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改革和开发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特点,针对传感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为平台,对传感器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分层次设置实验课程模块,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制订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进行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案。
  关键词:传感器;校企合作;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程啟华(1979-),女,四川成都人,南京工程学院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讲师;吴京秋(1964-),女,江苏镇江人,南京工程学院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09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144-02
  
  各类新型传感器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实验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工程实际应用脱节。以组合实验箱为主要对象的实验项目对学生的开放程度比较低,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南京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校企合作实验室现状,开发设计新的传感器实验训练课程,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将对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传感器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各类新型传感器的不断涌现,教材内容和实验手段却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学生学习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而不认识实际使用的传感器,不会根据具体的检测任务选择合适类型、精度的传感器,面对传感器与控制器的接线无所适从等的教育问题。出现上述问题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1.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性,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
  表现为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演示方法或实验教材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实验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既不考虑专业培养的发展需要,也不考虑培养对象的个人兴趣,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教师仅仅讲解而不进行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手段单一
  目前传感器课程的实验设备的主流产品是组合实验箱,这种仪器是把多种传感器、电源、处理电路、显示仪表集于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测量系统。[1]实验时学生主要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出的步骤接几根线,手动调节实验仪器,手动记录输入和输出值、计算实验结果、画出实验曲线。这种实验箱对学生的开放程度比较低,学生只是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的传感器种类、实验原理、测量电路和方法了解的少。这种通过实验箱完成的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传感器课程的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传统实验教学按课堂教学的各个课程阶段进行,教学内容是以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或定律的验证和求证为主,各类新型传感器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并没有设置在当前实验内容中,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工程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4.实验考核手段呆板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是按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步骤的完成情况、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来考核,这导致学生处于不假思索的被动实验状态,甚至同学之间相互抄袭,没有留给学生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工作的工程师,就已经和学校的教学领导一起讨论如何改善工程教育的状况。其共识是对当前工程教育偏重于包括数学、科学和技术专业方面的理论教学,而对强调技能如设计、团队合作和沟通等方面的实践基础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2]该共识提出学生的能力不仅包括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应包括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因此,必须深化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手段及實验方式的改革。
  为了加强工程教育的改革,我校先后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共建了一批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背景的,适应现代工程技术,融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特点为一体的一流实验中心(室)。如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中心、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赛普拉斯联合共建PSOC实验室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教学和实践的改革。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也进行了改革的探索和实施。
  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实验学时的比例,并且把教室放到了实验室,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增加了学生对传感器的直观认识和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做中学”。实验课程以当前自动化系统所涉及到的主要物理量及主流传感器类型为实验对象,分层次设置基本技能型实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四级实验课程模块,尝试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制订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进行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案。
  1.实验课程设置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依托,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以独立思考能力为主线,从简到繁,循序渐进,进行实验内容的整合,建立与传感器理论课程并驾齐驱的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和目标定位上形成二者并重的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支柱。同时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将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PLC与电气控制、检测技术等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项目实现为目标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克服传统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实验教学中验证性、低层次重复性实验过多的弊端,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实验内容建立多级分层的模块结构
  按照传感器学科特点和职业技术的要求,分层次建立起基本技能型实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四级实验课程模块。
  基本技能型实验包括仪器、仪表的使用和基本的电子工艺,为后续实验的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验证型实验指通过实验来验证传感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这部分内容可通过教师在讲授理论的课堂演示和学生课外自己操作。实验内容如箔式应变片性能,相敏检波器原理及特性,电感、电容、磁感应式传感器的特性,直接检测式、对射式、反射式光电传感器的性能等实验内容。
  综合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感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内容要体现系统性和实用性,实验项目要包括被检测信息的获取、转换、显示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等技术。实验教师仅提出实验项目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联系起来,并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和条件,提出项目方案论证,由教师确认可行之后动手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型实验将学生置于校企共建实验室环境中,可以将自动化专业多门课程综合应用,如采用PLC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综合设计并制作一个恒压供水系统,采用温控仪或PLC和传感器技术设计并制作一个恒温控制系统、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构建一个智能汽车超载报警器、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完成微位移测量并显示系统等。
  设计型实验以工程实际应用为背景,以项目的方式完成实验课程的训练。指导教师仅提出项目需求,由学生查阅资料、根据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现有设备自行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并由指导教师确认并实施。校企合作实验室均采用开放式管理,使得学生完成实验的方式和手段不拘泥于课堂上而完全转变为课堂外,增加了实验的灵活性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性实验如学完压电式传感器设计并制作一个压电式玻璃破碎报警器、学完霍尔式传感器设计并制作智能测速仪,学完光电式传感器设计一个智能路灯亮灭控制系统、对城市路灯具有一定的节能管理功能以及酒后驾车智能酒精浓度报警器,智能障碍探测仪等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实验项目,使得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项目完成的成就感。
  3.实验实施方案
  实验课改变传统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方法为项目教学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3~4人,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以及项目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解决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教师仅提供指导。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单向的授课方式为相互的交流和讨论,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使得学生由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思考,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管理,学生可以灵活的控制项目进度。
  4.制订合理的实验成绩考核方案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是采用对实验结果的验收和实验报告的考核完成的。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不注重过程、实验报告抄袭等问题。新的实验成绩考核方案应该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的综合评估。考核可以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考核的依据要使学生重视实验过程,可通过对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的方案论证和最终的软硬件调试结果是否满足预期目标来达到这一目的。
  三、结论
  本文在研究对比目前国内高校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实验设置和对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按照传感器学科特点和職业技术的要求,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出发,以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为平台,分层次建立起基本技能型实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四级实验课程模块,既尊重课程的内在规律,又能以工业自动化中应用最广泛的典型案例为媒介,使实验教学步入多元化、科学化的轨道。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需要与时俱进,争取做到教与学、学与用的最佳统一。
  
  参考文献:
  [1]秦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2]Edward F.Crawley,Johan Malmqvist,Sören östlund.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蒋全胜,吕家云,宁小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检测技术教学模式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
  [4]尤源,刘艳,刘成林.传感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
  [5]王建军.《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7,(4).
  [6]冯成龙.试论高职院校《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7]陈国中,蒙争争.应用型高校毕业实践环节CDIO能力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教育是时代和我国教育现状的要求。针对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及教学要求,提出了安全管理学采用创新教育的思路。通过对创新教育基本内涵和要求的分析,确定了安全管理学的三步中心转移创新教学方法。该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提高了学生在安全管理方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案例教学;中心转移   作者简介:苗德俊(1970-),男,山东烟台人,山东科技大学
期刊
摘要:“工程制图”是高等院校非机类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非机类“工程制图”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辅导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改革措施,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工程制图”教学效率。  关键词:非机类;工程制图;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付俊强(1981-),男,河南洛阳人,洛阳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助教;张新娜(1979-),女,河南舞钢人,洛
期刊
摘要:根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校企合作、科研成果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特色;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阴振勇(1956-),男,北京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
期刊
摘要:简要分析了目前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阐述了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多元互动的综合考核的具体实现方法,给出了过程考核评价表。   关键词:单片机;过程考核;综合考核  作者简介:张晓峰(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徐伟(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学院,助教。(黑龙江哈尔
期刊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债务危机的蔓延使人们更加重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高校也不例外。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阐述高校开设“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的重要性,并从教材、教学资料、课程网站等多方面论证该课程的具体建设内容,并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适合应用型院校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结论是这一模式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关键词:金融衍生
期刊
摘要:数学文化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数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学有重要意义。从需要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数学文化素养和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文化;大学数学教学;数学素质  作者简介:李强(1975-),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陈志彬(1965-),男,苗族,湖南城步人,湖南工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期刊
摘要: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是现代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也将成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水平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以山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为出发点,全面阐述了典型山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薄弱环节,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详细分析了怀柔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现状,并结合当前配电网发展的方向及山区配电网的实际特点,提出了适合山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发展思路,
期刊
摘要:检测技术是工科院校电气、信息类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同其它课程一样存在着“教、学、做”分离的现象。现从该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形成原因分析入手,详细介绍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教”的实践、学生“学”的探讨和学生“做”的尝试。  关键词:检测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董爱华(1955-),男,河南鹿邑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
期刊
摘要:“电路分析基础”是一门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能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知识。现阐述虚拟仪器实验在教学中的优势,通过一个应用虚拟仪器的实验实例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仪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陈东升(1974-),男,吉林长春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李梅(1962-),女,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
期刊
摘要: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双语兼通的复合型人才,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的定位;详细分析在“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立体化教育资源、教师队伍、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双语教学方式四个方面的建设;探讨了双语教学中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互动式教学  作者简介:王长清(197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