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赣西的萍乡是一块红色故土、革命老区,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和“十五”期间的巩固发展,萍乡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人口的年人均收入超过了2000元,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差距,萍乡人又是如何对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进行谋划的呢?
日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新任不久的萍乡市扶贫办主任谢有林。
记者: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能否请谢主任谈谈对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
谢有林:萍乡是革命老区,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过。改革开放以来,萍乡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们解决好贫困问题,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尤其是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和“十五”期间的巩固发展,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贫困人口的年人均收入超过了2000元,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了,并不等于他们的生活就富足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也不等于贫困问题从此就彻底根除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也不等于我们从此就可以放松了。应当看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只能加强,不能松劲。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贫困群众的致富,就称不上全面小康;没有贫困地区的振兴,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此,我们针对萍乡实际,确立了新阶段扶贫开发“一个并重、一个增加”的工作重点,“一个并重”就是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一个增加”就是要着力帮助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
记者:萍乡是一座工业老城,请谢主任谈谈萍乡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并请结合这些特点,谈谈进一步搞好萍乡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
谢有林:萍乡作为百年老工业基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下辖三县两区和萍乡经济开发区,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总人口182万,从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来看,萍乡在江西只是一个小地市。相对而言,萍乡的贫困面较小,贫困人口也不多,主要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中地处南部罗霄山脉和武功山脉的莲花、芦溪、湘东等地的一些山区乡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经济滞后,是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我们工作中较为难啃的“硬骨头”,仅靠常规性的措施方法,效果不明显,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而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标准更高了,要求也不同了,就我们萍乡而言,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能停留在就温饱抓扶贫的老套路上,而是要着眼发展抓扶贫,要从全市“兴工强市、全民创业”的主战略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双脱贫”;再一个就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进和移民扶贫两件大事,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力度,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
因此,要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必然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动真情,在措施上要动脑筋,在落实上要动真格,具体来讲,要注重“四个结合”: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从整体上推。抓好“十一五”全市6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中95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扶贫上,真正用于扶持贫困村脱贫致富上。二是结合深山区移民计划,从整体上搬。今年重点完成莲花县1500人深山区移民搬迁任务,加强移民扶贫资金监管,严防冒领、挤占挪用,做到专款专用。三是结合“雨露计划”,从技能上帮。萍乡作为赣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当前也面临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另一方面不少工业企业又面临着“用工难”,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农民技能水平跟不上。对此,我们将抓好“雨露计划”的实施,确保全年完成转移培训2290人任务。此外我们还将加大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选派一批大专毕业生进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工作。四是结合现代农业建设,从产业上扶。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村发展榨菜、萝卜、生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既解决好龙头企业的原料供给问题,又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贴息贷款支持力度,确保全年完成5000万元的指标任务。
记者:当前,省委提出了“创新创业、共建和谐”的号召,能否就扶贫开发在这项活动中如何发挥好自身作用请谢主任谈谈看法。
谢有林:省委开展“创业创新,共建和谐”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在新起点上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步骤。我们将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萍乡工业基础好、民营经济活跃、群众创业意识强的特点,着力兴工强市,推进全民创业,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构建活力萍乡、繁荣萍乡、和谐萍乡。
围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我们扶贫开发工作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也许有的同志会认为,扶贫开发既不能产生税收,也不能增加GDP,花那么大的劲干什么,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发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贫困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那我们还谈什么发展,还谈什么建设和谐社会。所以,越是在加快发展大好形势下,越是要注重社会公平,尤其是要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
所以扶贫开发工作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大有作为。第一,解决了温饱问题,本身就促进了社会和谐。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贫困人口始终无法获得公平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就会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的关系恶化,就会使社会其他阶层陷入对贫困的恐慌。从这个意义上讲,扎实有效的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防火墙”、“助推器”。 第二,在推进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扶贫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贫困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点,消除贫困是建设新农村最繁重的任务。采取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方式,是当前贫困村建设新农村的好形式、好抓手。第三,开发式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方式。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采取开发式的扶贫举措,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推动贫困群体、贫困地区走向自主创业、自主发展,才能从源头上缩小地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我市扶贫办已升格为正县级机构,这足以表明市委、市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扶贫战线的殷切期望。这次组织上安排我担任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对我个人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尽管我在扶贫系统还是一个新兵,但是我有在乡镇、县区等基层工作的经历,更有对贫困群众真挚的感情,我有信心、有决心与扶贫战线干部职工一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切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为构建和谐萍乡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谢主任在萍乡市委副秘书长任上就一直关注、从事农村工作,对“三农”工作及农村状况有一定的研究和认识,他与人合作撰写的《创新投资机制建设农村新社区》一文,发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调查研究报告》(2005年9月26日)和《经济日报》(2005年12月12日),不少调研内容和观点被次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采纳。他力主的对农村工作要采用一个“情”字和一个“疏”字,在理论和实际工作层面上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杨依]
日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新任不久的萍乡市扶贫办主任谢有林。
记者: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能否请谢主任谈谈对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
谢有林:萍乡是革命老区,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过。改革开放以来,萍乡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们解决好贫困问题,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尤其是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和“十五”期间的巩固发展,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贫困人口的年人均收入超过了2000元,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了,并不等于他们的生活就富足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也不等于贫困问题从此就彻底根除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也不等于我们从此就可以放松了。应当看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只能加强,不能松劲。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贫困群众的致富,就称不上全面小康;没有贫困地区的振兴,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此,我们针对萍乡实际,确立了新阶段扶贫开发“一个并重、一个增加”的工作重点,“一个并重”就是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一个增加”就是要着力帮助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
记者:萍乡是一座工业老城,请谢主任谈谈萍乡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并请结合这些特点,谈谈进一步搞好萍乡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
谢有林:萍乡作为百年老工业基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下辖三县两区和萍乡经济开发区,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总人口182万,从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来看,萍乡在江西只是一个小地市。相对而言,萍乡的贫困面较小,贫困人口也不多,主要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中地处南部罗霄山脉和武功山脉的莲花、芦溪、湘东等地的一些山区乡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经济滞后,是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我们工作中较为难啃的“硬骨头”,仅靠常规性的措施方法,效果不明显,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而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标准更高了,要求也不同了,就我们萍乡而言,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能停留在就温饱抓扶贫的老套路上,而是要着眼发展抓扶贫,要从全市“兴工强市、全民创业”的主战略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双脱贫”;再一个就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进和移民扶贫两件大事,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力度,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
因此,要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必然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动真情,在措施上要动脑筋,在落实上要动真格,具体来讲,要注重“四个结合”: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从整体上推。抓好“十一五”全市6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中95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扶贫上,真正用于扶持贫困村脱贫致富上。二是结合深山区移民计划,从整体上搬。今年重点完成莲花县1500人深山区移民搬迁任务,加强移民扶贫资金监管,严防冒领、挤占挪用,做到专款专用。三是结合“雨露计划”,从技能上帮。萍乡作为赣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当前也面临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另一方面不少工业企业又面临着“用工难”,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农民技能水平跟不上。对此,我们将抓好“雨露计划”的实施,确保全年完成转移培训2290人任务。此外我们还将加大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选派一批大专毕业生进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工作。四是结合现代农业建设,从产业上扶。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村发展榨菜、萝卜、生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既解决好龙头企业的原料供给问题,又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贴息贷款支持力度,确保全年完成5000万元的指标任务。
记者:当前,省委提出了“创新创业、共建和谐”的号召,能否就扶贫开发在这项活动中如何发挥好自身作用请谢主任谈谈看法。
谢有林:省委开展“创业创新,共建和谐”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在新起点上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步骤。我们将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萍乡工业基础好、民营经济活跃、群众创业意识强的特点,着力兴工强市,推进全民创业,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构建活力萍乡、繁荣萍乡、和谐萍乡。
围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我们扶贫开发工作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也许有的同志会认为,扶贫开发既不能产生税收,也不能增加GDP,花那么大的劲干什么,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发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贫困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那我们还谈什么发展,还谈什么建设和谐社会。所以,越是在加快发展大好形势下,越是要注重社会公平,尤其是要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
所以扶贫开发工作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大有作为。第一,解决了温饱问题,本身就促进了社会和谐。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贫困人口始终无法获得公平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就会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的关系恶化,就会使社会其他阶层陷入对贫困的恐慌。从这个意义上讲,扎实有效的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防火墙”、“助推器”。 第二,在推进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扶贫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贫困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点,消除贫困是建设新农村最繁重的任务。采取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方式,是当前贫困村建设新农村的好形式、好抓手。第三,开发式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方式。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采取开发式的扶贫举措,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推动贫困群体、贫困地区走向自主创业、自主发展,才能从源头上缩小地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我市扶贫办已升格为正县级机构,这足以表明市委、市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扶贫战线的殷切期望。这次组织上安排我担任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对我个人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尽管我在扶贫系统还是一个新兵,但是我有在乡镇、县区等基层工作的经历,更有对贫困群众真挚的感情,我有信心、有决心与扶贫战线干部职工一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切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为构建和谐萍乡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谢主任在萍乡市委副秘书长任上就一直关注、从事农村工作,对“三农”工作及农村状况有一定的研究和认识,他与人合作撰写的《创新投资机制建设农村新社区》一文,发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调查研究报告》(2005年9月26日)和《经济日报》(2005年12月12日),不少调研内容和观点被次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采纳。他力主的对农村工作要采用一个“情”字和一个“疏”字,在理论和实际工作层面上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