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由于语法规则繁多、解决问题方法独特,学生不易接受,厌学情绪较为普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和问题拓展等渠道,探讨了激发学习积极性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建构主义;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97-03
一、引言
C语言作为编程的入门语言,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均作为必修课开设。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加深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初步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它又是后继课程的重要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厌学情绪较为普遍。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C语言的语法规则繁多,开始接触C程序就遇到函数、包含指令、输入输出格式等。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生不能很快理顺关系,从而也不能很好地记忆和应用。另一方面,程序设计的思想比较独特,如函数调用、顺序执行思想等,学生也不易接受。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照搬书本,以展示程序、解释语句、语法规则为主,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至今最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分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以实例说明激发学习兴趣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日内瓦流派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建构主义思想。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的系列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1]。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是:[2]291-293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学习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于一个“顺应”的过程,即不断地对主体已有的认知做出必要的发展或变革。
建构主义学习观表明:教学是以“学”为中心,与传统的“教”为中心不同,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做到:[2]313-321(1)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感觉学习是“需要”的。(2)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3)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厌学情绪原因分析
1.照本宣科的问题表述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和爱好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带有情绪的色彩和向往心情,并与需要有关[3]。若对问题认识不清,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情感和兴趣。以下面的三个问题为例,说明照本宣科提出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1:要求在屏幕上输出以下信息:This is a C program.[4]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C程序的构成和如何输出信息。但是像“输出是什么?”“为什么要输出?”等问题立刻会浮现在学习者的脑海。因为出现了以前没听说过的新名词,跟已有经验联系不起来。问题表述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实际需要出发,是“教师占据主动,学生被动等待”式的提出问题。
问题2:求两个整数之和。[4]目的是让学生了解C语言运算和输出的方法。学生的反应是:口算就可以了,或者用计算器,为什么还要编程序?表述没有让人感觉到需要,甚至误认为太简单没必要解决。
问题3:求两个整数中的较大者。[4]目的是了解C语言的选择执行,并了解结构化实现方法。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给出两个数的时候不是已经知道了吗?为什么还要判断?学生对问题的意义不理解。
2.缺乏探索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展示事先编好的程序然后逐条解释,是一种常被使用的方法。虽然该方法稳妥,容易掌控全局,但在学生角度看,是“欣赏”别人的成果,没有体会到自己探索获得成功的快乐,因此很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归根到底,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教材为了简洁起见,文字都尽可能简明且使用专业术语。如果照搬书本,新概念一下涌出,學生对问题的目的不解或误解,就不能很快提起兴趣。由于教师处于“稳操胜券”,占据主动知识传授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参与探索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就不难想象了。
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课堂教学设计
1.设计贴近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接近生活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联系起来,意义明了,让人感觉必要,才能产生好的情感,从而激发探索欲望。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新概念突然出现使人迷惑,感觉不到意义所在,或误解的表述。
问题1的改进:学习一种语言,都要先学会和人打招呼。我们学习C语言,就要先学会C语言问候的语句。我们来写一个程序,让计算机跟我们说“Hello!”。
问题让人容易忆起学习自然语言的经历,曾经使用软件时屏幕出现的欢迎词等,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问题的意义,也使学生对问题如何解决产生了好奇心。
问题2的改进:计算是人们最常见的需要。C程序既然能为人做事,那么它能否做计算工作呢?
问题3的改进:告诉计算机两个数,它能不能准确回答出哪个比较大?
2.富于探索的问题解决过程。要设计富于探索的问题解决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才有参与的感觉,有获得成功的体会。对于初学者,可以从关键的步骤突破,再增加细节,按照“关键步骤—细化—全局”进行探索解决。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把握更为到位。因为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新的思路,教师就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如果学生一时找不到任何思路,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加以引导,应尽量避免阅读式的解决问题。 问题1的解决。问题提出后,学生会迫切地想了解“计算机是怎么打招呼的”。首先写出输出语句printf(),说明这个函数就是用于打招呼的。但怎样才能引入C程序的构成呢?“但是,C语言程序是有规矩的,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写出完整的程序”。以这样的方式认识程序,从主要的语句开始,从局部到全局,学生可以认识到解决的关键点和程序的整体性。
问题2的解决。产于“计算机怎么算”,首先要写两个整数常量的和,然后补充输出函数,说明输出整数是语法规定等,再将程序补充完整。以后再将问题拓展到变量存储等。
问题3的解决。学生迫切想了解的是“计算机怎么判断”。先将整数两个常量分别赋给两个变量,直接在if else语句中输出,以解决燃眉之急。以后扩展到将判断结果保存后,再输出。
3.问题拓展。将问题拓展是加深理解、扩大知识面、增强兴趣的有效途径。
问题1的拓展:输出任意“原样照印”的信息。可发现“计算机‘说话’,是以显示方式来进行。如果想输出其他文字信息呢?”然后用实验演示,这样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问题2的拓展:直接显示整数常量和的结果后,问题可拓展到(1)数据存储思想。“加数和被加数先保存,再求和;求和的结果先存起来,以后再输出,如何设计?”引入变量存储思想。(2)计算任意整数。问:“如果不想修改程序,又可计算任意两个数的和,怎么设计?”引入从键盘输入的方法。(3)其他运算。“计算乘、除等其他运算呢?”适当介绍其他运算,为以后学习运算做好准备。
问题3的拓展:问题3解决后,问题可拓展到(1)要比较的两个数由键盘输入(问题2的拓展已解决)。(2)由函数调用实现:班级工作一般由班长自行完成。但如果任务繁多,班长就要将任务分派给其他班干,使工作更加高效。C语言也有这种机制,“函数”就像“班干”,可以被主函数调用,提高编程的效率。(3)多次调用函数,体验高效编程。
五、结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吸引学生的主动参加与和成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贴近生活、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的问题,有利于產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探索的欲望;模拟计算机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朱敬苏,朱佩章,等.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309.
[3]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291-321.
[4]谭浩强.C程序设计[M].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3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708MS084)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建构主义;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97-03
一、引言
C语言作为编程的入门语言,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均作为必修课开设。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加深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初步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它又是后继课程的重要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厌学情绪较为普遍。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C语言的语法规则繁多,开始接触C程序就遇到函数、包含指令、输入输出格式等。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生不能很快理顺关系,从而也不能很好地记忆和应用。另一方面,程序设计的思想比较独特,如函数调用、顺序执行思想等,学生也不易接受。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照搬书本,以展示程序、解释语句、语法规则为主,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至今最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分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以实例说明激发学习兴趣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日内瓦流派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建构主义思想。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的系列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1]。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是:[2]291-293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学习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于一个“顺应”的过程,即不断地对主体已有的认知做出必要的发展或变革。
建构主义学习观表明:教学是以“学”为中心,与传统的“教”为中心不同,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做到:[2]313-321(1)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感觉学习是“需要”的。(2)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3)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厌学情绪原因分析
1.照本宣科的问题表述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和爱好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带有情绪的色彩和向往心情,并与需要有关[3]。若对问题认识不清,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情感和兴趣。以下面的三个问题为例,说明照本宣科提出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1:要求在屏幕上输出以下信息:This is a C program.[4]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C程序的构成和如何输出信息。但是像“输出是什么?”“为什么要输出?”等问题立刻会浮现在学习者的脑海。因为出现了以前没听说过的新名词,跟已有经验联系不起来。问题表述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实际需要出发,是“教师占据主动,学生被动等待”式的提出问题。
问题2:求两个整数之和。[4]目的是让学生了解C语言运算和输出的方法。学生的反应是:口算就可以了,或者用计算器,为什么还要编程序?表述没有让人感觉到需要,甚至误认为太简单没必要解决。
问题3:求两个整数中的较大者。[4]目的是了解C语言的选择执行,并了解结构化实现方法。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给出两个数的时候不是已经知道了吗?为什么还要判断?学生对问题的意义不理解。
2.缺乏探索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展示事先编好的程序然后逐条解释,是一种常被使用的方法。虽然该方法稳妥,容易掌控全局,但在学生角度看,是“欣赏”别人的成果,没有体会到自己探索获得成功的快乐,因此很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归根到底,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教材为了简洁起见,文字都尽可能简明且使用专业术语。如果照搬书本,新概念一下涌出,學生对问题的目的不解或误解,就不能很快提起兴趣。由于教师处于“稳操胜券”,占据主动知识传授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参与探索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就不难想象了。
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课堂教学设计
1.设计贴近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接近生活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联系起来,意义明了,让人感觉必要,才能产生好的情感,从而激发探索欲望。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新概念突然出现使人迷惑,感觉不到意义所在,或误解的表述。
问题1的改进:学习一种语言,都要先学会和人打招呼。我们学习C语言,就要先学会C语言问候的语句。我们来写一个程序,让计算机跟我们说“Hello!”。
问题让人容易忆起学习自然语言的经历,曾经使用软件时屏幕出现的欢迎词等,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问题的意义,也使学生对问题如何解决产生了好奇心。
问题2的改进:计算是人们最常见的需要。C程序既然能为人做事,那么它能否做计算工作呢?
问题3的改进:告诉计算机两个数,它能不能准确回答出哪个比较大?
2.富于探索的问题解决过程。要设计富于探索的问题解决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才有参与的感觉,有获得成功的体会。对于初学者,可以从关键的步骤突破,再增加细节,按照“关键步骤—细化—全局”进行探索解决。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把握更为到位。因为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新的思路,教师就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如果学生一时找不到任何思路,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加以引导,应尽量避免阅读式的解决问题。 问题1的解决。问题提出后,学生会迫切地想了解“计算机是怎么打招呼的”。首先写出输出语句printf(),说明这个函数就是用于打招呼的。但怎样才能引入C程序的构成呢?“但是,C语言程序是有规矩的,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写出完整的程序”。以这样的方式认识程序,从主要的语句开始,从局部到全局,学生可以认识到解决的关键点和程序的整体性。
问题2的解决。产于“计算机怎么算”,首先要写两个整数常量的和,然后补充输出函数,说明输出整数是语法规定等,再将程序补充完整。以后再将问题拓展到变量存储等。
问题3的解决。学生迫切想了解的是“计算机怎么判断”。先将整数两个常量分别赋给两个变量,直接在if else语句中输出,以解决燃眉之急。以后扩展到将判断结果保存后,再输出。
3.问题拓展。将问题拓展是加深理解、扩大知识面、增强兴趣的有效途径。
问题1的拓展:输出任意“原样照印”的信息。可发现“计算机‘说话’,是以显示方式来进行。如果想输出其他文字信息呢?”然后用实验演示,这样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问题2的拓展:直接显示整数常量和的结果后,问题可拓展到(1)数据存储思想。“加数和被加数先保存,再求和;求和的结果先存起来,以后再输出,如何设计?”引入变量存储思想。(2)计算任意整数。问:“如果不想修改程序,又可计算任意两个数的和,怎么设计?”引入从键盘输入的方法。(3)其他运算。“计算乘、除等其他运算呢?”适当介绍其他运算,为以后学习运算做好准备。
问题3的拓展:问题3解决后,问题可拓展到(1)要比较的两个数由键盘输入(问题2的拓展已解决)。(2)由函数调用实现:班级工作一般由班长自行完成。但如果任务繁多,班长就要将任务分派给其他班干,使工作更加高效。C语言也有这种机制,“函数”就像“班干”,可以被主函数调用,提高编程的效率。(3)多次调用函数,体验高效编程。
五、结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吸引学生的主动参加与和成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贴近生活、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的问题,有利于產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探索的欲望;模拟计算机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朱敬苏,朱佩章,等.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309.
[3]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291-321.
[4]谭浩强.C程序设计[M].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3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708MS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