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古诗英译的研究很少,本文将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指导,尝试对唐诗《山行》原文以及它的三个英译文进行语篇功能主位结构对比分析,从而检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和语篇分析的可操作性和运用性。
关键词:语篇功能;主位结构;古诗英译;《山行》
本文尝试从属于语篇功能的三个系统----主位—述位系统(Theme-Rheme)即主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Given-New)以及衔接系统(Cohesion)之一的主位结构理论来分析评价《山行》,从而可以探究功能语法对语篇分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及功能语法所坚持的翻译等效原则即原文与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
一、主位结构
“主位”、“述位”的研究始于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太休斯。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信息中心所在的地方。述位的结构复杂,韩礼德把它分为“单项主位”(simple Theme), “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和“句项主位”(clause Theme)三种,而由于句项主位通常只包括经验成分,因而实质上也是单项主位。从小句的开头研究,区分主位种类的规律大致如下:句中大都有经验成分(部分省略句、祈使句、小句等除外);如果只有经验成分,那么该小句的主位就是单项主位;如果除了经验成分外,还包括语篇意义或人际意义的成分,那么该小句的主位就是复项主位。如果句中三种成分同时出现构成小句的主位,那么它们的顺序一般为语篇成分—人际成分—经验成分,经验成分总在最后位置。须要注意的是,经验成分指的是“主题”(topical)成分。这个成分又可被称为主题主位(topical Theme),相当于主题—述题 (topic--comment)这对术语中的主题。另外还有一些情况,比如主位是词组或短语复合体时仍属于单项主位,谓语主位,主位与语气的关系,以及从属句、省略句、祈使句的主位等可以参照韩礼德(1994)、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2005)、黄国文(2002a)。
语篇成分、人际成分、经验成分分别对应了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以及经验功能这三大元功能。下面是三大元功能所对应的具体的主位成分:
二、原文与译文语篇功能主位结构对比分析
1.关于原文语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有主又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的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其铺垫和烘托作用。诗人寄情于景,寄情于诗,不但渲染了枫叶外形的美,更赋予它一种精神上的美---顽强的生命力和傲霜斗寒的性格。
2.原文与三个英译文主位结构对比分析。三个英译文分别为R.Kotewell &N.Smith译, 翁显良译, 卓振英译。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将简写成R译,翁译,卓译。
句一:
远上寒山 石径斜
主位 述位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陈述句,描写的是一条小路蜿蜒地伸向充满秋色的山峦,其中副词短语“远上寒山”是该句的标记主位,“远”、“上”分别对山的距离和高度加以描写,“寒”字点明深秋时节,“石径斜”是该句的述位,“斜”字与“上”呼应,写出了高缓的山势。乍一看,该句似乎没有谓语,其实该句是一个存在意义的关系句,即远上的寒山上“有”斜石径。
译文:
R译:
After I climb the chill mountain’s steep stone path
連接成分 主题 述位
主位
翁译:
Off the road runs a narrow stone path, winding, climbing
主题 述位
主位
卓译:
A stony path is meandering high up the chilly mount
主题 述位
主位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翁的译文外,R和卓似乎都没有采用副词短语作标记主位实现与原文的对等。但是,具体分析翁的译文我们可以发现,他没有把“远上寒山”作非标记主位,并且漏译了“远上寒山”,同时把“上”理解成爬山(climbing)。R采用了复合主位的形式,显然与原文不一致并且与翁一样把“上”字理解错误。卓虽然用名词短语做非标记主位,把“远上寒山”译作述位,但其译文更接近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meandering”体现了石径的蜿蜒,“high up”则很好得表达了山的“远”与“上”。如果将他的译文改成“High up the chilly mount is meandering a stony path.”就更能体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和形式上的对等。
句二:
白云深处 有人家
主位 述位
该句与第一句一样是一个陈述句,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其中“白云深处”是副词段语作标记主位,“有人家”是述位。这里“人家”与上文“石径”照应,把两种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译文:
R译:
Deep in the white house there are homes of men
主题 述位
主位
翁译:
vanishing into the cloudy heights where perch a few tiny cottages. 述位
卓译:
Where homes are silhouetted’ gainst the white clouds’ very fount
结构成分 主题成分 述位2
主位2
述位1
(该句是第一句的句项述位,为了进一步分析,这里把该句记为“述位1”)
译文中,R以副词短语作标记主位,相比其他译者,虽用语简单,但在语义和形式上与原文对等。翁和卓都将诗的前两句译成复合句,因此两者的译文第一句都是句项主位,第二句都是句项述位。其中翁将第二句译成非限定性从句(non-finite clause), 是对上一句的扩展(expansion),从而详细地描写石径,而原文第二句主要是为了引入“白云”、“人家”这两种意象,因此此句译文在意义上与原文不符。在卓的译文中,第二句是WH-关系词引导的限定性从句(finite-clause),是对前一句的增强(enhancement),描写山周围的环境,从而引入“家”、“白云”这两个意象。但是,卓并没有将“白云深处”译成该小句的主题主位,而是译成了该句的述位,用关系词Where 与家(home)一道形成该小句的复项主位,是非标记性主位,因而违背了形式对等的原则。如果译成“Where the white clouds’ very fount silhouetted against homes”更妥。另外,此句在词汇上更胜一筹,如“silhouette”一词将原诗所要表现的山高景物若隐若现的意象表达得淋漓精致。
句三:
(我) 停车坐爱枫林晚
(主位) 述位
此句是一个省略主语的陈述句,因而没有主题主位,只有述位。该句鲜明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前文“山”、“石径”、“白云”、“人家”都不为作者所动,而唯有这枫林晚景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停下车来欣赏。
译文:
R译:
I stop my carriage and I sit to admire the maple grove at nightfall
主题 述位2 结构成分 主题 述位3
主位2 主位3
主位1
翁译:
Here I pull up my carriage, entranced
主题
主位 述位
卓译:
Attracted by th’ maples my carriage to halt I bring
述位
可以看出,三者都把原文省略的主语“我”翻译了出来,这显然与原文的形式相悖。R将后两句译成了复合小句,并且把第三句单独译成了从属扩展句,作句项主位,与原文不一致。而且R也将原文中的“坐”错误理解成动词坐下来的“坐”,不符合原文“坐”所表达的“原因”之意。翁将副词“Here”译作句子的标记主位,把原文的“坐”的意思漏译了,因此该译文不符合翻译对等原则。卓将第三句译成非限定句,由于该句前没有连词或介词作结构主位,没有主语作主题主位,因而只有述位,相比R和翁的翻译,卓的这句翻译更符合原文。
句四:
霜叶 红于二月花
主题 述位
主位
第四句也是陈述句,以名词短语“霜叶”作非标记主题主位,“红于二月花”作述位。该句道出了作者喜爱这枫叶晚景的原因。不难看出,全诗前三句处于陪衬地位,此句为全诗的中心。其中写景抒情,唤起人们吩咐的联想,不仅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振奋。
从三者的译文可以看出,除了翁将“山”作非标记主题主位外,R和卓都与原文形式一致,以“霜叶”作非标记主题主位。所不同的是,R将最后一句译成第三的从属小句,形成第三句的句项述位,从而来解释作者“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原因。该从属小句是一个复项主位,其中关系词“whose”是结构成分,“frozen leaves”是主题主位,两者形成该句的非标记主位。卓将最后两句译成具有并列关系的復合小句,第四句是第三局的扩展(expansion),从而解释原因。但在词汇方面,卓用“brighter”来表达比较之意,较好地再现了所要传达的意境。结合第三句的翻译,卓的译文更加简练,形式与意义与原文更贴切。另外,汉语“二月”已是春暖花开,英文“February”尚在冬季,译者们避开了字面而作,可谓巧妙。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篇主位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杜牧的诗歌《山行》以及它的三个英译文。通过上述的分析,译文的结构与原文越接近,就能越忠实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因此,卓的翻译在形式与意义上要比其它两种译文更贴切,更忠实于原文。系统功能语法的有关知识和翻译两者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站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国文,辛志英编著.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关键词:语篇功能;主位结构;古诗英译;《山行》
本文尝试从属于语篇功能的三个系统----主位—述位系统(Theme-Rheme)即主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Given-New)以及衔接系统(Cohesion)之一的主位结构理论来分析评价《山行》,从而可以探究功能语法对语篇分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及功能语法所坚持的翻译等效原则即原文与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
一、主位结构
“主位”、“述位”的研究始于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太休斯。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信息中心所在的地方。述位的结构复杂,韩礼德把它分为“单项主位”(simple Theme), “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和“句项主位”(clause Theme)三种,而由于句项主位通常只包括经验成分,因而实质上也是单项主位。从小句的开头研究,区分主位种类的规律大致如下:句中大都有经验成分(部分省略句、祈使句、小句等除外);如果只有经验成分,那么该小句的主位就是单项主位;如果除了经验成分外,还包括语篇意义或人际意义的成分,那么该小句的主位就是复项主位。如果句中三种成分同时出现构成小句的主位,那么它们的顺序一般为语篇成分—人际成分—经验成分,经验成分总在最后位置。须要注意的是,经验成分指的是“主题”(topical)成分。这个成分又可被称为主题主位(topical Theme),相当于主题—述题 (topic--comment)这对术语中的主题。另外还有一些情况,比如主位是词组或短语复合体时仍属于单项主位,谓语主位,主位与语气的关系,以及从属句、省略句、祈使句的主位等可以参照韩礼德(1994)、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2005)、黄国文(2002a)。
语篇成分、人际成分、经验成分分别对应了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以及经验功能这三大元功能。下面是三大元功能所对应的具体的主位成分:
二、原文与译文语篇功能主位结构对比分析
1.关于原文语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有主又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的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其铺垫和烘托作用。诗人寄情于景,寄情于诗,不但渲染了枫叶外形的美,更赋予它一种精神上的美---顽强的生命力和傲霜斗寒的性格。
2.原文与三个英译文主位结构对比分析。三个英译文分别为R.Kotewell &N.Smith译, 翁显良译, 卓振英译。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将简写成R译,翁译,卓译。
句一:
远上寒山 石径斜
主位 述位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陈述句,描写的是一条小路蜿蜒地伸向充满秋色的山峦,其中副词短语“远上寒山”是该句的标记主位,“远”、“上”分别对山的距离和高度加以描写,“寒”字点明深秋时节,“石径斜”是该句的述位,“斜”字与“上”呼应,写出了高缓的山势。乍一看,该句似乎没有谓语,其实该句是一个存在意义的关系句,即远上的寒山上“有”斜石径。
译文:
R译:
After I climb the chill mountain’s steep stone path
連接成分 主题 述位
主位
翁译:
Off the road runs a narrow stone path, winding, climbing
主题 述位
主位
卓译:
A stony path is meandering high up the chilly mount
主题 述位
主位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翁的译文外,R和卓似乎都没有采用副词短语作标记主位实现与原文的对等。但是,具体分析翁的译文我们可以发现,他没有把“远上寒山”作非标记主位,并且漏译了“远上寒山”,同时把“上”理解成爬山(climbing)。R采用了复合主位的形式,显然与原文不一致并且与翁一样把“上”字理解错误。卓虽然用名词短语做非标记主位,把“远上寒山”译作述位,但其译文更接近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meandering”体现了石径的蜿蜒,“high up”则很好得表达了山的“远”与“上”。如果将他的译文改成“High up the chilly mount is meandering a stony path.”就更能体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和形式上的对等。
句二:
白云深处 有人家
主位 述位
该句与第一句一样是一个陈述句,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其中“白云深处”是副词段语作标记主位,“有人家”是述位。这里“人家”与上文“石径”照应,把两种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译文:
R译:
Deep in the white house there are homes of men
主题 述位
主位
翁译:
vanishing into the cloudy heights where perch a few tiny cottages. 述位
卓译:
Where homes are silhouetted’ gainst the white clouds’ very fount
结构成分 主题成分 述位2
主位2
述位1
(该句是第一句的句项述位,为了进一步分析,这里把该句记为“述位1”)
译文中,R以副词短语作标记主位,相比其他译者,虽用语简单,但在语义和形式上与原文对等。翁和卓都将诗的前两句译成复合句,因此两者的译文第一句都是句项主位,第二句都是句项述位。其中翁将第二句译成非限定性从句(non-finite clause), 是对上一句的扩展(expansion),从而详细地描写石径,而原文第二句主要是为了引入“白云”、“人家”这两种意象,因此此句译文在意义上与原文不符。在卓的译文中,第二句是WH-关系词引导的限定性从句(finite-clause),是对前一句的增强(enhancement),描写山周围的环境,从而引入“家”、“白云”这两个意象。但是,卓并没有将“白云深处”译成该小句的主题主位,而是译成了该句的述位,用关系词Where 与家(home)一道形成该小句的复项主位,是非标记性主位,因而违背了形式对等的原则。如果译成“Where the white clouds’ very fount silhouetted against homes”更妥。另外,此句在词汇上更胜一筹,如“silhouette”一词将原诗所要表现的山高景物若隐若现的意象表达得淋漓精致。
句三:
(我) 停车坐爱枫林晚
(主位) 述位
此句是一个省略主语的陈述句,因而没有主题主位,只有述位。该句鲜明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前文“山”、“石径”、“白云”、“人家”都不为作者所动,而唯有这枫林晚景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停下车来欣赏。
译文:
R译:
I stop my carriage and I sit to admire the maple grove at nightfall
主题 述位2 结构成分 主题 述位3
主位2 主位3
主位1
翁译:
Here I pull up my carriage, entranced
主题
主位 述位
卓译:
Attracted by th’ maples my carriage to halt I bring
述位
可以看出,三者都把原文省略的主语“我”翻译了出来,这显然与原文的形式相悖。R将后两句译成了复合小句,并且把第三句单独译成了从属扩展句,作句项主位,与原文不一致。而且R也将原文中的“坐”错误理解成动词坐下来的“坐”,不符合原文“坐”所表达的“原因”之意。翁将副词“Here”译作句子的标记主位,把原文的“坐”的意思漏译了,因此该译文不符合翻译对等原则。卓将第三句译成非限定句,由于该句前没有连词或介词作结构主位,没有主语作主题主位,因而只有述位,相比R和翁的翻译,卓的这句翻译更符合原文。
句四:
霜叶 红于二月花
主题 述位
主位
第四句也是陈述句,以名词短语“霜叶”作非标记主题主位,“红于二月花”作述位。该句道出了作者喜爱这枫叶晚景的原因。不难看出,全诗前三句处于陪衬地位,此句为全诗的中心。其中写景抒情,唤起人们吩咐的联想,不仅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振奋。
从三者的译文可以看出,除了翁将“山”作非标记主题主位外,R和卓都与原文形式一致,以“霜叶”作非标记主题主位。所不同的是,R将最后一句译成第三的从属小句,形成第三句的句项述位,从而来解释作者“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原因。该从属小句是一个复项主位,其中关系词“whose”是结构成分,“frozen leaves”是主题主位,两者形成该句的非标记主位。卓将最后两句译成具有并列关系的復合小句,第四句是第三局的扩展(expansion),从而解释原因。但在词汇方面,卓用“brighter”来表达比较之意,较好地再现了所要传达的意境。结合第三句的翻译,卓的译文更加简练,形式与意义与原文更贴切。另外,汉语“二月”已是春暖花开,英文“February”尚在冬季,译者们避开了字面而作,可谓巧妙。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篇主位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杜牧的诗歌《山行》以及它的三个英译文。通过上述的分析,译文的结构与原文越接近,就能越忠实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因此,卓的翻译在形式与意义上要比其它两种译文更贴切,更忠实于原文。系统功能语法的有关知识和翻译两者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站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国文,辛志英编著.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