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则冷笑话开始:
话说在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的卢比扬卡广场,克格勃总部的电话响起——
“我的邻居扬科尔·拉宾诺维茨是个反动分子。他在他的柴房里私藏了许多钻石。”
“好。我们已经记下了这件事。”
第二天,克格勃的特务来到了拉宾诺维莎的家。他们把柴房搜了个底朝天,并劈开每一块木头,却什么也没发现,他们把拉宾诺维茨臭骂了一顿,悻悻离开
不久,拉宾诺维茨家的电话响了。
“你好,扬科尔!克格勃来过了吗?”
“来过了。”
“他们帮你把柴都劈了?”
“是的。”
“好极了!现在你打电话叫他们到栽家来吧,我想犁下我的蔬菜地。”
12月20日是俄罗斯的“间谍日”,早在六年前,也就是间谍出身的普京刚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不久的2001年12月,他就曾经站出来发表过公开演说,勉劢大家不必为克格勃的秘密工作历史难为情,而应为英雄们和他们的事业而骄傲。
这似乎是一种提醒,对于人们记忆的提醒,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也是最令人恐惧的情报机关——如果它能一直活下来的话,那么2007年的12月20日,应该是它90岁的生日。
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消除息工特别委员会——这个被简称为“契卡”的组织,便是日后“克格勃”的前身。为了维护脆弱的新生政权,契卡的创始人与第一任领导者捷尔任斯基带领他的战友们,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贯穿二次大战和整个冷战的秘密战争。
冷战结束的那个8月里,克格勃也彻底完成了他的使命——愤怒的人群推倒位于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的捷尔任斯基铜像。后来的旅行者们再访此地,只能看见广场上骄傲绽放的鲜花,甚至能花上几十美金办上一个“克格勃”的工作证作为旅游纪念品,但是再也找不到这位克格勃创始人的雕像作为凭吊之所。
历史总是由后来者书写的,在西方间谍片里,克格勃总是成为凶狠残暴和愚蠢的代表——这样的状况一度让克格勃出身的普京不满,在他当上总统以后就对此问题抱怨过,显然总统的抱怨肯定比一般的间谍好使,俄罗斯的电影工作者们很快就导演了几部正面反映俄国特工的间谍片。但或许是冷战结束得太早,早到今天的导演们都已经渐渐淡忘了它,在这些“俄版007”的电影中,出现了车臣恐怖分子,出现了基地组织,当然还有美女,有铁血特工的温暖家庭,片子里出现了一切好莱坞大片应有的元素,唯独丢掉了自己。
俄罗斯,或者说苏联这个国家,并不缺乏自己的优秀间谍,也不缺乏关于间谍的优秀作品。许多中国的观众也许还记得当年的一部苏联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吉洪诺夫扮演的主人公史季里茨乃是苏军侦查员,在二战中打入纳粹德国帝国保安部,这个片子和波兰电视剧《大于生命的赌注》一样,成为了后来众多“战斗在敌人心脏”的间谍片代表,以至于太多人成为了它的“粉丝”——这其中甚至包括普京总统,以至于当演员吉洪诺夫过75岁生日的时候,普京亲自出面颁奖,并表示,自己走上克格勃的道路,就是因为看了吉洪诺夫的电视。俄罗斯的传媒评论说,这是俄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名间谍的欢喜聚头。
当然,克格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玩笑般的轻松——在排除了冷战后,叛逃者和敌人们铺天盖地的回忆录之后,我们最常提起的关于克格勃的记忆,还是几个冷笑话。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这样讲的:
前苏联的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乘客问他旁边的人:
“你是克格勃吗?”
“不是。”
“那你的亲戚中有克格勃吗?”
“没有。”
“哦。那你的朋友中有克格勃吗?”
“没有。你为什么要问这些?”
“那好,请把你的脚抬一下,你踩着我的脚了。”
编辑 姚 晟
话说在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的卢比扬卡广场,克格勃总部的电话响起——
“我的邻居扬科尔·拉宾诺维茨是个反动分子。他在他的柴房里私藏了许多钻石。”
“好。我们已经记下了这件事。”
第二天,克格勃的特务来到了拉宾诺维莎的家。他们把柴房搜了个底朝天,并劈开每一块木头,却什么也没发现,他们把拉宾诺维茨臭骂了一顿,悻悻离开
不久,拉宾诺维茨家的电话响了。
“你好,扬科尔!克格勃来过了吗?”
“来过了。”
“他们帮你把柴都劈了?”
“是的。”
“好极了!现在你打电话叫他们到栽家来吧,我想犁下我的蔬菜地。”
12月20日是俄罗斯的“间谍日”,早在六年前,也就是间谍出身的普京刚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不久的2001年12月,他就曾经站出来发表过公开演说,勉劢大家不必为克格勃的秘密工作历史难为情,而应为英雄们和他们的事业而骄傲。
这似乎是一种提醒,对于人们记忆的提醒,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也是最令人恐惧的情报机关——如果它能一直活下来的话,那么2007年的12月20日,应该是它90岁的生日。
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消除息工特别委员会——这个被简称为“契卡”的组织,便是日后“克格勃”的前身。为了维护脆弱的新生政权,契卡的创始人与第一任领导者捷尔任斯基带领他的战友们,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贯穿二次大战和整个冷战的秘密战争。
冷战结束的那个8月里,克格勃也彻底完成了他的使命——愤怒的人群推倒位于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的捷尔任斯基铜像。后来的旅行者们再访此地,只能看见广场上骄傲绽放的鲜花,甚至能花上几十美金办上一个“克格勃”的工作证作为旅游纪念品,但是再也找不到这位克格勃创始人的雕像作为凭吊之所。
历史总是由后来者书写的,在西方间谍片里,克格勃总是成为凶狠残暴和愚蠢的代表——这样的状况一度让克格勃出身的普京不满,在他当上总统以后就对此问题抱怨过,显然总统的抱怨肯定比一般的间谍好使,俄罗斯的电影工作者们很快就导演了几部正面反映俄国特工的间谍片。但或许是冷战结束得太早,早到今天的导演们都已经渐渐淡忘了它,在这些“俄版007”的电影中,出现了车臣恐怖分子,出现了基地组织,当然还有美女,有铁血特工的温暖家庭,片子里出现了一切好莱坞大片应有的元素,唯独丢掉了自己。
俄罗斯,或者说苏联这个国家,并不缺乏自己的优秀间谍,也不缺乏关于间谍的优秀作品。许多中国的观众也许还记得当年的一部苏联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吉洪诺夫扮演的主人公史季里茨乃是苏军侦查员,在二战中打入纳粹德国帝国保安部,这个片子和波兰电视剧《大于生命的赌注》一样,成为了后来众多“战斗在敌人心脏”的间谍片代表,以至于太多人成为了它的“粉丝”——这其中甚至包括普京总统,以至于当演员吉洪诺夫过75岁生日的时候,普京亲自出面颁奖,并表示,自己走上克格勃的道路,就是因为看了吉洪诺夫的电视。俄罗斯的传媒评论说,这是俄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名间谍的欢喜聚头。
当然,克格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玩笑般的轻松——在排除了冷战后,叛逃者和敌人们铺天盖地的回忆录之后,我们最常提起的关于克格勃的记忆,还是几个冷笑话。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这样讲的:
前苏联的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乘客问他旁边的人:
“你是克格勃吗?”
“不是。”
“那你的亲戚中有克格勃吗?”
“没有。”
“哦。那你的朋友中有克格勃吗?”
“没有。你为什么要问这些?”
“那好,请把你的脚抬一下,你踩着我的脚了。”
编辑 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