的独女嫁给了这样一个来路都有点不明的陌生人,随后死去。伊里亚在事业中懂得“与民同乐”,跟工人一起干活儿,打成一片,鼓足大家的干劲;在生活中,不屑于原住居民的不理解和不友好,总想着总有一天他的家族事业会击败他们,同时以男人粗暴的野性、原始的热情,违背伦理地与亲家母私通,并以这样的强力使乌里扬娜“体味到了她的丈夫没有给过她的爱情”。创业者是满具激情的,他在辛勤的劳动和热切的期盼中死去。这个任务形象无疑是丰满而富有张力的。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正好与资本的原始积累相适应,阿尔达莫诺夫的事业就这样开创起来。创业者这部分的叙述占全书的比例较小,但也足以展现了创业者的面貌。
小说的下一部分,事业的开拓,是全书最长的部分,作家着墨最多,是全书的重点。他有两个儿子,彼得和尼基达,还有一个侄子阿里克塞。尼基达是个驼背,身体残疾,老伊里亞也就把他的全部希望放在了大儿子彼得身上。彼得·阿尔达莫诺夫也算不负父望,实现了父亲曾说过的话,建立起了第三、第四所厂房、教堂、宿舍、医院,扩展了家族的事业。但他也是个迂腐木讷的人,对妻子娜达里亚过于冷漠,两人缺乏交流,无话可说,甚至连妻子喜欢阿里克塞,弟弟尼基达一直暗恋着嫂子,这样家里扫院子的仆人契洪都看得出的事情他都一点没有察觉。他全身心都投入在父亲发展事业的寄托中,不够灵活的他感到的是生活的巨大的压力,他没有真正快乐过。他因为宠爱儿子,不得亲近,就记恨儿子的朋友,同时因他撞破自己同女工的丑事,就一次失手致他死亡。他不爱妻子,却在偶遇一个寡妇波波娃的时候对她产生了幻想。后期慢慢放纵自己,城市里花天酒地,宿醉不归。从这里看得出他们家族事业已开始慢慢衰落的倾向。他的形象是一个具有封建宗法残余的旧式农民与新式资本主义者的矛盾体。他不如阿里克塞灵活多变,而阿里克塞代表的是自由资产阶级的形象。
当阿尔塔莫诺夫发展到第三代时,家族开始出现了分化。长大的小伊里亚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和阶级,想要成为共产党的一员。米龙和亚科甫成了软弱无能者,只想过安稳的日子,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工厂。而此时,席卷俄国资本主义的风暴已经降临,十月革命到来,他们的家族事业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高尔基在这部小说中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展现了以一个家族为代表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衰落。虽是一部无产阶级的作品,却以真实不造作的写作风格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不失为一部佳作。
参考文献
[1]邵旭东.步入异国的家族殿堂——西方“家族小说”概论[J].外国文学研究,1988(3)
[2]吴秉杰.长篇的收获[N].人民日报,2000(10)
[3]莎莉.高尔斯华绥概观[M].上海:上海书店,1929.P13.
[4]李树森.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真实图景——评长篇小说 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80.(3)
(作者介绍:宋夏,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