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来作肖像画者不少,但作自画像者鲜有。金农是清代早中期活跃在扬州的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了多幅自画像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其七十三岁时创作的《金农自画像》。这幅画在绘画特点和表现形式上十分突出,并且通过诗书画结合的方式,用其独具特色的漆书和稚拙的用笔传达了金农的内在精神,表现出金农的那种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金农;《金农自画像》;绘画特点
一、金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金农(1687—1763)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钱塘江畔。初名司农,字寿田;少负诗名,却怀才不遇,因此39岁后更名为农,更字为寿门。号冬心,别号有很多,如昔耶居士、百二硯田富翁、如来最小弟荆蛮民等。他生活在一个面江背山的富裕家庭,其受过的良好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和从小形成的交友、游历之趣,奠定了他的旷达的世俗情怀。而他的刻苦勤奋和对山川灵秀的渲染,铸就了金农聪慧的诗才。金农21岁投于吴门,拜在著名的学者、书法家何焯的门下就读,何焯典藏的金石碑版和图书丰富珍贵,因此在诗、书、画及金石考据方面有很大收获,这对金农以后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农自称是五十岁后才学画画,从未拜过师,也没有接受过基础的训练,他摆脱了传统笔墨绘画的羁绊,在此取得如此成就,全在于他用儿童般新奇、单纯而有趣的心灵来观察世界,还有他对前辈大师绘画作品的深刻领悟,逐渐形成质朴古拙,清雅脱俗的画风。在扬州这个充满着商业气息的经济都市里,人们思想比较自由,“扬州八怪”不落俗套的风格追求反映在艺术上,作为“扬州八怪”的主将,金农在绘画题材上独辟蹊径,力争“求异”,对绘画进行创新。
二、创作自画像的缘由
金农生性好游,自三十多岁起就离开家乡出游多方,四十多年间“渡扬子,过淮阴,历齐、鲁、燕、赵,而观帝京。自帝京趋嵩、洛,之晋,之秦,之粤,之闽,达彭蠡,遵鄂渚,泛衡湘,漓江间。”足迹半天下,同时金农广交友,结识了一大批挚友,如丁敬、 郑板桥、杭世骏等。金农所作自画像大部分是用以送给这些好友的,自画像和他的许多杂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书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纵观金农的一七五九年,其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当属汪士慎的离世。汪士慎大金农一岁,二人相识多年,交情甚笃,如今挚友离世,想必对已年逾古稀的金农来说触动颇大,令其颇有去日无多的忧虑,所以才会趁自己健在之时大量创作自画像分发朋友,以期使自我的形象得以延续,达到毋为人所忘、泽破后世的目的。
金农作为一个对禅学极度热爱的画家,自觉地借用禅宗自赞的形式,创作了自画像。上述金农自画像多赠予好友,画作在展示自己容貌特征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风骨气韵,以及自我的思想情感。
三、《金农自画像》的介绍
《自画像》是其晚期的代表作品,横59.1厘米,纵131.3厘米。画中的金农将自己打扮成一个高士,大大的脑袋后拖着一条细长的辫子,手拿藤杖作欲行之状,同样是在画面的空白处右上角,用小楷题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从古到今论述了写真的始末,使人们在读画的同时,对其写真之史料有了一个了解。文字所组成的块面和人物简洁的勾勒用笔,形成了极疏极密的对比,这种形式的处理可谓是匠心独具,影响了同代画家黄慎和罗聘以及其后的许多画家。
根据题款方知此画是寄给丁隐君的,他是金农的至交好友浙派篆刻的创始人丁敬。金农和丁敬不仅同乡,而且是同里邻居。丁敬生于康熙三十五年,小金农九岁,两人一生交谊深厚,即使身处两地,也不忘时时鱼雁往还,或考证金石,或诗歌酬唱。
四、《金农自画像》的绘画特点
(一)以形写神
画中肖像既是画家对于自己的深刻认识,也是通过外在“形”的提炼获得的。画家自己提炼出的“形”的特征有:疏髯高颖、细长辫子、大头、布衣长衫、长杖等这些典型的形貌元素特征,既是形,也是用于写“神”的。疏髯高颖、细长辫子、大头这三个形貌特征再结合其独特的书法不禁让人觉得金农是个“癖古嗜奇”、性情“迁怪”的老头。身着布衣长衫,手持长杖既显几分落魄神情,又显得超然脱俗,从其题款“他日归江上,与隐君杖履相接,高吟揽胜,验吾衰容,尚不改山林气象也。”可见一斑。
金农自画像以其独特的减笔白描技法描绘自我形象,生动有趣;空间上不作背景,用自己独创的漆书题款,形成和谐的空间布局,画面更显古拙,整个自画像将“以形写神”完美表现。金农自画像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显示着金农的与众不同。
(二)绘画方式
这幅画的长题中,金农说:“余因用水墨白描法,自为写三朝老民七十三岁像,衣纹面貌作一笔画,陆探微,吾其师之。”也就是说他的这幅自画像在画法上是师法陆探微的“一笔画”。“一笔画”并非是一笔完成一幅画,而是指用气脉通连,笔断意不断。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一笔画”的画迹已经邈不可见,而“一笔书”则可以通过王献之的《中秋帖》管中窥豹。
(三)题跋的寓意
从《冬心先生自写真题记》中看,金农作自画像往往用以送人。其中有多年的老友:“予因用水墨白描法,自为写三朝老民七十三岁像,远寄乡之老友丁钝丁隐君。”“自写百二砚田富翁小像毕,……今将是轴寄与吴处士于河诸”“予仿昔人自为写真寄板桥。”也有送给弟子门人的:“予今年七十三岁矣……自写寿道士小像于尺幅中……举付广陵罗聘”“项生均,……因自写小像付之。”
从另一部分的题记来看,金农晚年心静似乎十分孤独,他给自己画像,也是为了在芸芸众生之中找到能与自己琴瑟和谐的朋友。
在这些题记中,虽然表面上往往能看出金农的高标风格,和超然心态,但似乎也同时流露出一种害怕被别人遗忘的心情。
(四)书画结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也蕴含着浓厚的美学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题跋艺术形式,在清朝时期被广泛运用。而将诗、书、画集一身的金农是擅长题跋的高手,他的画风古朴新奇,用墨风趣,构图造型独特,别开蹊径,自创“漆书”,将汉碑、楷隶书于一体,墨色漆黑,稚拙厚朴,奇古茂密,金石意味极强,将书、画达到了完美的匹配。
金农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结语
在自画像并不盛行的古代中国金农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一题材进行了独特的诠释。金农为我们创造了一种醇厚、稚拙格调高逸的画风,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意境,他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对于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他那种浑然天成的“大雅”之境,时现代花间难以企及的,金农为后世中国画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为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另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欧阳云.扬州八怪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张光福.中国美术史[M].知识出版社,1982.
[3]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叶尚青.中国美术名作欣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5]王其和.冬心画谱[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关键词】:金农;《金农自画像》;绘画特点
一、金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金农(1687—1763)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钱塘江畔。初名司农,字寿田;少负诗名,却怀才不遇,因此39岁后更名为农,更字为寿门。号冬心,别号有很多,如昔耶居士、百二硯田富翁、如来最小弟荆蛮民等。他生活在一个面江背山的富裕家庭,其受过的良好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和从小形成的交友、游历之趣,奠定了他的旷达的世俗情怀。而他的刻苦勤奋和对山川灵秀的渲染,铸就了金农聪慧的诗才。金农21岁投于吴门,拜在著名的学者、书法家何焯的门下就读,何焯典藏的金石碑版和图书丰富珍贵,因此在诗、书、画及金石考据方面有很大收获,这对金农以后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农自称是五十岁后才学画画,从未拜过师,也没有接受过基础的训练,他摆脱了传统笔墨绘画的羁绊,在此取得如此成就,全在于他用儿童般新奇、单纯而有趣的心灵来观察世界,还有他对前辈大师绘画作品的深刻领悟,逐渐形成质朴古拙,清雅脱俗的画风。在扬州这个充满着商业气息的经济都市里,人们思想比较自由,“扬州八怪”不落俗套的风格追求反映在艺术上,作为“扬州八怪”的主将,金农在绘画题材上独辟蹊径,力争“求异”,对绘画进行创新。
二、创作自画像的缘由
金农生性好游,自三十多岁起就离开家乡出游多方,四十多年间“渡扬子,过淮阴,历齐、鲁、燕、赵,而观帝京。自帝京趋嵩、洛,之晋,之秦,之粤,之闽,达彭蠡,遵鄂渚,泛衡湘,漓江间。”足迹半天下,同时金农广交友,结识了一大批挚友,如丁敬、 郑板桥、杭世骏等。金农所作自画像大部分是用以送给这些好友的,自画像和他的许多杂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书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纵观金农的一七五九年,其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当属汪士慎的离世。汪士慎大金农一岁,二人相识多年,交情甚笃,如今挚友离世,想必对已年逾古稀的金农来说触动颇大,令其颇有去日无多的忧虑,所以才会趁自己健在之时大量创作自画像分发朋友,以期使自我的形象得以延续,达到毋为人所忘、泽破后世的目的。
金农作为一个对禅学极度热爱的画家,自觉地借用禅宗自赞的形式,创作了自画像。上述金农自画像多赠予好友,画作在展示自己容貌特征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风骨气韵,以及自我的思想情感。
三、《金农自画像》的介绍
《自画像》是其晚期的代表作品,横59.1厘米,纵131.3厘米。画中的金农将自己打扮成一个高士,大大的脑袋后拖着一条细长的辫子,手拿藤杖作欲行之状,同样是在画面的空白处右上角,用小楷题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从古到今论述了写真的始末,使人们在读画的同时,对其写真之史料有了一个了解。文字所组成的块面和人物简洁的勾勒用笔,形成了极疏极密的对比,这种形式的处理可谓是匠心独具,影响了同代画家黄慎和罗聘以及其后的许多画家。
根据题款方知此画是寄给丁隐君的,他是金农的至交好友浙派篆刻的创始人丁敬。金农和丁敬不仅同乡,而且是同里邻居。丁敬生于康熙三十五年,小金农九岁,两人一生交谊深厚,即使身处两地,也不忘时时鱼雁往还,或考证金石,或诗歌酬唱。
四、《金农自画像》的绘画特点
(一)以形写神
画中肖像既是画家对于自己的深刻认识,也是通过外在“形”的提炼获得的。画家自己提炼出的“形”的特征有:疏髯高颖、细长辫子、大头、布衣长衫、长杖等这些典型的形貌元素特征,既是形,也是用于写“神”的。疏髯高颖、细长辫子、大头这三个形貌特征再结合其独特的书法不禁让人觉得金农是个“癖古嗜奇”、性情“迁怪”的老头。身着布衣长衫,手持长杖既显几分落魄神情,又显得超然脱俗,从其题款“他日归江上,与隐君杖履相接,高吟揽胜,验吾衰容,尚不改山林气象也。”可见一斑。
金农自画像以其独特的减笔白描技法描绘自我形象,生动有趣;空间上不作背景,用自己独创的漆书题款,形成和谐的空间布局,画面更显古拙,整个自画像将“以形写神”完美表现。金农自画像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显示着金农的与众不同。
(二)绘画方式
这幅画的长题中,金农说:“余因用水墨白描法,自为写三朝老民七十三岁像,衣纹面貌作一笔画,陆探微,吾其师之。”也就是说他的这幅自画像在画法上是师法陆探微的“一笔画”。“一笔画”并非是一笔完成一幅画,而是指用气脉通连,笔断意不断。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一笔画”的画迹已经邈不可见,而“一笔书”则可以通过王献之的《中秋帖》管中窥豹。
(三)题跋的寓意
从《冬心先生自写真题记》中看,金农作自画像往往用以送人。其中有多年的老友:“予因用水墨白描法,自为写三朝老民七十三岁像,远寄乡之老友丁钝丁隐君。”“自写百二砚田富翁小像毕,……今将是轴寄与吴处士于河诸”“予仿昔人自为写真寄板桥。”也有送给弟子门人的:“予今年七十三岁矣……自写寿道士小像于尺幅中……举付广陵罗聘”“项生均,……因自写小像付之。”
从另一部分的题记来看,金农晚年心静似乎十分孤独,他给自己画像,也是为了在芸芸众生之中找到能与自己琴瑟和谐的朋友。
在这些题记中,虽然表面上往往能看出金农的高标风格,和超然心态,但似乎也同时流露出一种害怕被别人遗忘的心情。
(四)书画结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也蕴含着浓厚的美学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题跋艺术形式,在清朝时期被广泛运用。而将诗、书、画集一身的金农是擅长题跋的高手,他的画风古朴新奇,用墨风趣,构图造型独特,别开蹊径,自创“漆书”,将汉碑、楷隶书于一体,墨色漆黑,稚拙厚朴,奇古茂密,金石意味极强,将书、画达到了完美的匹配。
金农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结语
在自画像并不盛行的古代中国金农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一题材进行了独特的诠释。金农为我们创造了一种醇厚、稚拙格调高逸的画风,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意境,他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对于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他那种浑然天成的“大雅”之境,时现代花间难以企及的,金农为后世中国画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为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另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欧阳云.扬州八怪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张光福.中国美术史[M].知识出版社,1982.
[3]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叶尚青.中国美术名作欣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5]王其和.冬心画谱[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