撖建平:挖掘沙漠中那一抹“红”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q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撖建平许了一个愿——用葡萄树把沙漠变成绿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神话。
  十年后,神话照进现实,他的愿望实现了——20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董事长撖建平登上了2009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颁奖典礼的领奖台。颁奖词是这么说的:撖建平开创了以沙草产业为基础的有机葡萄培育与种植技术,在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布和大沙漠中培育出了优质的葡萄,打破了“沙漠里能长出葡萄,恐怕只能是个传说”的神话。
  既然葡萄园能把沙漠变成绿洲,那么在沙漠中酿出的葡萄美酒香飘世博园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0年4月,汉森世博专供红酒系列成为上海世博会DEVNET馆唯一指定用酒和礼品酒,并且在2010年5月1日开馆当日就顺利通过各项严格审核、检测,成为第一批入主世博会DEVNET馆的酒类产品。
  作为世博会惟一指定销售和消费的葡萄酒,汉森葡萄酒具有优良的品质和有机葡萄酒的特性。据了解,在世博会上销售的食品必须是有机食品,而汉森葡萄酒从2006年起就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所以汉森葡萄酒顺利过关,成为世博会惟一指定销售和消费的葡萄酒。
  
  在沙漠中创造奇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撖建平是一位向沙漠进军的勇士,也是一位在沙漠中创造奇迹的商人,彻底颠覆了“沙漠是地球癌症”的消极定论。
  25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理论,论述了沙产业的必然趋势与发展前景,并预言这一产业将成为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
  撖建平正是这一理论的忠实拥趸。他说:“我不相信沙漠是‘地球癌症’的消极定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是经得起检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实践这个理论,验证这个理论。”
  多年来,他坚信乌海是块宝地,沙漠本身是“绿洲”,无任何污染。选择绿色沙产业,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开发,把甜蜜的葡萄事业,做为他一生的追求。
  撖建平以“打造百年汉森,树立民族品牌”的长远战略定位,从建立优质葡萄基地入手,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博弈!经过了多少次的失败,投入,再失败,再投入,他带领的汉森技术团队终于攻克了乌海风沙地区葡萄育苗与栽培的关键技术难关。为了找到防沙的规律,撖建平亲自到一线观察、研究,探索沙漠葡萄的种植规律提出了葡萄与牧草间种,防沙与栽培并重的“汉森葡萄园种植模式”。
  十载筚路蓝缕,他带领着“汉森”在乌兰布和与库不齐沙漠交界处的戈壁荒漠中培育出了万亩有机葡萄园,开创了以沙草产业为基础的有机葡萄培育与种植技术,成为我国高品级沙漠有机葡萄酒的领军者。
  国际葡萄酒界有一个说法是,上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汉森”立足乌海这片神奇的大漠,结合以色列滴灌技术、牧草混种防风沙技术和有机肥的使用,加上这一地区本身干旱无病害,就构成了有机葡萄种植条件。同时采用了源自法国优质酿酒葡萄品种的苗木,保证了汉森葡萄酒原料的品质。
  在世博园浓浓的酒香中,“汉森”世博专供红酒系列大放异彩,被誉为“乌兰布和沙漠中的一朵奇葩”。芬兰总统哈洛宁在上海品尝了汉森迟采霜红葡萄酒之后甚为惊叹,表示要把汉森葡萄酒带回欧洲作为接待用酒。
  锦上添花的是,在日前落幕的第四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中,汉森集团选送的窖藏蛇龙珠、解百纳干红酒、珍藏梅鹿辄、窖藏迟采霜四款葡萄酒,荣获大赛“三金一银”殊荣,标志着汉森葡萄酒正式跻身亚洲名葡萄酒行列。
  “汉森”不仅酿造出醇香的有机葡萄酒,更为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拉动沙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该集团开创的以沙草产业为基础的有机葡萄培育与种植模式,林草结合打造的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也让人惊叹不已。
  
  沙漠不仅要绿还要富
  
  撖建平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他说:“沙漠是可以治理的。问题在于对沙漠治理的定位。必须彻底打破单纯的防沙治沙、造林植绿,为治理而治理的思维定势。在我这里,治理沙漠既是目的更是手段。必须在沙漠绿起来的同时,让沙区人民富起来。经营沙漠才是我毕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短短的几年中,他的葡萄总种植面积扩展到了一万多亩,他比市场价每公斤高出6毛来收购农民的葡萄,去年他就给当地农民付出了200多万元的劳务费。
  如今,乌海当地不少种植户每年依靠葡萄带来的家庭收入已经超过5千元。葡萄种植成为乌海市农业增效、农区增收的支柱产业,乌海产区也成为内蒙古葡萄栽植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葡萄基地。
  对于葡萄种植这一基础工作,撖建平的想法是,他全部收购农民种植的葡萄,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并依靠葡萄加工业这一龙头,保障葡萄种植业良性发展,通过产业升级来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仅此一项,汉森集团每年就为国家创税近千万元,带领1千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除了在汉森葡萄酒庄园内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之外,汉森酒业集团的目标是以乌海为中心,沿黄河两岸沙漠地区启动“内蒙古西部区百万亩有机葡萄种植计划”。这项计划将成为沙漠经济新的增长点。继而在发展“沙地葡萄种植与高品质红酒酿造为特色,以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核心”的绿色沙产业模式。通过红酒产业带动地区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汉森酒业先后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乌海市农区居民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乌海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其市场主打产品迟采霜红酿造工艺更是荣获了2009年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
  关于汉森集团的未来,他已经描绘出一幅蓝图:到“十三五”末,在乌海邻近的鄂尔多斯杭锦旗实现葡萄种植面积50万亩,到“十五五”末,实现葡萄种植120万亩,总投资约200亿元,为地方增加税收、创造就业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荆楚从来多俊杰,如今人物更英雄。在万众瞩目的2009年全国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湖北占据两席,让人惊喜。最近5年,湖北先后有4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5人获评“感动中国”人物。一时间,全省英模人物成批涌现,学习宣传活动高潮迭起。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推动工作,既是我们党重要的政治优势、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中心的具体抓手。近年来,湖北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
期刊
北京航天桥西北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4医院临床部,“全军烧伤研究所”就坐落在这里。几乎每天早上9点整,都有一位年已9旬的老人,走楼梯来到位于二楼的办公室,打开百叶窗让阳光洒进来,然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或者阅读资料,或者审改论文。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盛志勇。作为中国烧伤外科的奠基人之一、挽救过无数人生命的医学大家,办公桌后面的他尽管身材瘦小,却一身风骨透
期刊
陆梁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距克拉玛依市区约240公里,行政隶属和布克赛尔县管辖。  陆梁油田是新世纪在中国陆上发现的第一个亿吨级沙漠整装油田,是准噶尔盆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当年投产的第一个油田,也是新疆油田公司在勘探发现后一年内日产上千吨的第一个油田。   宋汉良在陆2井激动地说:“这17颗油砂是国宝!”  197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务局继1958年勘探后,再次对陆梁
期刊
虽然贫困、不幸,甚至渺小、弱势,“低到尘埃里”,刘芳艳却十几年如一日,用行动书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正是在这种看似琐碎、细微、平凡的挣扎、坚守与奋斗中,绽放出当今社会难能可贵的人品之真、人格之高和人性之美。  “第一次看到刘芳艳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她。她穿得太老土了!她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说起刘芳艳,她的同学李志敏怜惜之余,更多感佩:“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不是因为她
期刊
离开青联几个年头了,仍然感到自己是青联人,青联的事总是下意识地关心着,偶尔也去参加一些活动,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感,因为我二十几年的青春年华是在青联中度过的,无论作为委员、常委还是副主席都在这段岁月中感受到了一种成长与奉献的快乐。青联的时光,如一杯清醇的茶,清朴,而又回味香醇。  难忘80年代初,由时任全国青联副主席的施光南带队慰问贵州、云南各族青年。一行还有晓光等二十余人。每到一地,都受
期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他们曾经是青联这个温暖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对这一段美好的经历有着深深的眷恋。青联委员——一个已经融入生命的圯荣符号一段难以悔去的难忘岁月,这是一生的骄傲,这是心底永远的情结。    我和我的青联朋友 张道诚    自一九八三年起,我曾在全国青联办公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参与了六届全国青联的换届工作。在筹备会议和以后的工作中,结识了一些青联朋友。这些朋友在工作和相处的日子里,给我留下了
期刊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引领凝聚青年力量,是青联组织的神圣使命。在各级青联组织的影响带领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用坚定的理想、激情的创造,写下中华儿女的辉煌篇章。他们有的是各行各业独领风骚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但更多的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忘我工作的无名英雄。青春的火焰燃烧着一腔热血,闪耀出绚烂的风采。
期刊
《团队力量》  作者简介:    李慧波,中国石油化工作家协会成员.中国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团队研究和培训著有《团队精神》、《团队执行》、《高效能团队》.《中国石油领导人员反腐倡廉培训教程》等。    内容简介:  面对越来越小的地球村.面对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冲击.我们该如何让员工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团队的合作能力?加强员工的执行力?提高企业和公司的整体绩
期刊
郁钧剑 国家一级演员,历任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第七、八、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常委  上个月与文艺界不少演员去了趟内蒙,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内蒙的领导同志问我们最早一次是什么时候来内蒙的,我说是在1983年左右,宋祖英说她是1987年左右,那时她还在中央民族大学上学,是参加全国青联的慰问团来的。我一下就想起了,那个慰问团我也参加了,在内蒙转了大半个月呢。  我最早参加青联活动的时间
期刊
悠悠岁月,风雨兼程。青联,注定是个新老交替较快的组织。但是,有这么几位委员,他们在任上一干就是20年。20年前,他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20年后,他们依旧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一项不同寻常的事业,一项不老的事业。    那一年,他们青春年少    1984年,因为山东快书说得牛气,一纸调令将郭秋林从山东青岛“转移”到了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这个帅小伙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将自己“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