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的叙事前提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渊源的影响因素赋予了网络剧不同的气质与特征:新世纪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青少年亚文化反叛与消费主义精神皈依;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图像叙事与唯美主义的多元互动。其中,消费文化语境是网络剧研究的叙事前提。它在影像转化中衍生出新的叙事类型,对21世纪中国电视保守陈旧的美学风格和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接推动了我国网络剧的诞生,并赋予其独特的叙事模式特征。
  21世纪诞生的网络剧是消费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它与消费文化之间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多元共生的消费文化语境既是网络剧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前提,又塑造着网络剧的叙事形态。
  一、消费与消费社会
  18世纪之前,“消费”指的是“摧毁、用光、浪费、耗尽”。在政治术语上,重商主义视消费不仅仅是浪费更是叛国的表现,因为消费会减损国家财富。可见消费与经济损失或者伦理道德价值的沦丧相联系。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成为与生产相对应的一个词汇,“从18世纪后期开始,‘消费’开始作为一个技术性的、中性的术语被人们使用。”此时,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消费在凯恩斯眼中是稳定经济与政治秩序的工具;透过刺激消费会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带动生产投资,生产投资又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充分就业也意味着充足的消费购买力;这是一个正向循环,透过它得以确保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消费一词从贬义到中性再到褒义,與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也与消费社会的发展有着内在联系。早在18世纪,英国就出现了消费社会的端倪。随着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规格逐渐发生改变。这使得部分有钱和有闲阶层不再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注重商品消费时的炫耀心理和社会认同。此期,农耕文明尚未退出舞台,多数人还是首先选择商品的使用价值。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60年代,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带来了大规模商品消费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同时,工人的薪水也相应提高,使工人有能力支付汽车、住宅等商品。因此,工人阶级转变成了大规模的消费者群体,开始关注商品的附加价值。但是,这种消费并没有普及到整个社会,人们还没有真正进入消费社会。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产生。它采用了新的信息技术,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小规模、小批量的生产,因而能够灵活应对市场的需要与迅速变化的流行时尚与趣味,避免了福特主义的刻板。“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使得人们的消费再次出现变化。商品的外包装、广告、品牌形象等因素越来越吸引人们的关注;符号与形象成为消费重点。随着商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消费主义性质日渐明显,西方国家逐渐发展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遗弃了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模式。
  二、消费社会文化语境
  西方社会进入消费社会后,消费文化语境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时尚和流行的各种奇观。发达国家的文化现状显示,消费文化可以容纳多元。消费文化社会既有模式化的流行风,也存在个性化的高雅风。不同的消费风格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价值多元化和受众细分化成为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与趋势。在21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多变、个性张扬、时尚的消费文化多元共存,这种多元文化语境是青少年群体的电视文化表现形式——网络剧诞生的温床。
  消费社会中,因跨越收入和年龄鸿沟的文化品味模式的介入,社会阶层的区分大大降低。消费文化也是一种自由的体现。在旧社会,自由是摆脱别人的约束,到了新社会,自由是对自我的约束。在众多的消费品中,如何抑制拥有的冲动是由个人决定的,不是由别人来决定,这可能是消费文化为“自由”所带来最珍贵的一页。平等与自由是消费文化的主要精神,它透过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对整体文化的反思进行。将它视为后工业晚期的社会结构或视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都有其可取的一面。
  有社会学家据此指出了消费文化带来的好处,包括令物质更多元化,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而商品的生产也趋个人化,促进文化多元性发展,艺术品种随之增多。也有学者认为,“从表面上看,各种消费手段以及它们的功能是相当仁慈和蔼甚至是非常积极的。但……至少在有些时候,它们的运作是以消费者的损害为代价的”。可见,消费文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态度,从正面来说,它促进了人与人的地位平等,任何人只要拥有相同财富,都有消费同一对象的可能,也解放了人类长期以来被压制的欲望;但从负面来说,消费文化所建构的社会,是一种矛盾的社会……商品透过广告媒介的影响力,让人永无止境地存在“想要”的过程中,忽视了人的有限性,使人陷入紧张的焦虑之中,并让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处于比较的竞争中,深化了人的忧郁心理。
  波德里亚对消费逻辑的批评主要表现在符号消费对人的控制上。他认为,人们在消费物品的同时界定自我,因为人可以通过消费什么样的产品而与其他消费者区分,即人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所消费的东西或者说是消费的符号。法兰克福学派将之解释为被宰制的大众。消费促进平等的可能,也造成心理上更大的不平衡。西方学者的这些论述虽然深刻揭示了消费社会及其文化所呈现出的诸多重要的新特征,但也存在偏颇之处。因为积累的历代科技精华才是构成现代商品使用价值的主体部分,纯粹依靠符号意义或者靓丽外包装的粗陋产品很难长久推广。商品开拓市场时所依靠的积累了历代的科技精华的意义,绝非符号价值所能取代,如手机的像素、电子产品的技术性能等,都不是纯粹依靠符号意义的增加所能解决的。
  三、网络剧与消费文化——历史前提与青春镜像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消费社会及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大量丰富的可满足不同群体消费的商品为消费社会的到来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科技的发展大大缓释了从事繁重劳力的人们的艰辛。这使得多数消费者渐渐有闲暇时间,从而为消费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基本条件。网络传媒对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也有很大的推动。这与网络传媒在消费社会扮演的关键角色相关。以网络剧为例,它可以带给青少年逃避现实、探索世界、舒缓情绪、代入发泄和诸多强大的情感功能。网络剧推动了新的消费群体的形成,作为网络剧收视群体的青少年受众即是在此阶段被消费逻辑拓展出来的。在我国,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收视地位第一次得到了肯定。在电视领域,有各种成人节目,也有少儿节目,介于二者之间的青少年却一直被漠视。正是这种可择性,以及潜藏其后的巨大创新空间,使青春镜像的叙事在电视领域产生了积极的竞争优势。   我国对青少年收视群体的重视,与消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密不可分。21世纪,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成长,民间消费力逐渐提升,消费力伴随经济发展的成长,投入较前期更为昂贵的领域,如电子产品、美妆产品、家用汽车、购房等。这表明此期我国部分大城市已具有消费社会的特征。社会的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评判个人是否成功的依据偏向于他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内容,尤其偏向炫耀消费方面,而摒弃了省吃俭用的传统消费习惯。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自觉地成为炫耀消费的积极介入者。
  四、结语
  随着消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消费社会的去中心化与多元化导致21世纪形态多样与价值多元的文化现实,使得艺术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产生很多变化。这必将给艺术带来新的面貌,艺术领域也将随之产生新的局面,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以青少年为收视群体的网络剧得以产生,消费社会及其文化的逐渐成熟是重要的历史条件。这点与韩国电视剧的发展一致。在我国,网络剧与消费文化语境紧密相关。消费文化語境为网络剧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前提,使得网络剧能够在其中找到受众群体并在适应消费文化逻辑后逐渐壮大,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同时,消费文化与网络工业互为影响和牵制,网络剧作为网络文化中的一支主力军,为顺应文化工业的发展和迎合青少年受众的审美,在市场的包装下,把消费与娱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消费社会服务的意义自然化、普遍化。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网络剧为消费社会的发展推波助澜,而消费社会及其文化又为网络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舞台。这些在影像转化中衍生了新的叙事类型,对21世纪中国电视保守陈旧的美学风格和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接推动了我国网络剧的诞生,并赋予其独特的叙事模式特征。
  (重庆交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5年度青年项目“网络制播青春剧的叙事发展及其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085)、2015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偶像剧表达的价值观对重庆市大学生的影响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5SKG081)、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电视剧叙事教学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6-GX-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园(1978-),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文化与传媒研究。
其他文献
王尔德在其童话故事《快乐王子》中塑造了两个至美的人物形象,故事以收获不朽而美丽的铅心和小燕子被安放天堂收尾,充分展示了人性善良的光辉,包含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主张,但是故事的结局再次落到了道德的层面上。本文通过探寻王尔德艺术自律的审美语境,着重从人物塑造、结局的角度分析其与唯美主义的联系,证明童话故事的结局与王尔德本身主张的艺术自律性相违背。  一、王尔德的审美语境  奥斯卡·王尔德的名
期刊
随着后经典叙事学对于叙事范围的扩大研究,诗歌作为一门独特的叙事被逐渐提上叙事研究日程,以叙事学视角分析诗歌的叙事构建模式,旨在深入挖掘诗歌表层与深层的意义生发结构机制。文学巨著《红楼梦》含有大量的优秀诗词曲赋,这些诗词在书中不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是起到衔接情节、预示人物命运、彰显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强的叙事性。本文拟从叙事学视角,从叙事话语、叙事视角以及叙事意象入手,探究《红楼梦》诗词叙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导演兼独立制片人罗杰·科尔曼制作了一系列根据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歌改编的电影。而拍摄于1964年,改编自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丽姬娅》的《丽姬娅之墓》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通常情况下,短篇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会存在篇幅过短和内容相对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电影剧本会对原著进行调整和补充。作为短篇小说改编电影的《丽姬娅之墓》,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意象选取和主题
期刊
本文以小说《炸裂志》中人物的英雄形象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特点及其命运,着重把握英雄形象的异化表现,发现人物英雄形象的演变实质,在感受小说所展演的历史与人心核裂变大观的同时,深入地了解人物反讽背后所暗藏的荒谬社会。  “反英雄”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英雄”本就是一个伟岸的词,凡是被它的光环所笼罩的人,都被视作超凡的存在,他们身上往往具有高尚的人格、强烈的感情、坚定的信念、非凡的能力、执著的追
期刊
《血战钢锯岭》中主人公道斯坚持的信仰及普世爱的观念,在战争中显示了人性的希望和对生命的尊重。面对战争的摧毁,信仰的留存是经过艰难抉择的结果,信仰的留存及意义是值得人们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影片中主人公道斯对自己信仰顽固的坚持引来了众多争议,中外的批判点在于他过于善良、过于勇敢无畏,不像一个真正的人;他如此坚持自己的信仰、尊重生命,而美国仍然在战争中肆意地轰炸其他国家的领地、毁灭众多生命,甚至他最后
期刊
“白骨精”,或者叫“尸魔”“白骨精”,应该算是家喻户晓的“中国驰名妖精”。她本尊是白虎岭上一具白骨女尸,因为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因此三次幻化成人形,离间唐僧师徒感情,最终死于孙悟空的金箍棒下,但也成功使唐僧赶走孙悟空。本文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入手,对白骨精行动诱因、生存环境进行分析,表现出她个人的奋斗状态以及她的内心和弱点,并将通过分析其行动的成败来分析白骨精在西游世界中的现实意义。  孙悟空“三打
期刊
焦媛实验剧团的话剧《金锁记》的上演引起了极大轰动,剧中焦媛所扮演的曹七巧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曹七巧由善向恶的异化线条清晰可见,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光芒从最初浅现到最后泯灭的全部过程。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开创了唯物主义人本哲学,他倡导以人为本,用人的视角去认识并处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同时,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视域讨论人的本
期刊
《赎罪》是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场景宏阔的历史小说,虽然《赎罪》未能在布克奖上折桂,但它是一部特别纠结、具有反讽意味并深深触及人性的作品,同时又是一部多层次的小说。本文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依据,借助“人格面具”原型理论,以《赎罪》中最富特色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的心理成长轨迹作为着眼点,探寻其从善于伪装到回归真我、忏悔赎罪的历程。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作为他的
期刊
二月的贵州仍沉浸在一片阴冷和水汽中,不愿外出的人们裹着大棉袄蜷缩在房子里,慵懒地在火炉旁享受着云贵高原深处的早春。此时,同在云贵高原的云南德宏早已阳光明媚,温暖和煦。因为地处中缅边境,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德宏形成了高原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这正是咖啡生长所钟爱的乐土。  人们常说,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我从未错失。2月18日,北京铂澜咖啡学院组织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院学员和咖
期刊
山水画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最典型的特色,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萌芽,在隋唐时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经过艰辛的突破,山水画在唐宋时期迎来了高峰,在元明清时期成为绘画的主流,在当今绘画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山水画的演变过程,由此得出结论——山水画是历史的见证者。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突出的特色,是我国美术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存在,它不单单是绘画艺术,还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它历经了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