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趣味物理实验是冲破教与学障碍的根本措施,它能实现“做中思、做中悟、做中学、做中用”的教学目标。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物理素材,我们可以适当地做成趣味演示实验,将它与书本知识结合并引入到实际课堂中。因为这些趣味实验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且实验的器材也是学生容易获取的,由此引出的物理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如何利用趣味性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初中物理;趣味性;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创设
一、引言
物理学与数学不同,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若能用趣味实验来在物理课堂中将生活现象展示出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便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能够正在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抓住课前的三到五分钟,激发学生产生对新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引入显得十分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知识体系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巧妙设计,适当引入趣味物理实验、游戏故事和生活实例,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掘现象背后本质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内化物理知识。
二、趣味物理实验在创设教学情境中的应用
(一)吹不落的乒乓球
乒乓球为什么吹不落呢?平时生活中,用气一吹,乒乓球肯定滚动起来,且一切在地球上的物体,将其放在半空中,放手后总会下落,可为什么一吹气,乒乓球不掉下来呢?实际上这个实验原理是流体流速与压强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乒乓球、玻璃漏斗。
实验步骤:将乒乓球放在倒置的玻璃漏斗口,放手,发现乒乓球掉落了下来,请学生回答原因。接着请一名同学上来,向着漏斗口吹气,放手后发现乒乓球并没有像上一次一样掉落下来,请同学思考,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乒乓球为什么没有掉落下来呢?是因为乒乓球不再受到地球的重力了吗?显然不是,那么根据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此时乒乓球除了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仅与空气有接触,因此只可能是空气对乒乓球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力。那么这个力究竟从何处而来,请学生分析前后两次实验,得到的不同点是前一次没有吹气,而后一次吹气了,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得到“流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小”的结论。
利用这个实验导入流体流速与压强之间的关系的教学,通过前后的两次对比实验,让学生在思维上产生冲突,从而探究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演示实验,能够在学生的记忆中产生具体的图象,从而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
(二)跟着气球跑的乒乓球
乒乓球为什么能够跟着气球跑呢?难道老师会魔术,可以隔空取物?这似乎与生活中的常理相违背,实际上这是因为气球是摩擦过的,产生了静电现象。
实验器材:毛皮、乒乓球、气球
实验步骤:请学生用气球靠近乒乓球,试图吸引乒乓球滚动,结果发现乒乓球并没有滚动起来。接着用毛皮在气球上使劲擦几下,再靠近乒乓球,此时发现乒乓球跟着气球一起移动。
利用这个实验作为“静电现象”一节的实验导入,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经过摩擦之后的气球可以使乒乓球这种轻质的物体运动呢?接着再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哪些现象与这个实验现象是类似的,从而得到静电现象的定义以及摩擦起电的概念。
这个实验简单易于操作,并且实验器材在生活中也是相当常见的,学生回到家中也可以再现这个实验,继而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同时利用这个引入实验,能够唤起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实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习题做成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创设情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强化,学生的解题更需要灵活、创新。如何能做到将枯燥的习题变得富有物理情境呢?一方面,题目本身会增加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甚至给出一段材料来帮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是将生活中的现象描述出来,并利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在课堂中呈现,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例如:将与羊毛衫摩擦过后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的现象是 ,这是由于气球摩擦后 ,会 不带电的头发。
通过讲解这道题,学生可以掌握摩擦起电,以及静电现象的性质,学会摩擦起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时,可以将这道题改编成课堂演示实验,作为“静电现象”这节课的引入,本实验可以设计成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出疑问,从而创设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新内容的状态。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理解、在试验中探究”,让学生迫切地感到物理学科的真实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当然,演示实验的操作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时机把握得好,能极大地创设物理的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大程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效果。因此在平时做题时,也可以将枯燥的习题利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相应知识点的物理情境,使学生更易接受物理知识,并且产生极大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物理;趣味性;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创设
一、引言
物理学与数学不同,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若能用趣味实验来在物理课堂中将生活现象展示出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便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能够正在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抓住课前的三到五分钟,激发学生产生对新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引入显得十分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知识体系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巧妙设计,适当引入趣味物理实验、游戏故事和生活实例,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掘现象背后本质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内化物理知识。
二、趣味物理实验在创设教学情境中的应用
(一)吹不落的乒乓球
乒乓球为什么吹不落呢?平时生活中,用气一吹,乒乓球肯定滚动起来,且一切在地球上的物体,将其放在半空中,放手后总会下落,可为什么一吹气,乒乓球不掉下来呢?实际上这个实验原理是流体流速与压强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乒乓球、玻璃漏斗。
实验步骤:将乒乓球放在倒置的玻璃漏斗口,放手,发现乒乓球掉落了下来,请学生回答原因。接着请一名同学上来,向着漏斗口吹气,放手后发现乒乓球并没有像上一次一样掉落下来,请同学思考,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乒乓球为什么没有掉落下来呢?是因为乒乓球不再受到地球的重力了吗?显然不是,那么根据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此时乒乓球除了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仅与空气有接触,因此只可能是空气对乒乓球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力。那么这个力究竟从何处而来,请学生分析前后两次实验,得到的不同点是前一次没有吹气,而后一次吹气了,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得到“流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小”的结论。
利用这个实验导入流体流速与压强之间的关系的教学,通过前后的两次对比实验,让学生在思维上产生冲突,从而探究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演示实验,能够在学生的记忆中产生具体的图象,从而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
(二)跟着气球跑的乒乓球
乒乓球为什么能够跟着气球跑呢?难道老师会魔术,可以隔空取物?这似乎与生活中的常理相违背,实际上这是因为气球是摩擦过的,产生了静电现象。
实验器材:毛皮、乒乓球、气球
实验步骤:请学生用气球靠近乒乓球,试图吸引乒乓球滚动,结果发现乒乓球并没有滚动起来。接着用毛皮在气球上使劲擦几下,再靠近乒乓球,此时发现乒乓球跟着气球一起移动。
利用这个实验作为“静电现象”一节的实验导入,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经过摩擦之后的气球可以使乒乓球这种轻质的物体运动呢?接着再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哪些现象与这个实验现象是类似的,从而得到静电现象的定义以及摩擦起电的概念。
这个实验简单易于操作,并且实验器材在生活中也是相当常见的,学生回到家中也可以再现这个实验,继而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同时利用这个引入实验,能够唤起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实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习题做成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创设情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强化,学生的解题更需要灵活、创新。如何能做到将枯燥的习题变得富有物理情境呢?一方面,题目本身会增加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甚至给出一段材料来帮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是将生活中的现象描述出来,并利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在课堂中呈现,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例如:将与羊毛衫摩擦过后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的现象是 ,这是由于气球摩擦后 ,会 不带电的头发。
通过讲解这道题,学生可以掌握摩擦起电,以及静电现象的性质,学会摩擦起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时,可以将这道题改编成课堂演示实验,作为“静电现象”这节课的引入,本实验可以设计成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出疑问,从而创设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新内容的状态。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理解、在试验中探究”,让学生迫切地感到物理学科的真实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当然,演示实验的操作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时机把握得好,能极大地创设物理的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大程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效果。因此在平时做题时,也可以将枯燥的习题利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相应知识点的物理情境,使学生更易接受物理知识,并且产生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