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农晚年代表作《金农自画像》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ih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来作肖像画者不少,但作自画像者鲜有。金农是清代早中期活跃在扬州的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了多幅自画像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其七十三岁时创作的《金农自画像》。这幅画在绘画特点和表现形式上十分突出,并且通过诗书画结合的方式,用其独具特色的漆书和稚拙的用笔传达了金农的内在精神,表现出金农的那种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金农;《金农自画像》;绘画特点
  一、金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金农(1687—1763)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钱塘江畔。初名司农,字寿田;少负诗名,却怀才不遇,因此39岁后更名为农,更字为寿门。号冬心,别号有很多,如昔耶居士、百二硯田富翁、如来最小弟荆蛮民等。他生活在一个面江背山的富裕家庭,其受过的良好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和从小形成的交友、游历之趣,奠定了他的旷达的世俗情怀。而他的刻苦勤奋和对山川灵秀的渲染,铸就了金农聪慧的诗才。金农21岁投于吴门,拜在著名的学者、书法家何焯的门下就读,何焯典藏的金石碑版和图书丰富珍贵,因此在诗、书、画及金石考据方面有很大收获,这对金农以后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农自称是五十岁后才学画画,从未拜过师,也没有接受过基础的训练,他摆脱了传统笔墨绘画的羁绊,在此取得如此成就,全在于他用儿童般新奇、单纯而有趣的心灵来观察世界,还有他对前辈大师绘画作品的深刻领悟,逐渐形成质朴古拙,清雅脱俗的画风。在扬州这个充满着商业气息的经济都市里,人们思想比较自由,“扬州八怪”不落俗套的风格追求反映在艺术上,作为“扬州八怪”的主将,金农在绘画题材上独辟蹊径,力争“求异”,对绘画进行创新。
  二、创作自画像的缘由
  金农生性好游,自三十多岁起就离开家乡出游多方,四十多年间“渡扬子,过淮阴,历齐、鲁、燕、赵,而观帝京。自帝京趋嵩、洛,之晋,之秦,之粤,之闽,达彭蠡,遵鄂渚,泛衡湘,漓江间。”足迹半天下,同时金农广交友,结识了一大批挚友,如丁敬、 郑板桥、杭世骏等。金农所作自画像大部分是用以送给这些好友的,自画像和他的许多杂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书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纵观金农的一七五九年,其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当属汪士慎的离世。汪士慎大金农一岁,二人相识多年,交情甚笃,如今挚友离世,想必对已年逾古稀的金农来说触动颇大,令其颇有去日无多的忧虑,所以才会趁自己健在之时大量创作自画像分发朋友,以期使自我的形象得以延续,达到毋为人所忘、泽破后世的目的。
  金农作为一个对禅学极度热爱的画家,自觉地借用禅宗自赞的形式,创作了自画像。上述金农自画像多赠予好友,画作在展示自己容貌特征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风骨气韵,以及自我的思想情感。
  三、《金农自画像》的介绍
  《自画像》是其晚期的代表作品,横59.1厘米,纵131.3厘米。画中的金农将自己打扮成一个高士,大大的脑袋后拖着一条细长的辫子,手拿藤杖作欲行之状,同样是在画面的空白处右上角,用小楷题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从古到今论述了写真的始末,使人们在读画的同时,对其写真之史料有了一个了解。文字所组成的块面和人物简洁的勾勒用笔,形成了极疏极密的对比,这种形式的处理可谓是匠心独具,影响了同代画家黄慎和罗聘以及其后的许多画家。
  根据题款方知此画是寄给丁隐君的,他是金农的至交好友浙派篆刻的创始人丁敬。金农和丁敬不仅同乡,而且是同里邻居。丁敬生于康熙三十五年,小金农九岁,两人一生交谊深厚,即使身处两地,也不忘时时鱼雁往还,或考证金石,或诗歌酬唱。
  四、《金农自画像》的绘画特点
  (一)以形写神
  画中肖像既是画家对于自己的深刻认识,也是通过外在“形”的提炼获得的。画家自己提炼出的“形”的特征有:疏髯高颖、细长辫子、大头、布衣长衫、长杖等这些典型的形貌元素特征,既是形,也是用于写“神”的。疏髯高颖、细长辫子、大头这三个形貌特征再结合其独特的书法不禁让人觉得金农是个“癖古嗜奇”、性情“迁怪”的老头。身着布衣长衫,手持长杖既显几分落魄神情,又显得超然脱俗,从其题款“他日归江上,与隐君杖履相接,高吟揽胜,验吾衰容,尚不改山林气象也。”可见一斑。
  金农自画像以其独特的减笔白描技法描绘自我形象,生动有趣;空间上不作背景,用自己独创的漆书题款,形成和谐的空间布局,画面更显古拙,整个自画像将“以形写神”完美表现。金农自画像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显示着金农的与众不同。
  (二)绘画方式
  这幅画的长题中,金农说:“余因用水墨白描法,自为写三朝老民七十三岁像,衣纹面貌作一笔画,陆探微,吾其师之。”也就是说他的这幅自画像在画法上是师法陆探微的“一笔画”。“一笔画”并非是一笔完成一幅画,而是指用气脉通连,笔断意不断。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一笔画”的画迹已经邈不可见,而“一笔书”则可以通过王献之的《中秋帖》管中窥豹。
  (三)题跋的寓意
  从《冬心先生自写真题记》中看,金农作自画像往往用以送人。其中有多年的老友:“予因用水墨白描法,自为写三朝老民七十三岁像,远寄乡之老友丁钝丁隐君。”“自写百二砚田富翁小像毕,……今将是轴寄与吴处士于河诸”“予仿昔人自为写真寄板桥。”也有送给弟子门人的:“予今年七十三岁矣……自写寿道士小像于尺幅中……举付广陵罗聘”“项生均,……因自写小像付之。”
  从另一部分的题记来看,金农晚年心静似乎十分孤独,他给自己画像,也是为了在芸芸众生之中找到能与自己琴瑟和谐的朋友。
  在这些题记中,虽然表面上往往能看出金农的高标风格,和超然心态,但似乎也同时流露出一种害怕被别人遗忘的心情。
  (四)书画结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也蕴含着浓厚的美学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题跋艺术形式,在清朝时期被广泛运用。而将诗、书、画集一身的金农是擅长题跋的高手,他的画风古朴新奇,用墨风趣,构图造型独特,别开蹊径,自创“漆书”,将汉碑、楷隶书于一体,墨色漆黑,稚拙厚朴,奇古茂密,金石意味极强,将书、画达到了完美的匹配。
  金农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结语
  在自画像并不盛行的古代中国金农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一题材进行了独特的诠释。金农为我们创造了一种醇厚、稚拙格调高逸的画风,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意境,他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对于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他那种浑然天成的“大雅”之境,时现代花间难以企及的,金农为后世中国画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为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另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欧阳云.扬州八怪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张光福.中国美术史[M].知识出版社,1982.
  [3]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叶尚青.中国美术名作欣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5]王其和.冬心画谱[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在鲁迅先生的拓荒、扶持和倡导下,通过木版一个版画画种的创造活动,能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荣辱与共,代表着一个民族争取解放与独立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化取向,对现代民族精神产生如此重要而深刻影响的情况,在中国美术史及至世界美术史上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新兴木刻运动;解放区木刻;国统区木刻;意义  在政治范畴,延安时期具体落实在公元1936—1948年,而谈
期刊
【摘要】:《诗经》的“雅”诗分为大小雅,主要反映周代的贵族生活。对比雅和变雅,诗中的宴饮目的逐渐变为纵情享乐,周朝礼乐文化的衰败可见一斑。怨刺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体现周朝士大夫的独立人格和大无畏精神。周人史诗展现的是周人对先祖事业的继承以及对后世子孙的指导。总之,大小雅潜藏着周人继承先祖事业而后成就万世功业的理想,也寄托着周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关键词】: 诗经;大小雅;文化;宴饮;怨刺
期刊
【摘要】:园林植物配置的优劣对于园林景观工程质量、功能的发挥起着直接影响性作用。观赏性植物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成分,合理运用观赏植物,将有利于增添园林景观的鲜活力与生命力。文章将从园林景观设计中观赏植物的作用着手分析,进一步提出几点应用策略。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观赏植物;应用策略  观赏性植物的主观赏性部位为茎干、叶丛,而随着季节的不断变换,观赏性植物所呈现的形态与色彩也会各不相同,这
期刊
【摘要】:传统手工艺是整个国家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手工艺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普及方法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有着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普及;传承;保护;材料;方法  手工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经过制作者内心的提炼,是区别于工业的机械化生产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各种新设计造型应运而生,各种设计思想层出不群,引发了传统文化设计与现代文化设计的碰撞。在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设计如何发展,成为一个迫切思考的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链接纽带是至关重要的。本篇论文就是带着这个问题作出思考和研究,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姿态依然能够存在并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并喜欢。因此,在这个信息设计交互的时代下,我们更加要注
期刊
【摘要】:中国人历来对山水画特别的喜爱,对山水画空间表现艺术的研究也是相当成熟,在众多的空间表现艺术中,“留白”可谓中国画所独有,“白”并不是没有,而是画家情感表达任意驰骋的地方,只能由观者独自去感受。留白在山水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画家的感情和精神的寄托,也极大的拓展了人类的审美空间和想象空间。而且“留白”也是中国文化、绘画技法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过程中慢慢体
期刊
“博山香重欲成云,锦段机丝妒鄂君。”博山的造化神秀,早已在温庭筠的笔下被娓娓道出,传阅百载。而当我走进博山,这齐鲁大地的一隅时,我看见的,却不只是这珠丝烟雨、儿女情长,还有博山那美轮美奂的琉璃擀珠。  博山琉璃擀珠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齐桓公鲁庄公纵横齐鲁大地之时,博山就已经萌发出琉璃擀珠制作这项工艺。到了忽必烈的时代,博山琉璃擀珠开始进入繁盛期。永乐帝篡位期间,博山琉璃擀珠已逐渐发展
期刊
【摘要】:舞蹈调度是借助物理及人体双重空间作用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其从属于舞蹈语汇结构范畴,具有一定的叙述、表意功能。舞蹈调度的意象层主要分为两个层面“意”是指舞蹈编导的主观意识、思维的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创作构想。“象”是客观可供观众直观感受的身体形态表现,搭建起舞作与观众互通的桥梁。本文旨在通过解構舞蹈调度意象的意义,赏析舞蹈调度意象得到美学结构,领略舞蹈调度意象之美。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学习书法应对汉字及其发展的源流正变有深入的理解,篆书艺术的发展时间几乎占整个书法史的三分之一,贯穿于整个书法的发展史。它作为各体发展的源头,具有雍容典雅,端庄肃穆的风格。随着楷行草书的发展,其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不再具有实用意义,不得不说在一些庄重场合仍是首选字体。因此,它具有其他书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我选用篆书字体来创作毕业作品,创作内容为唐代诗人陆游《书愤》两首。全文分为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山水画的用笔特点为线索,系统的阐述的山水画的用笔方法,用笔与中国书法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用笔的技巧,并例举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山水画用笔的神髓,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祖国的瑰宝,文化的传承。  正文: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有其悠久的历史,有其独特的魅力。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代表作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了隋唐时已快速发展,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大家都熟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