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继续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之能跟上现代教育的要求而进行的。但是,谈起继续教育,本文探究了存在问题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教学 反思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直接和教育相联系,教育的提高又和教育者紧密相连,继续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之能跟上现代教育的要求而进行的。但是,谈起继续教育,时下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国家重视,地方轻视,老师无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理论性太强,而实践性欠佳
当前,教育界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方面教育理论专家身处象牙之塔,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热衷于制造新的理论与模式,这些理论既深奥又抽象,在实践中缺少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较多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较少思考课堂教学事件背后的原因,对教育理论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缺乏认真思考。在他们看来,远离实践的“阳春白雪”,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用或用不上的。正因如此,一线教师普遍存在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认为“形面上”的教育理论远非我们这些“下里巴人”所能企及。因而,有人形象地把教育理论专家的宏篇巨著称为“空对空”,把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称为“地对地”,“天”与“地”之间缺乏沟通与桥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导致了当前继续教育课程的冷落与萧条。
二、继续教育理念滞后,影响继续教育的实施
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继续教育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把继续教育投入看作是一种消费投资,没有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继续教育的基础地位;没有从应对入世挑战的需要认识继续教育的紧迫性;没有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这项工作的实施不够重视,使继续教育的实施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形式单一、机械,缺乏灵活应变能力
继续教育课程种类繁多,内容庞杂,课时量少而授课内容多,许多内容难以讲透、讲深、讲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面对文化基础不同,学历层次不一,教学水准不齐,兴趣爱好各异的教学对象,加之一线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继续教育课程只能安排在周六、周日集中教学,全天讲授,通常是一本书一两天讲完,教学时间非常紧迫,这样就出现内容展开但讲不完,不延伸又唯恐照本宣科的状况,使进校的教师身处夹缝,很难左右逢源。所以很多时候,授课的教师只能究其一点,深入講解,细细品味,其他的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效果就是水过地皮湿。这样的教学导致一线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不感兴趣,缺乏热情。
四、教师知识底蕴不足,难以驾驭教材
继续教育课程都是目前教育界推广的新教材、新理念,涉及到许多比较前卫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进校的老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深入挖掘教材,领会教材真谛,吃透教材,化一般为神奇,在司空见惯中寻求典型案例,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学水准,高尚的师德风范。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多数教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自己的现有水平,整日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教学绰绰有余,因而缺乏自觉主动的求知精神,不爱读书、不爱学习、不爱思考,对教材的内容、观点吃不透、抓不准、讲不透。有些教师干脆把教材置于脑后,抛于九天,上课云山雾罩、胡侃滥谈不着边际,不看对象,教材形同虚设,教学流于形式,搞花架子,作表面文章。要么堆砌华丽的词藻哗众取宠;要么选用幽默滑稽的语言搞笑取乐;要么简单地把案例堆积罗列,如此教学,怎能引起一线教师的学习兴趣。实际上课过程常常是“校门冷落车马稀”,学员听课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根本就达不到大家想要的效果,反而劳民伤财,怨声四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愿我们直面现实,反观自照,不断总结经验,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困顿中求发展,不断探求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之道,使继续教育尽早走向康庄大道,走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教学 反思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直接和教育相联系,教育的提高又和教育者紧密相连,继续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之能跟上现代教育的要求而进行的。但是,谈起继续教育,时下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国家重视,地方轻视,老师无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理论性太强,而实践性欠佳
当前,教育界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方面教育理论专家身处象牙之塔,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热衷于制造新的理论与模式,这些理论既深奥又抽象,在实践中缺少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较多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较少思考课堂教学事件背后的原因,对教育理论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缺乏认真思考。在他们看来,远离实践的“阳春白雪”,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用或用不上的。正因如此,一线教师普遍存在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认为“形面上”的教育理论远非我们这些“下里巴人”所能企及。因而,有人形象地把教育理论专家的宏篇巨著称为“空对空”,把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称为“地对地”,“天”与“地”之间缺乏沟通与桥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导致了当前继续教育课程的冷落与萧条。
二、继续教育理念滞后,影响继续教育的实施
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继续教育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把继续教育投入看作是一种消费投资,没有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继续教育的基础地位;没有从应对入世挑战的需要认识继续教育的紧迫性;没有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这项工作的实施不够重视,使继续教育的实施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形式单一、机械,缺乏灵活应变能力
继续教育课程种类繁多,内容庞杂,课时量少而授课内容多,许多内容难以讲透、讲深、讲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面对文化基础不同,学历层次不一,教学水准不齐,兴趣爱好各异的教学对象,加之一线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继续教育课程只能安排在周六、周日集中教学,全天讲授,通常是一本书一两天讲完,教学时间非常紧迫,这样就出现内容展开但讲不完,不延伸又唯恐照本宣科的状况,使进校的教师身处夹缝,很难左右逢源。所以很多时候,授课的教师只能究其一点,深入講解,细细品味,其他的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效果就是水过地皮湿。这样的教学导致一线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不感兴趣,缺乏热情。
四、教师知识底蕴不足,难以驾驭教材
继续教育课程都是目前教育界推广的新教材、新理念,涉及到许多比较前卫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进校的老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深入挖掘教材,领会教材真谛,吃透教材,化一般为神奇,在司空见惯中寻求典型案例,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学水准,高尚的师德风范。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多数教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自己的现有水平,整日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教学绰绰有余,因而缺乏自觉主动的求知精神,不爱读书、不爱学习、不爱思考,对教材的内容、观点吃不透、抓不准、讲不透。有些教师干脆把教材置于脑后,抛于九天,上课云山雾罩、胡侃滥谈不着边际,不看对象,教材形同虚设,教学流于形式,搞花架子,作表面文章。要么堆砌华丽的词藻哗众取宠;要么选用幽默滑稽的语言搞笑取乐;要么简单地把案例堆积罗列,如此教学,怎能引起一线教师的学习兴趣。实际上课过程常常是“校门冷落车马稀”,学员听课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根本就达不到大家想要的效果,反而劳民伤财,怨声四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愿我们直面现实,反观自照,不断总结经验,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困顿中求发展,不断探求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之道,使继续教育尽早走向康庄大道,走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