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四个学习领域中“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可见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功,是学习数学知识中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最基础知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低年级错误案列:1.比如:把“0”写成“6”,将“23”写成“3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2.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在计算多位数的连续进位和多位数的连续退位时,往往“进”了却忘了加,或只記得个位满十向十位上进一,而忘记十位上也满十要向百位进一;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前一位的余数常常忘记落下来。3.比如:草稿纸上的得数计算是正确的,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方法与策略: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一看,二想,三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二、注意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 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再以口算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1.坚持积少成多
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既能轻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
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3.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培养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注重计算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以“乘车”创设生活游戏情境,我先对学生讲明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下来下车2人,再上车3人)。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就轻松进入了加减混合的学习。实践证明,在计算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则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之一,数学计算是一种逻辑思维性很强的训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计算无处不在。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培养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耐心细致的过程,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症下药,从细处入手,正确引导,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低年级错误案列:1.比如:把“0”写成“6”,将“23”写成“3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2.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在计算多位数的连续进位和多位数的连续退位时,往往“进”了却忘了加,或只記得个位满十向十位上进一,而忘记十位上也满十要向百位进一;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前一位的余数常常忘记落下来。3.比如:草稿纸上的得数计算是正确的,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方法与策略: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一看,二想,三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二、注意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 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再以口算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1.坚持积少成多
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既能轻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
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3.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培养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注重计算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以“乘车”创设生活游戏情境,我先对学生讲明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下来下车2人,再上车3人)。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就轻松进入了加减混合的学习。实践证明,在计算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则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之一,数学计算是一种逻辑思维性很强的训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计算无处不在。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培养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耐心细致的过程,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症下药,从细处入手,正确引导,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