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中化学分组实验的有效开展策略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u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大块,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实验在操作难度上往往更大.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高中化学分组实验中常见的一些问题简单介绍了分组实验有效开展的策略,希望通过高效的分组实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教学类型.分组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实验小组,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活动,实现实验目标.这种分组实验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眼下所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目标相契合.然而,相较于教师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学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在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求一些策略和技巧,以保证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做好充分的分组实验准备工作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分组实验由于从事实验操作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实验教学的过程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准备工作的时候要考虑的更加详尽.首先,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做好预试实验.比起演示实验前的预试实验,学生分组之前的预试实验要求会更高.教师通过预试实验不但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实验的基本条件,确定实验成功的关键点,还要有效的预估出学生在从事实验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做到有备无患;其次,要在实验前准备好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类实验仪器、药品,仔细检查仪器、药品是否合格,并把实验仪器、药品按顺序摆放好;最后,制定好实验导学案.由于分组实验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自然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顺利的完成实验任务,实现实验目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状况制定出实验导学案,指导学生提前对实验进行预习活动,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内容、弄清实验基本原理、熟悉实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一系列的注意事项等等.这样,学生在做好一系列充分的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以后,在实验的过程中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二、实施合理的分组
  在分组实验开展之前,恰当合理的分组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教师在开展学生分组实验的时候可能都遇到过这样一些问题:实验课堂纪律混乱,学生参与性不足,小组任务分配不合理,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冷眼旁观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实验前的分组出现了问题.实验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往往较高,而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弥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足,提升学生的整体实验能力.但如果在分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大大削弱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和难度合理的确定小组人数,并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例如,把纪律好的同纪律差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把动手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差的搭配在一起等等,通过这样合理的搭配不但可以提升小组整体实验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优势互补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三、重视实验过程中细节的把握
  一般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分组实验难度都不是很大,只要认真,大多数学生完成实验目标是没什么问题的.然而,在学生从事实验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出现问题,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不良的实验习惯,在很多学生身上都存在,如何纠正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就成为了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了.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在学生的座位前来回巡视,及时提醒,甚至手把手地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包括药品试剂的用量问题、胶头滴管滴液的姿势问题、液体的转移方式、沉淀的洗涤等等,通过对这些细节问题的把握,不但可以有效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四、加强对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探究
  与教师演示实验相比,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往往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一些实验异常现象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对于这些异常现象我们不但不能忽略,反而要充分利用这些异常现象,把它当作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将会大有裨益.记得在一次学生分组实验中,有一个学生将一小片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水中进行加热后滴入酚酞试液,结果竟然出现了淡红色,于是该学生又重新操作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这时候学生只能向老师“求救”.教师在看到了这个异常现象以后,组织班级里其它学生就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经过一轮思考和讨论,总结出了这样几个可能性:第一,试管中可能残存一些碱液;第二,铝片上可能沾上了一些镁粉.针对这两种可能性,学生先后更换了试管和砂纸,最终确定了问题出现在砂纸上,原来之前这张砂纸打磨过镁条,所以在砂纸上残留了一些镁粉,这才导致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分组实验是学生切实提升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展,尽量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实验的设计、操作中来,让学生在科学有效的分组实验中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趣味课堂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盎然,学有成效.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让课堂由枯燥乏味走向趣味,让学生由机械学习变为主动思考.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不拘一格、富有变化的课堂模式  高中生对教师主讲、灌输填鸭式模式是比较厌恶与反感的,因为这一模式是单方面的、强制性的,剥夺了其自主活动机会,必须跟着教师思路走,没有创造、质疑与探索的空间,老师好似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附件是“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一份公文是否需要附件,应考虑是否确有必要,因此,附件并非公文必备
目的:①建立一种较为方便、稳定的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异模型;②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大鼠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变(CAV)的作用。 方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的始动机制,观察运动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变的影响。 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造模对照组)
新时期,在新课标要求下,化学教育以学生科学素养提高为目的,体现选择性、基础性与时代性,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着力激发起潜能,承认客观差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主体,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影响教学效果.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灌输,而非学生主动接受,容易出现厌学心理,其教学成效可想而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时常考虑的问题.影响
养成教育的培养核心在于针对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的教育.而当下在教学当中利用养成教育,对于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养成教育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养成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入手,通过结合高中化学的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更一步的凸显出高中化学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证明养成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核心价值.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对于高中化学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