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的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旧的教学大纲,还是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能文从字顺地翻译文言文,无论是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是对文言文的背诵都是大有帮助的。现在的初中学生,由于和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使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的心情和写作的背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了。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 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么打这一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補。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又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治好病),翻译时要补出来,应该译成“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一条原则: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加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如:“乎”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成:“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
三、意译要结合具体语境和当时情况
如《塞翁失马》中“其父曰”教参翻译为“他的父亲说”,我认为“其父”不应这样翻译,应译为“那老人”,“父”的读音应为“fǔ”。《古代汉语词典》中“父”有两种读音,一读“fù”就是父亲或对同性中男性长辈的通称;二读“fǔ”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对男子的美称。而根据对前文的内容“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可以推断出“之”代词,指善术者,而后面的“其父”就是指“善术者”,因为后文几处对话都符合他善于推测吉凶的能力,而且后面跟着说“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就能确定善术者是那老翁而不可能善术者还有父亲,所以“其父”应理解为“那老翁”,父”字应该读第三声。再如《滥竽充数》中“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课文的翻译为“用官仓粮食来供养几百人”,但根据上文“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理解,此处的翻译应为“按照供养几百人的标准来供养南郭先生“才符合整句话的意思。
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千万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点之一,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主要以文言文中的句法,用词方法,句读等为要点。另外教学大纲还要求同学们对个别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进行背诵,来提高大家的古文修养。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2]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3]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4]我对初中文言文翻译的一点见解.
[5]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
[6]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要点总汇.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 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么打这一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補。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又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治好病),翻译时要补出来,应该译成“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一条原则: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加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如:“乎”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成:“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
三、意译要结合具体语境和当时情况
如《塞翁失马》中“其父曰”教参翻译为“他的父亲说”,我认为“其父”不应这样翻译,应译为“那老人”,“父”的读音应为“fǔ”。《古代汉语词典》中“父”有两种读音,一读“fù”就是父亲或对同性中男性长辈的通称;二读“fǔ”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对男子的美称。而根据对前文的内容“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可以推断出“之”代词,指善术者,而后面的“其父”就是指“善术者”,因为后文几处对话都符合他善于推测吉凶的能力,而且后面跟着说“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就能确定善术者是那老翁而不可能善术者还有父亲,所以“其父”应理解为“那老翁”,父”字应该读第三声。再如《滥竽充数》中“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课文的翻译为“用官仓粮食来供养几百人”,但根据上文“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理解,此处的翻译应为“按照供养几百人的标准来供养南郭先生“才符合整句话的意思。
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千万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点之一,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主要以文言文中的句法,用词方法,句读等为要点。另外教学大纲还要求同学们对个别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进行背诵,来提高大家的古文修养。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2]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3]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4]我对初中文言文翻译的一点见解.
[5]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
[6]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要点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