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愿地震遗址公园只留下人们的哀悼
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已过去半年有余。11月12日,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青川县委宣传部李福州表示。遗址公园拉开了四川省地震遗址旅游产业建设的序幕,公园今后将考虑收费。
就是这一句“今后将考虑收费”,激起了无数网络口水。一边是幸存者在地震遗址公园相拥而泣,一边却是官员口中“拉开了地震遗址旅游产业建设的序幕”,同样都是从大地震中生死走过的人,因为身份的不同,却已然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思维阵营。半年时间当不算很长,由此我们更不难理解,为什么经时间淘洗过的灾难记忆,会反射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光谱。
作为政府官员,当然需要为灾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虑,这也是对灾区人民最大的负责。怜悯毕竟是不能当饭吃的,何况它还要经受时间的无情淘洗。而且,国内遗址收费先例众多,上至圆明园这样的战争遗址,下到众多的灾难遗址和文物遗址,不收费的可谓少之又少。
可是,我总觉得,将罕见灾难留下的地狱现场当作旅游景观来贩卖,这对那些安息在此的灵魂来说,简直近乎一种侮辱。倘若遗址公园真的经费紧张到不能维持,那也应该通过呼吁并接受人们的自愿捐款来解决。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姓名,不是为了充当景点的道具,而是一段段的历史,是为了获得人们的哀悼,启发人们的忧思。如果非要说“灾难也是一种财富”(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财富”越少越好),那么这句话既可以拿来解释“多难兴邦”,也可以拿来诠释“地震遗址旅游”。分岔路口上,左边是一种沉痛的反思和心灵的警醒,右边却是令人厌恶的“发灾难财”。当“地震遗址旅游”正在被当作一种“产业”来建设时,我们是该走在向左还是向右的路途上呢?
你什么也不用留下,除了你的哀悼,你什么也不用表达,除了你的哀悼;你什么都可以吝啬,除了你的哀悼;你什么都可以忘记,除了你的哀悼。我觉得,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正应该是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单纯的场所,它只需要而且只应该留下人们的哀悼。(舒圣祥)
竞聘卖肉与就业出路
人们爱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可是,很少有人反问:冬江水寒谁先知?
2008年的冬天,越来越多的人就不得不面对“冬江水寒”的问题。有人说,企业界的人最先知道。这话没错,却未必全面。迄今为止,“经济危机”虽然雷声震天,但其宣传意义依然大于实质影响。笔者反倒觉得,感触最深的可能是明年将走出校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们(含研究生)。
近日。广州出现了1300名研究生应聘同一家公司的情况,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公务员招录。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研究生进入这家公司之后,所做的工作竟是卖猪肉!不过,这份卖肉的活儿年薪高达10万元。
一家生肉食品公司招聘,吸引1300名研究生为之“折腰”,有人惊呼这是大材小用,有人感叹这是无奈的选择。我以为,研究生竞聘卖肉,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如果说是经济危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如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危机”早已出现。
危机是客观的现实,抱怨没用,悲观更没用。最重要的是寻找应对的策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何在,是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现实课题。笔者能提供的可选答案是,除了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别无选择。
提到目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不少人归结为人才需求接近饱和。这个说法如果合乎实际,我们的高等教育办与不办,意义似乎就不大了。不过,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看到内在本质。
事实上,我国的人才饱和是相对饱和,高学历人才多是相对的,但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人才稀缺则是绝对的。换句话说,不是市场没有岗位,而是市场上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岗人员不能做到人有所值。前段日子百度贴吧有一个帖子,是写给某高校校长的,作者是某公司的经理。帖子介绍了他们公司这几年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感受,指出大学生的知识素养不足、道德修养不足、责任感很不理想,让这位经理伤透了心。那么,这位经理所说的现象是个别的还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我的感觉应该不是个别现象。
基于这一点,回过头来看就业出路。答案是两方面的:高校应从提升教师的水平抓起,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应从强化学习精神开始,重塑自己的素养形象,再不能为了文凭混日子了。把好了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关,真正的本科毕业生卖肉可能已经奢侈,研究生去卖肉就更是浪费。相反,在教育质量下滑严重的今天,研究生竞聘卖肉,反而是常态的现象,不足为奇。
对高校学生而言,路在脚下,脚在地上,惟有脚踏实地汲取知识、磨砺能力,才是就业最好的通行证。(刘海明)
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已过去半年有余。11月12日,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青川县委宣传部李福州表示。遗址公园拉开了四川省地震遗址旅游产业建设的序幕,公园今后将考虑收费。
就是这一句“今后将考虑收费”,激起了无数网络口水。一边是幸存者在地震遗址公园相拥而泣,一边却是官员口中“拉开了地震遗址旅游产业建设的序幕”,同样都是从大地震中生死走过的人,因为身份的不同,却已然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思维阵营。半年时间当不算很长,由此我们更不难理解,为什么经时间淘洗过的灾难记忆,会反射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光谱。
作为政府官员,当然需要为灾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虑,这也是对灾区人民最大的负责。怜悯毕竟是不能当饭吃的,何况它还要经受时间的无情淘洗。而且,国内遗址收费先例众多,上至圆明园这样的战争遗址,下到众多的灾难遗址和文物遗址,不收费的可谓少之又少。
可是,我总觉得,将罕见灾难留下的地狱现场当作旅游景观来贩卖,这对那些安息在此的灵魂来说,简直近乎一种侮辱。倘若遗址公园真的经费紧张到不能维持,那也应该通过呼吁并接受人们的自愿捐款来解决。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姓名,不是为了充当景点的道具,而是一段段的历史,是为了获得人们的哀悼,启发人们的忧思。如果非要说“灾难也是一种财富”(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财富”越少越好),那么这句话既可以拿来解释“多难兴邦”,也可以拿来诠释“地震遗址旅游”。分岔路口上,左边是一种沉痛的反思和心灵的警醒,右边却是令人厌恶的“发灾难财”。当“地震遗址旅游”正在被当作一种“产业”来建设时,我们是该走在向左还是向右的路途上呢?
你什么也不用留下,除了你的哀悼,你什么也不用表达,除了你的哀悼;你什么都可以吝啬,除了你的哀悼;你什么都可以忘记,除了你的哀悼。我觉得,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正应该是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单纯的场所,它只需要而且只应该留下人们的哀悼。(舒圣祥)
竞聘卖肉与就业出路
人们爱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可是,很少有人反问:冬江水寒谁先知?
2008年的冬天,越来越多的人就不得不面对“冬江水寒”的问题。有人说,企业界的人最先知道。这话没错,却未必全面。迄今为止,“经济危机”虽然雷声震天,但其宣传意义依然大于实质影响。笔者反倒觉得,感触最深的可能是明年将走出校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们(含研究生)。
近日。广州出现了1300名研究生应聘同一家公司的情况,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公务员招录。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研究生进入这家公司之后,所做的工作竟是卖猪肉!不过,这份卖肉的活儿年薪高达10万元。
一家生肉食品公司招聘,吸引1300名研究生为之“折腰”,有人惊呼这是大材小用,有人感叹这是无奈的选择。我以为,研究生竞聘卖肉,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如果说是经济危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如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危机”早已出现。
危机是客观的现实,抱怨没用,悲观更没用。最重要的是寻找应对的策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何在,是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现实课题。笔者能提供的可选答案是,除了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别无选择。
提到目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不少人归结为人才需求接近饱和。这个说法如果合乎实际,我们的高等教育办与不办,意义似乎就不大了。不过,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看到内在本质。
事实上,我国的人才饱和是相对饱和,高学历人才多是相对的,但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人才稀缺则是绝对的。换句话说,不是市场没有岗位,而是市场上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岗人员不能做到人有所值。前段日子百度贴吧有一个帖子,是写给某高校校长的,作者是某公司的经理。帖子介绍了他们公司这几年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感受,指出大学生的知识素养不足、道德修养不足、责任感很不理想,让这位经理伤透了心。那么,这位经理所说的现象是个别的还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我的感觉应该不是个别现象。
基于这一点,回过头来看就业出路。答案是两方面的:高校应从提升教师的水平抓起,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应从强化学习精神开始,重塑自己的素养形象,再不能为了文凭混日子了。把好了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关,真正的本科毕业生卖肉可能已经奢侈,研究生去卖肉就更是浪费。相反,在教育质量下滑严重的今天,研究生竞聘卖肉,反而是常态的现象,不足为奇。
对高校学生而言,路在脚下,脚在地上,惟有脚踏实地汲取知识、磨砺能力,才是就业最好的通行证。(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