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十分爱惜。中华古籍十分丰富,浩如烟海,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依托。由于产生时间距今久远,古籍很容易受到损害。保护古籍,存留原貌;整理古籍,加强流通,都是我们古籍保护整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古籍传统上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史二部文献自古以来一直受到普遍的重视,近现代以来,集部文献的整理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出现了诸多以“全”字冠名的集部文献整理工程和著作。比较而言,子部文献的大规模整理则显得滞后。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山东大学“《子海》整理与研究”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是“子书渊海”的简称,是对子部文献大规模的、全面的整理与研究。作为《子海》四大板块之一,《子海精华编》力求撷英取粹,推出质量上乘的子部文献整理本[1]2。济南大学俞林波副教授整理校订的《元刊吕氏春秋校订》(2016年6月凤凰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校订》”)就是其中一部。
虽然《吕氏春秋》整理本不乏精善之作,例如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1935年清华大学版,2009年中华书局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1984年学林出版社版,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2002年巴蜀书社版),但是,与他们相比,俞林波的《校订》仍然是特色鲜明,校订精良。接下来,我主要介绍一下这部书的特点。
一、底本最早 优势明显
《吕氏春秋》,汉代有高诱注本,是后世注解《吕氏春秋》者的主要依据,流传至今。宋代出现刻本,据《吕氏春秋·镜湖遗老序》知宋代有余杭镂本、东牟王氏本、内府大清楼藏本、资善堂本、镜湖遗老校本[1]4,今皆不存。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元至正六年(1346)嘉兴路儒学刊本,明代又有人对此本进行了修补,有修补本传世。明代出现了一批校刻本,重要者几乎全是从元刻本所出:元至正六年嘉兴路儒学刊本→李瀚弘治十一年开封府许州重刊本、嘉靖七年关中许宗鲁刊本、万历七年张登云刊本,然后嘉靖七年关中许宗鲁刊本→万历七年姜璧刊本,李瀚弘治十一年开封府许州重刊本、嘉靖七年关中许宗鲁刊本→万历云间宋邦乂刊本[2]22。
清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本子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经训堂刻毕沅校正本。毕沅校正《吕氏春秋》集结当时诸多的校勘名家,例如余姚卢文弨、嘉善谢墉、嘉定钱大昕、仁和孙志祖、金坛段玉裁、江阴赵曦明、嘉定钱塘、阳湖孙星衍、阳湖洪亮吉、仁和梁玉绳、钱塘梁履绳、武进臧镛堂[3]712。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堪称精善之作,此本一出,后世皆从。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皆以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为底本,加以整理。
然而,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缺陷,就是未参考利用现存最早的元刊本。对此蒋维乔等有很好的考证,其《吕氏春秋汇校·吕氏春秋板本书录》曰:“毕校所称引,以‘李本’为較多,明云从李者,计有五条,陆心源、叶德辉因谓毕校祖‘李本’,是若‘李本’为众本之冠矣!然逐篇覆按,如《孟春纪·重己篇》注:‘无不到逆’,毕校云:‘“到”字从“李本”’;《季冬纪·不侵篇》:‘而必加礼于吾所,是国士畜我也’,毕校云:‘是,旧本多作“谓”,则当以“所谓”连读,今从“李本”作“是”,义长’;《审应览·重言篇》‘湫然清静者’,毕校云:‘唯“李本”作静’,《博志篇》‘皆文艺人也’,毕校云:‘文艺,本或作六艺,今从“李本”,与下篇合。’实则‘元本’亦皆作‘到’、作‘是’、作‘静’、作‘文艺’。毕氏何不据‘元本’,而独据‘李本’?明毕氏于‘元本’固未尝校理,非偶未照也。或手边无‘元本’,遂漫称为与近时本无异,乃独据‘李本’为说耶?不仅此也,又如《仲春纪·情欲篇》‘犹不可反’,注‘反见’。毕校云‘注疑是反复’,今按‘元本’作‘反还’,是他本作‘反见’,固未是;毕疑‘反复’,亦非本真。毕氏苟见‘元本’,何不据‘元本’以订之?”[2]5
元刊本的优势俱在,而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未加利用,可以说是一个大大的遗憾。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皆以毕沅校正本为底本,未以元刊本为底本。
《校订》以《吕氏春秋》现存最早的版本、《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元至正嘉兴路儒学刻本为底本。该底本书前有《郑元佑序》、《镜湖遗老序》,为刘贞作嘉兴路总管期间于元至正六年(1346)刊刻于嘉禾之学宫,为刘贞之父刘节轩据镜湖遗老校本所校定。
元刊本“原书版框高二十二点四厘米,宽十五点七厘米”,半页十行,每行大字、小字皆二十,然偶有例外者。小字双行,亦偶有单行者。首有“南书房史官”、“海宁查慎行字夏重又曰悔余”两印章,卷一、四、九、一三、一五、一八、二十、二三的卷首有“得尌楼藏书”印章,为查慎行藏书。《郑元佑序》后有“明德”印章,后又有“嘉兴路儒学教授陈泰至正〦(下阙)吴兴谢盛之刊”一行。扉页有书写体题跋,一页有“周松霭大令手札”,文曰:“《吕览》卷二十二《慎行论》中有缓气之说,不独元板,明板亦不删,已捡得矣。笼口之说,大约在《淮南子》注中,弟处《淮南子》乃明刻本,有批点者,注极略,邺架所储或系别本,望便中查示。再《吕览》匆匆阅过,但纵目力所至恐尚脱漏,并乞留神再捡,为感。恕便纸。”一页有吴骞题跋,文曰:“此元初刻本,序文前半页乃查初白先生手笔抄补,真如白獭髓矣。兔床志。”
与众整理本不同,《校订》以元刊本为底本,充分利用现存最早版本的优势,特点突出。
二、参校众家 集其所长
《校订》以《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5月)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元至正嘉禾学宫刻明补修本《吕氏春秋》和《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所收毕沅校正本《吕氏春秋》为校本。“元刻明修本”,书前有《郑元佑序》、《镜湖遗老序》,“原书版框高二十二点五厘米,宽十五点四厘米”,半页十行,每行大字、小字皆二十,然偶有例外者。小字双行,亦偶有单行者。首页有“仁龢朱复庐校藏书籍”印章,乃朱澄藏书。另外,还有“徐乃昌读”印章。《二十二子》由浙江书局于清光绪间辑刊而成,所收《吕氏春秋》为“光绪元年据毕氏灵岩山馆本校刻本”。 “元刻明修本”,对元刊本《吕氏春秋》进行了修补完善,在校对底本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吸收利用了《二十二子》所收光绪元年据毕沅灵岩山馆校刻本的校勘成果。可以说,校本选择合理、精当。
《校订》还广泛吸收众家的校勘成果,参校本如下:
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善诒《吕氏春秋汇校》(1937年2月中华书局排印本)、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2002年1月巴蜀书社排印本)、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2002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2009年9月中华书局排印本)、王念孙《吕氏春秋批校本》(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本)、王念孙《读书杂志》(1985年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俞樾《诸子平议》(1954年10月中华书局重印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孙诒让《札迻》(1989年1月中华书局排印本)、梁玉绳《吕子校补》(《周秦诸子斠注十种》2007年9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清白士集本)、梁玉绳《吕子校续补》(《周秦诸子斠注十种》2007年9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槐庐丛书本)、陈昌齐《吕氏春秋正误》(《周秦诸子斠注十种》2007年9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岭南遗书本)、陶鸿庆《读吕氏春秋札记》(《读诸子札记》1959年12月中华书局排印本)、杨昭俊《吕氏春秋补注》(1942年刊印本)、范耕研《吕氏春秋补注》(《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第六年刊)、李宝洤《吕氏春秋高注补正》(1974年8月华正书局影印民国刻本)、宋翔凤《过庭録》(1986年11月中华书局排印本)、孙锵鸣《吕氏春秋高注补正》(《国故》月刊第一、二、三、四期)、杨树达《读吕氏春秋札记》(《积微居读书记》1962年9月中华书局排印本)、高亨先生《吕氏春秋新笺》(《诸子新笺》1962年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排印本)、孙人和《吕氏春秋举正》(《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第一卷第四、五、六号,第二卷第一、五、六号)、刘文典《吕氏春秋斠补》(《三余札记》1990年11月黄山书社排印本)、谭戒甫《校吕遗谊》(《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三卷第一、二、三、四号)、沈祖绵《读吕臆断》(《制言》半月刊第一、二期)、刘师培《吕氏春秋斠补自序》(《左盦集》宁武南氏校印本)、刘师培《吕氏春秋高注校义后序》(《左盦集》宁武南氏校印本)、马叙伦《读吕氏春秋记》(1933年9月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1979年2月农业出版社排印本)、松皋圆《毕校吕氏春秋补正》(日本文化十四年(1807)抄本)。[1]5
如上所列,《校订》运用参校本28部,足见校订者用力之勤。《校订》尤其吸收了现当代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善诒《吕氏春秋汇校》,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等校勘成果,集众家之长,成就最新整理本。
《校订》底本最早,优势明显,特点鲜明;参校众家,集其所长,成果最新。鉴于以上两点,《校订》堪称佳作。
当然,如果直接以乾隆五十四年(1789)经训堂刻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为校本,而非《二十二子》光绪元年据毕氏灵岩山馆本校刻本,那么《校订》将更加精善。
参考文献
[1]俞林波.元刊吕氏春秋校订[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
[2]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善诒.吕氏春秋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1937.
[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作者简介:杜云虹,山东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目录版本学。
中国古籍传统上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史二部文献自古以来一直受到普遍的重视,近现代以来,集部文献的整理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出现了诸多以“全”字冠名的集部文献整理工程和著作。比较而言,子部文献的大规模整理则显得滞后。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山东大学“《子海》整理与研究”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是“子书渊海”的简称,是对子部文献大规模的、全面的整理与研究。作为《子海》四大板块之一,《子海精华编》力求撷英取粹,推出质量上乘的子部文献整理本[1]2。济南大学俞林波副教授整理校订的《元刊吕氏春秋校订》(2016年6月凤凰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校订》”)就是其中一部。
虽然《吕氏春秋》整理本不乏精善之作,例如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1935年清华大学版,2009年中华书局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1984年学林出版社版,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2002年巴蜀书社版),但是,与他们相比,俞林波的《校订》仍然是特色鲜明,校订精良。接下来,我主要介绍一下这部书的特点。
一、底本最早 优势明显
《吕氏春秋》,汉代有高诱注本,是后世注解《吕氏春秋》者的主要依据,流传至今。宋代出现刻本,据《吕氏春秋·镜湖遗老序》知宋代有余杭镂本、东牟王氏本、内府大清楼藏本、资善堂本、镜湖遗老校本[1]4,今皆不存。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元至正六年(1346)嘉兴路儒学刊本,明代又有人对此本进行了修补,有修补本传世。明代出现了一批校刻本,重要者几乎全是从元刻本所出:元至正六年嘉兴路儒学刊本→李瀚弘治十一年开封府许州重刊本、嘉靖七年关中许宗鲁刊本、万历七年张登云刊本,然后嘉靖七年关中许宗鲁刊本→万历七年姜璧刊本,李瀚弘治十一年开封府许州重刊本、嘉靖七年关中许宗鲁刊本→万历云间宋邦乂刊本[2]22。
清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本子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经训堂刻毕沅校正本。毕沅校正《吕氏春秋》集结当时诸多的校勘名家,例如余姚卢文弨、嘉善谢墉、嘉定钱大昕、仁和孙志祖、金坛段玉裁、江阴赵曦明、嘉定钱塘、阳湖孙星衍、阳湖洪亮吉、仁和梁玉绳、钱塘梁履绳、武进臧镛堂[3]712。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堪称精善之作,此本一出,后世皆从。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皆以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为底本,加以整理。
然而,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缺陷,就是未参考利用现存最早的元刊本。对此蒋维乔等有很好的考证,其《吕氏春秋汇校·吕氏春秋板本书录》曰:“毕校所称引,以‘李本’为較多,明云从李者,计有五条,陆心源、叶德辉因谓毕校祖‘李本’,是若‘李本’为众本之冠矣!然逐篇覆按,如《孟春纪·重己篇》注:‘无不到逆’,毕校云:‘“到”字从“李本”’;《季冬纪·不侵篇》:‘而必加礼于吾所,是国士畜我也’,毕校云:‘是,旧本多作“谓”,则当以“所谓”连读,今从“李本”作“是”,义长’;《审应览·重言篇》‘湫然清静者’,毕校云:‘唯“李本”作静’,《博志篇》‘皆文艺人也’,毕校云:‘文艺,本或作六艺,今从“李本”,与下篇合。’实则‘元本’亦皆作‘到’、作‘是’、作‘静’、作‘文艺’。毕氏何不据‘元本’,而独据‘李本’?明毕氏于‘元本’固未尝校理,非偶未照也。或手边无‘元本’,遂漫称为与近时本无异,乃独据‘李本’为说耶?不仅此也,又如《仲春纪·情欲篇》‘犹不可反’,注‘反见’。毕校云‘注疑是反复’,今按‘元本’作‘反还’,是他本作‘反见’,固未是;毕疑‘反复’,亦非本真。毕氏苟见‘元本’,何不据‘元本’以订之?”[2]5
元刊本的优势俱在,而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未加利用,可以说是一个大大的遗憾。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皆以毕沅校正本为底本,未以元刊本为底本。
《校订》以《吕氏春秋》现存最早的版本、《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元至正嘉兴路儒学刻本为底本。该底本书前有《郑元佑序》、《镜湖遗老序》,为刘贞作嘉兴路总管期间于元至正六年(1346)刊刻于嘉禾之学宫,为刘贞之父刘节轩据镜湖遗老校本所校定。
元刊本“原书版框高二十二点四厘米,宽十五点七厘米”,半页十行,每行大字、小字皆二十,然偶有例外者。小字双行,亦偶有单行者。首有“南书房史官”、“海宁查慎行字夏重又曰悔余”两印章,卷一、四、九、一三、一五、一八、二十、二三的卷首有“得尌楼藏书”印章,为查慎行藏书。《郑元佑序》后有“明德”印章,后又有“嘉兴路儒学教授陈泰至正〦(下阙)吴兴谢盛之刊”一行。扉页有书写体题跋,一页有“周松霭大令手札”,文曰:“《吕览》卷二十二《慎行论》中有缓气之说,不独元板,明板亦不删,已捡得矣。笼口之说,大约在《淮南子》注中,弟处《淮南子》乃明刻本,有批点者,注极略,邺架所储或系别本,望便中查示。再《吕览》匆匆阅过,但纵目力所至恐尚脱漏,并乞留神再捡,为感。恕便纸。”一页有吴骞题跋,文曰:“此元初刻本,序文前半页乃查初白先生手笔抄补,真如白獭髓矣。兔床志。”
与众整理本不同,《校订》以元刊本为底本,充分利用现存最早版本的优势,特点突出。
二、参校众家 集其所长
《校订》以《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5月)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元至正嘉禾学宫刻明补修本《吕氏春秋》和《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所收毕沅校正本《吕氏春秋》为校本。“元刻明修本”,书前有《郑元佑序》、《镜湖遗老序》,“原书版框高二十二点五厘米,宽十五点四厘米”,半页十行,每行大字、小字皆二十,然偶有例外者。小字双行,亦偶有单行者。首页有“仁龢朱复庐校藏书籍”印章,乃朱澄藏书。另外,还有“徐乃昌读”印章。《二十二子》由浙江书局于清光绪间辑刊而成,所收《吕氏春秋》为“光绪元年据毕氏灵岩山馆本校刻本”。 “元刻明修本”,对元刊本《吕氏春秋》进行了修补完善,在校对底本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吸收利用了《二十二子》所收光绪元年据毕沅灵岩山馆校刻本的校勘成果。可以说,校本选择合理、精当。
《校订》还广泛吸收众家的校勘成果,参校本如下:
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善诒《吕氏春秋汇校》(1937年2月中华书局排印本)、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2002年1月巴蜀书社排印本)、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2002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2009年9月中华书局排印本)、王念孙《吕氏春秋批校本》(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本)、王念孙《读书杂志》(1985年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俞樾《诸子平议》(1954年10月中华书局重印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孙诒让《札迻》(1989年1月中华书局排印本)、梁玉绳《吕子校补》(《周秦诸子斠注十种》2007年9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清白士集本)、梁玉绳《吕子校续补》(《周秦诸子斠注十种》2007年9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槐庐丛书本)、陈昌齐《吕氏春秋正误》(《周秦诸子斠注十种》2007年9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岭南遗书本)、陶鸿庆《读吕氏春秋札记》(《读诸子札记》1959年12月中华书局排印本)、杨昭俊《吕氏春秋补注》(1942年刊印本)、范耕研《吕氏春秋补注》(《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第六年刊)、李宝洤《吕氏春秋高注补正》(1974年8月华正书局影印民国刻本)、宋翔凤《过庭録》(1986年11月中华书局排印本)、孙锵鸣《吕氏春秋高注补正》(《国故》月刊第一、二、三、四期)、杨树达《读吕氏春秋札记》(《积微居读书记》1962年9月中华书局排印本)、高亨先生《吕氏春秋新笺》(《诸子新笺》1962年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排印本)、孙人和《吕氏春秋举正》(《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第一卷第四、五、六号,第二卷第一、五、六号)、刘文典《吕氏春秋斠补》(《三余札记》1990年11月黄山书社排印本)、谭戒甫《校吕遗谊》(《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三卷第一、二、三、四号)、沈祖绵《读吕臆断》(《制言》半月刊第一、二期)、刘师培《吕氏春秋斠补自序》(《左盦集》宁武南氏校印本)、刘师培《吕氏春秋高注校义后序》(《左盦集》宁武南氏校印本)、马叙伦《读吕氏春秋记》(1933年9月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1979年2月农业出版社排印本)、松皋圆《毕校吕氏春秋补正》(日本文化十四年(1807)抄本)。[1]5
如上所列,《校订》运用参校本28部,足见校订者用力之勤。《校订》尤其吸收了现当代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善诒《吕氏春秋汇校》,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等校勘成果,集众家之长,成就最新整理本。
《校订》底本最早,优势明显,特点鲜明;参校众家,集其所长,成果最新。鉴于以上两点,《校订》堪称佳作。
当然,如果直接以乾隆五十四年(1789)经训堂刻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为校本,而非《二十二子》光绪元年据毕氏灵岩山馆本校刻本,那么《校订》将更加精善。
参考文献
[1]俞林波.元刊吕氏春秋校订[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
[2]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善诒.吕氏春秋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1937.
[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作者简介:杜云虹,山东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目录版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