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生活是文化、传统是文化、习俗是文化、行为也是文化......它是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共同沉淀的精神意识。丰富的文化形式是广大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具体体现。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关键词]群众文化 社会 和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54-01
前言: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和农村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完成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群众文化内在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它们都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要素,朴素的内涵悠远的传统,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以及它在社会中的纽带作用。
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传统的节日里,那种喜庆和谐的氛围,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气息。群众对传统文化具有很强承载能力,同时也具有强大的传承能力,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传递和发扬着传统文化,而在承载、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又不断的相通、相融,进而达到和谐。
二、群众文化促进和谐
远古的人们为什么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手段?因为人们思想桎梏不开化,生活困苦不殷实,缺乏教育和规范,还没有形成充实的的文化方式,更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群众的文化素养越高,对社会的认识越深,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也就相应越高。
实际上,广大群众总想生活得幸福、快乐些,而幸福、快乐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暖,往往需要在他人交往中获得精神享受,要交流、沟通,又必须有内容、有形式、有场所。所以,更多人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所融精神、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文化形式,使交流、沟通成为可能,从而促进邻里和睦,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倡导科学发展,让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成为时代的主线,让健康精神文化充盈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的文化自觉,使广大群众在文化享受愉悦的同时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在享受文化权益的同时自觉的承担社会的文化责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三、群众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对于我国来讲,传统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基础,并且慢慢演变为文、德、乐于一体的传统群众文化体系。群众文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在职场之外,自我发起、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具有社会性质的文化,他们在创造并参与文化的同时,也享受着文化的熏陶。
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就要人民群众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群众文化正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将相关社会主义民主精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使用能让广大群众理解信服的方式加以宣传和普及,可以很好的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内涵,引导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与精神风貌,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群众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素养。群众的文化、精神层次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才会越高,使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了,社会也就更趋和谐安定。由此可见,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互惠互利的,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四、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1、要做到“以人为本”,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切实开展公益服务性质较强的,以“关爱群众、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彰显人文关怀,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的成果,使群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
3、有效地针对当前社会文化多样化,致使群众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强對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使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健全,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着重广场文化建设,从而使得社会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等得以有效地发展,支持并指导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升群众受益面,使得更多地人群参与或享受群众文化带来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五、群众文化的推动和谐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从根本上没有满足和谐社会的要求。实际上,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
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们“文化人”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总体上审视,乡村文化产业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结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注重挖掘民间艺术,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开展“文明户、环境卫生户、五好家庭户”等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形成学文化,争做文明人的良好风气。只有不断的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倡导道德礼仪,激励敬老爱亲之风,使文明礼貌成为村民崇尚的美德),进而让“树新风、促和谐”成为自觉行为,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让人们通过活动这个平台,在交流中讲文明、树新风、进而促进和谐,以至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我们要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中柱.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战略思考[J].天津滨海高职教育,2007(1).
[2] 杨中柱.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保制度完善之探讨[J].经济前沿.2007(10):8-12.
[关键词]群众文化 社会 和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54-01
前言: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和农村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完成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群众文化内在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它们都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要素,朴素的内涵悠远的传统,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以及它在社会中的纽带作用。
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传统的节日里,那种喜庆和谐的氛围,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气息。群众对传统文化具有很强承载能力,同时也具有强大的传承能力,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传递和发扬着传统文化,而在承载、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又不断的相通、相融,进而达到和谐。
二、群众文化促进和谐
远古的人们为什么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手段?因为人们思想桎梏不开化,生活困苦不殷实,缺乏教育和规范,还没有形成充实的的文化方式,更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群众的文化素养越高,对社会的认识越深,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也就相应越高。
实际上,广大群众总想生活得幸福、快乐些,而幸福、快乐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暖,往往需要在他人交往中获得精神享受,要交流、沟通,又必须有内容、有形式、有场所。所以,更多人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所融精神、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文化形式,使交流、沟通成为可能,从而促进邻里和睦,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倡导科学发展,让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成为时代的主线,让健康精神文化充盈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的文化自觉,使广大群众在文化享受愉悦的同时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在享受文化权益的同时自觉的承担社会的文化责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三、群众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对于我国来讲,传统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基础,并且慢慢演变为文、德、乐于一体的传统群众文化体系。群众文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在职场之外,自我发起、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具有社会性质的文化,他们在创造并参与文化的同时,也享受着文化的熏陶。
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就要人民群众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群众文化正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将相关社会主义民主精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使用能让广大群众理解信服的方式加以宣传和普及,可以很好的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内涵,引导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与精神风貌,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群众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素养。群众的文化、精神层次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才会越高,使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了,社会也就更趋和谐安定。由此可见,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互惠互利的,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四、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1、要做到“以人为本”,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切实开展公益服务性质较强的,以“关爱群众、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彰显人文关怀,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的成果,使群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
3、有效地针对当前社会文化多样化,致使群众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强對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使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健全,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着重广场文化建设,从而使得社会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等得以有效地发展,支持并指导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升群众受益面,使得更多地人群参与或享受群众文化带来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五、群众文化的推动和谐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从根本上没有满足和谐社会的要求。实际上,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
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们“文化人”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总体上审视,乡村文化产业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结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注重挖掘民间艺术,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开展“文明户、环境卫生户、五好家庭户”等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形成学文化,争做文明人的良好风气。只有不断的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倡导道德礼仪,激励敬老爱亲之风,使文明礼貌成为村民崇尚的美德),进而让“树新风、促和谐”成为自觉行为,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让人们通过活动这个平台,在交流中讲文明、树新风、进而促进和谐,以至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我们要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中柱.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战略思考[J].天津滨海高职教育,2007(1).
[2] 杨中柱.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保制度完善之探讨[J].经济前沿.2007(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