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兴趣往往也是学习的先导,如果学生脱离了兴趣而学习,那一定是一种痛苦。可见,学生在课堂上能否保持深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之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首要的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造和谐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的环境能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和谐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能畅所欲言、大胆创新,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师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当然,要想创造这种氛围,教师要做好自我定位,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这样,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用“新”激趣。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教师首先捧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一只鲜艳的风筝放在讲桌上,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扣住了他们的心弦。紧接着提问:“你们童年玩过风筝吗?大人们对此是什么态度?”学生自然有话要说,这时就让他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风筝》中的我在玩风筝时的遭遇如何,与你有同感吗?学生们都参与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因为此时激起了他们童年的回忆,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对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设“疑”激趣。“学贵有疑”,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教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不由不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露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如教《致女儿的一封信》,学生通读完了课文之后,及时设疑: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假如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现在你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吗?于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浮想联翩,激情如潮,课堂气氛便活了。
四、以“动”激趣。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生性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烈。在语文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来活跃课堂,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形式很多,说、议、诵、辩、唱、演均可。如在教《陈涉世家》时,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较强,我就将课文分成两大段——起义前、起义后。每大组学生负责演其中一块,老师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做导演,再由“导演”给每个人分配角色,以组为单位钻研课文,编好剧情、配上台词。“导演”威风凛凛,“演员”兴奋不已。每个人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学生在登台表演时,我还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戏剧理论知识进行评议,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学生的动口、动眼、动手、动脑,不仅激发他们的创新火花,而且增添了学习兴趣。
五、竞赛“促”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为自尊好胜而奋斗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能促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如学习完诗歌单元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举行赛诗会,由学生为自己队命名,激烈的竞争气氛马上形成。教师适时在旁“煽风点火”,使得双方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当场出现的好诗、好句、好词,老师翘起大姆指以示夸奖。两队竞争的情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以上五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其实,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不止以上所说,还包括很多,如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打造自我品牌等等。总之,学生如能把上语文课当作是一种“享受”,就足以说明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县红星中学)
□责任编辑:田禾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首要的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造和谐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的环境能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和谐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能畅所欲言、大胆创新,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师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当然,要想创造这种氛围,教师要做好自我定位,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这样,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用“新”激趣。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教师首先捧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一只鲜艳的风筝放在讲桌上,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扣住了他们的心弦。紧接着提问:“你们童年玩过风筝吗?大人们对此是什么态度?”学生自然有话要说,这时就让他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风筝》中的我在玩风筝时的遭遇如何,与你有同感吗?学生们都参与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因为此时激起了他们童年的回忆,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对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设“疑”激趣。“学贵有疑”,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教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不由不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露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如教《致女儿的一封信》,学生通读完了课文之后,及时设疑: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假如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现在你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吗?于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浮想联翩,激情如潮,课堂气氛便活了。
四、以“动”激趣。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生性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烈。在语文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来活跃课堂,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形式很多,说、议、诵、辩、唱、演均可。如在教《陈涉世家》时,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较强,我就将课文分成两大段——起义前、起义后。每大组学生负责演其中一块,老师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做导演,再由“导演”给每个人分配角色,以组为单位钻研课文,编好剧情、配上台词。“导演”威风凛凛,“演员”兴奋不已。每个人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学生在登台表演时,我还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戏剧理论知识进行评议,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学生的动口、动眼、动手、动脑,不仅激发他们的创新火花,而且增添了学习兴趣。
五、竞赛“促”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为自尊好胜而奋斗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能促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如学习完诗歌单元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举行赛诗会,由学生为自己队命名,激烈的竞争气氛马上形成。教师适时在旁“煽风点火”,使得双方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当场出现的好诗、好句、好词,老师翘起大姆指以示夸奖。两队竞争的情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以上五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其实,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不止以上所说,还包括很多,如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打造自我品牌等等。总之,学生如能把上语文课当作是一种“享受”,就足以说明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县红星中学)
□责任编辑:田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