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进行情感教育,要演示情境,激发情感;声情并茂,拨动情弦;感受情境,抒发情怀。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演示;感受;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24-02
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一种教育。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语文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文学的生命是情感。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①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而读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才能理解和深化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定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的做法举例如下。
一、演示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经常具备旺盛的求知欲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善于利用语文课本所呈现的材料,在讲与练中,通过创设“和谐的情境”,即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言语有声,育人无痕。②著名的语文教师上课都特别善于煽情,于漪老师就是从每一节课的导入到结语,始终用情感来牵动学生的。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其语言平淡无奇,叙写亦朴实无华,表面看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描写父亲背影那一段,然后把课桌当“月台”,纸团做成“橘子”,根据课文所写把动作演示给学生看:“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买了橘子往回走时,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我通过模仿“父亲”的动作演示当时的情景,启发了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掉下了动情的眼泪,体会到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深情。学生们情之所动,自然就理解得深,印象深刻,便能历久而记忆犹新。
二、声情并茂,拨动情弦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释放作品情感的极好方式。情意盎然的朗读,或豪壮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或抑扬顿挫……辅以必要的朗读技巧,引导学生自读,读出感情,渐入佳境,领悟真谛。
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它的特点是用文字来塑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学好这篇散文的关键在朗读。老师宜抓主要段落,先范读,再作指导,后由学生朗读体味。这一点对不是生活在海边的学生尤其有帮助。如从第五段至第十七段是本文主要部分,写了落潮、涨潮的情景,有起有伏,有动有静。总的来讲,这部分用抒情语调来读,速度由慢到快,最后稍慢平缓,情绪由轻松平和转入恬静。具体来讲,前半部分第五段到第十二段写落潮,是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图画,读时速度舒缓,表达出静静入睡的情绪;对拟人词语,应读得亲切些。后半部分从第十三段至第十七段写涨潮,作者把涨潮时的气势比喻为一曲雄壮有力的交响乐,有前奏,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朗读声音由低到高,自轻而重,节奏从缓慢到急促变化,和前几段相比,这部分朗读速度要快,但快中又要有层次,即较快、快、很快,情绪由欢快到炽热,从而推向高潮。这样学生就能充分领略海潮是“伟大的乐章”,进而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声情并茂的演绎,能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亮丽,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气概。类似的作品还有《周总理,你在哪里》、《回延安》、《有的人》、《春》、《海燕》等。
三、感受情境,抒发情怀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而后辞发。③写作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而人的认识总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作文中对某一问题充满激情,分析论证才会思维活跃。情感具有推动力,能推动作者深入分析事实,挖掘道理;情感具有感染力,能够促进读者披文入理,把握主旨。但是,这种情感必须建筑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理不直,气就不壮。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抒发情怀,我常组织学生进行情境作文训练。
2009年是祖国六十岁生日,举行了重大的“国庆阅兵”,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这次阅兵直播,参加了各项庆祝国庆活动,参观了我市城区市容市貌,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国庆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情满胸臆,都把自己澎湃的激情融于笔端,尽情地抒发了出来:“……我愿用我虽不嘹亮的歌声来赞美祖国;我愿用我虽不精湛的笔来描绘祖国;我更愿用我一颗激动真诚的心为祖国的生日唱一支永恒祝福的歌!”“……四会,我为您歌唱,我为您自豪。您的发展将会一日千里,冲向更辉煌的明天!”……④
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通过情境的感受激发出来,不但改变了作文无内容可写的局面,而且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了爱国爱乡的情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中。”⑤我们应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作用,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教育中,把情感教育推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境界。
注释:
①转引自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第264页。
②引自《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7期第6页。
③引自《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7期第8页。
④引自四会东城中学初二5班学生作文。
⑤转引自《国外教育动态》1989年第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演示;感受;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24-02
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一种教育。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语文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文学的生命是情感。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①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而读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才能理解和深化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定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的做法举例如下。
一、演示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经常具备旺盛的求知欲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善于利用语文课本所呈现的材料,在讲与练中,通过创设“和谐的情境”,即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言语有声,育人无痕。②著名的语文教师上课都特别善于煽情,于漪老师就是从每一节课的导入到结语,始终用情感来牵动学生的。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其语言平淡无奇,叙写亦朴实无华,表面看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描写父亲背影那一段,然后把课桌当“月台”,纸团做成“橘子”,根据课文所写把动作演示给学生看:“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买了橘子往回走时,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我通过模仿“父亲”的动作演示当时的情景,启发了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掉下了动情的眼泪,体会到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深情。学生们情之所动,自然就理解得深,印象深刻,便能历久而记忆犹新。
二、声情并茂,拨动情弦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释放作品情感的极好方式。情意盎然的朗读,或豪壮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或抑扬顿挫……辅以必要的朗读技巧,引导学生自读,读出感情,渐入佳境,领悟真谛。
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它的特点是用文字来塑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学好这篇散文的关键在朗读。老师宜抓主要段落,先范读,再作指导,后由学生朗读体味。这一点对不是生活在海边的学生尤其有帮助。如从第五段至第十七段是本文主要部分,写了落潮、涨潮的情景,有起有伏,有动有静。总的来讲,这部分用抒情语调来读,速度由慢到快,最后稍慢平缓,情绪由轻松平和转入恬静。具体来讲,前半部分第五段到第十二段写落潮,是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图画,读时速度舒缓,表达出静静入睡的情绪;对拟人词语,应读得亲切些。后半部分从第十三段至第十七段写涨潮,作者把涨潮时的气势比喻为一曲雄壮有力的交响乐,有前奏,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朗读声音由低到高,自轻而重,节奏从缓慢到急促变化,和前几段相比,这部分朗读速度要快,但快中又要有层次,即较快、快、很快,情绪由欢快到炽热,从而推向高潮。这样学生就能充分领略海潮是“伟大的乐章”,进而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声情并茂的演绎,能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亮丽,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气概。类似的作品还有《周总理,你在哪里》、《回延安》、《有的人》、《春》、《海燕》等。
三、感受情境,抒发情怀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而后辞发。③写作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而人的认识总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作文中对某一问题充满激情,分析论证才会思维活跃。情感具有推动力,能推动作者深入分析事实,挖掘道理;情感具有感染力,能够促进读者披文入理,把握主旨。但是,这种情感必须建筑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理不直,气就不壮。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抒发情怀,我常组织学生进行情境作文训练。
2009年是祖国六十岁生日,举行了重大的“国庆阅兵”,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这次阅兵直播,参加了各项庆祝国庆活动,参观了我市城区市容市貌,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国庆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情满胸臆,都把自己澎湃的激情融于笔端,尽情地抒发了出来:“……我愿用我虽不嘹亮的歌声来赞美祖国;我愿用我虽不精湛的笔来描绘祖国;我更愿用我一颗激动真诚的心为祖国的生日唱一支永恒祝福的歌!”“……四会,我为您歌唱,我为您自豪。您的发展将会一日千里,冲向更辉煌的明天!”……④
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通过情境的感受激发出来,不但改变了作文无内容可写的局面,而且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了爱国爱乡的情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中。”⑤我们应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作用,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教育中,把情感教育推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境界。
注释:
①转引自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第264页。
②引自《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7期第6页。
③引自《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7期第8页。
④引自四会东城中学初二5班学生作文。
⑤转引自《国外教育动态》198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