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社会向着高速、文明发展,和谐高效成为成为一种必然。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把积极努力创建和谐高效课堂作为我语文教学的追求。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三种意识:教师投入意识、学生参与意识、上课研讨意识。
1教师投入意识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首先必须投入到教材和教学中去。所谓投入教材就
是要深入理解教材,以至达到与作者共爱憎、与教材共呼吸的程度。教师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心情,并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教师从情感上投入到教材中才有助于上好这堂课。所谓教师投入到教材中,是指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与学生与教材共爱憎,共褒贬,共抑扬,共呼吸。
教师的投入意识除情感的投入外,我觉得还指在上课前,教师就要全身心钻研教材,在“幕后”即上课前就投入到教材的把握中,也就是在上课“大幕”拉开前教师必须做好“幕”背后的准备工作。
笔者认为教师投入意识是学生参与意识和上课研討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要创建和谐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参与意识和上课研讨意识,笔者尝试着在课前先精心设计三四个能统领全课的“问题”,而要精心设计好几个问题,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魅力,也就是在“幕后”提前先用上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研究教法,只有这样,语文课上才能实现学生的参与和上课的研讨。
如讲《皇帝的新装》,整节课笔者主要设计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昏皇帝入圈套丑态毕露,下联是:奸大臣拍马屁虚伪透顶。然后设计了四个问题:1.谁设了圈套?2.奸大臣是如何拍马屁的?3.皇帝为什么会上当受骗?4.哪件事使皇帝丑态毕露?这四个问题就像一根红线把整节课串在一起,这样几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对“认识统治阶级本质”这一学习重点有了深刻的理解。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学生之间必须进行研究讨论,上课研讨的气氛极浓。教师课堂上只“精讲”皇帝上当受骗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而皇帝自身的原因更重要这一问题。《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虽然很长,但笔者就靠设计的这几个重点问题,仅用了一个课时,教师投入意识、学生参与意识和上课研讨意识都得以体现,完成了和谐高效教学。
2学生参与意识
我觉得,要实现和谐高效教学,教师必须退到“幕后”,也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这一大“舞台”的主角,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试想,若一节语文课教师总在说,在讲,在谈,那么学生哪有时间讲?哪有时间思考?哪有学生锻炼?教师不退到“幕后”而当主角,学生怎么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又怎能在课堂上各种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呢?课堂又怎能和谐高效?
学生的参与意识应该说是在教师恰当启迪下产生的,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从心理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一堂课如果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看不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动,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不能说是一堂和谐高效的课。
如讲《天上的街市》,笔者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联想和想象”。课堂上我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1.请同学们回答我手中拿的圆牌牌像什么?2.想象三十年后的汽车是什么样子?3.想象街市上是怎样的美丽?4.想象街市上的物品珍奇到什么程度?这样一节课的“幕”一拉开,学生就成为这一大舞台的主角。笔者设计的前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联想和想象,然后在学生谈完各自的联想、想象后,教师“精讲”:“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由此及彼”;“想象” 是从实际存在的东西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即“无中生有”。这样学生对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极易混淆的理论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见,教师的“精讲”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或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理解的情况下,教师才适时出现在“幕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透讲精。学生自上课的“幕”一拉开,到下课的“幕”落下这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真正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真正使课堂实现了和谐高效。
3上课研讨意识
上课的研讨意识,是指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原则的体现。课堂教学应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轨迹,而代之以师生共同研讨的双向轨迹。因此评价一堂课是否优质,既不能单方面地看教师的活动,也不能单方面地看学生活动,应该看师生双方是不是自然和谐高效的配合,是不是平等的交流,整个课堂气氛不是单向的说教式,而是双向研讨式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指导地位;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整个教学就不和谐高效,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的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落实得越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师生互动,才能实现和谐高效教学。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环节还是不少的,如理解领会、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师生对话等,或者说,课堂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理解领会、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就必须一板一眼地严格要求和训练,不浪费点滴时机,真正把教学的各个环节变成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环节。哪怕仅仅是理解某句或某段的含义,也必须是学生全员到位,严格地深度参与训练,一字一句地把含义说明白讲通顺。当然,原生态的师生对话往往都是在口语状态下进行的,不可能那么科学、缜密、简明,但师生交流对话后教师可以进行小结,应务求语言科学、规范、简明,为学生树立榜样。长期坚持这样做,这种榜样自然会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反,如果我们过于关注文本中的人文因素,人为地超越语文教学这个前提,没完没了地进行一些与“语文”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人文精神探究,浪费大量的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好时机,甚至人为地漠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只是学生语文能力每况愈下!听过一些现在的观摩课、研讨课的人,恐怕都会有同感的。
1教师投入意识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首先必须投入到教材和教学中去。所谓投入教材就
是要深入理解教材,以至达到与作者共爱憎、与教材共呼吸的程度。教师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心情,并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教师从情感上投入到教材中才有助于上好这堂课。所谓教师投入到教材中,是指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与学生与教材共爱憎,共褒贬,共抑扬,共呼吸。
教师的投入意识除情感的投入外,我觉得还指在上课前,教师就要全身心钻研教材,在“幕后”即上课前就投入到教材的把握中,也就是在上课“大幕”拉开前教师必须做好“幕”背后的准备工作。
笔者认为教师投入意识是学生参与意识和上课研討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要创建和谐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参与意识和上课研讨意识,笔者尝试着在课前先精心设计三四个能统领全课的“问题”,而要精心设计好几个问题,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魅力,也就是在“幕后”提前先用上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研究教法,只有这样,语文课上才能实现学生的参与和上课的研讨。
如讲《皇帝的新装》,整节课笔者主要设计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昏皇帝入圈套丑态毕露,下联是:奸大臣拍马屁虚伪透顶。然后设计了四个问题:1.谁设了圈套?2.奸大臣是如何拍马屁的?3.皇帝为什么会上当受骗?4.哪件事使皇帝丑态毕露?这四个问题就像一根红线把整节课串在一起,这样几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对“认识统治阶级本质”这一学习重点有了深刻的理解。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学生之间必须进行研究讨论,上课研讨的气氛极浓。教师课堂上只“精讲”皇帝上当受骗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而皇帝自身的原因更重要这一问题。《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虽然很长,但笔者就靠设计的这几个重点问题,仅用了一个课时,教师投入意识、学生参与意识和上课研讨意识都得以体现,完成了和谐高效教学。
2学生参与意识
我觉得,要实现和谐高效教学,教师必须退到“幕后”,也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这一大“舞台”的主角,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试想,若一节语文课教师总在说,在讲,在谈,那么学生哪有时间讲?哪有时间思考?哪有学生锻炼?教师不退到“幕后”而当主角,学生怎么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又怎能在课堂上各种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呢?课堂又怎能和谐高效?
学生的参与意识应该说是在教师恰当启迪下产生的,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从心理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一堂课如果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看不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动,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不能说是一堂和谐高效的课。
如讲《天上的街市》,笔者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联想和想象”。课堂上我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1.请同学们回答我手中拿的圆牌牌像什么?2.想象三十年后的汽车是什么样子?3.想象街市上是怎样的美丽?4.想象街市上的物品珍奇到什么程度?这样一节课的“幕”一拉开,学生就成为这一大舞台的主角。笔者设计的前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联想和想象,然后在学生谈完各自的联想、想象后,教师“精讲”:“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由此及彼”;“想象” 是从实际存在的东西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即“无中生有”。这样学生对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极易混淆的理论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见,教师的“精讲”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或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理解的情况下,教师才适时出现在“幕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透讲精。学生自上课的“幕”一拉开,到下课的“幕”落下这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真正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真正使课堂实现了和谐高效。
3上课研讨意识
上课的研讨意识,是指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原则的体现。课堂教学应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轨迹,而代之以师生共同研讨的双向轨迹。因此评价一堂课是否优质,既不能单方面地看教师的活动,也不能单方面地看学生活动,应该看师生双方是不是自然和谐高效的配合,是不是平等的交流,整个课堂气氛不是单向的说教式,而是双向研讨式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指导地位;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整个教学就不和谐高效,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的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落实得越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师生互动,才能实现和谐高效教学。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环节还是不少的,如理解领会、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师生对话等,或者说,课堂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理解领会、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就必须一板一眼地严格要求和训练,不浪费点滴时机,真正把教学的各个环节变成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环节。哪怕仅仅是理解某句或某段的含义,也必须是学生全员到位,严格地深度参与训练,一字一句地把含义说明白讲通顺。当然,原生态的师生对话往往都是在口语状态下进行的,不可能那么科学、缜密、简明,但师生交流对话后教师可以进行小结,应务求语言科学、规范、简明,为学生树立榜样。长期坚持这样做,这种榜样自然会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反,如果我们过于关注文本中的人文因素,人为地超越语文教学这个前提,没完没了地进行一些与“语文”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人文精神探究,浪费大量的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好时机,甚至人为地漠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只是学生语文能力每况愈下!听过一些现在的观摩课、研讨课的人,恐怕都会有同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