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路施工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对新旧道路的路基进行加宽。对于道路的这样处理,才能使得我国的旧的道路得到充分的利用。节约了建设成本的投资。但是,我国在道路加宽方面,还有许多技术需要进行探索。在道路加宽中,要控制好施工的质量,确保道路使用寿命的延长。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道路路基工程的加宽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道路;路基工程;加宽;施工技术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到飞速发展的时期,当前公路质量、数量及其性能已无法充分满足交通发展需求。这主要是由于道路在建设完成之后,经过常年通行而由车辆通行造成的碾压较为严重,使得公路一步一步沉降,并出现大量的裂缝,已影响到公路的使用质量,威胁来往行车的安全[1]。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可采用路基加宽技术,使得新路基与原有路基的沉降相同,保证路基加宽的施工质量。
二、工程概况
近几年,广西南宁—北海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量日益增加,原有的道路已无法满足交通需求,加上原有的水泥路面已出现裂缝与塌陷,迫切对该公路给予加宽改造,并将原有的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该公路原有的路基宽度约为27米,即将路基加宽的宽度约为45米,将车辆行驶的速度控制为每小时120千米。双向车道中间的分隔带宽带约为3.5米,路缘带约为2×0.65米,行车道约为2×16米,土路肩约为2×0.65米,硬路肩约为2×3.0米,路拱横坡为2%,土路肩为4%。
三、路基工程的加宽施工技术
(1)施工前准备。首先,要对旧路状况调查,对原路基的进行处理,调查内容包括旧路填筑材料、路基的使用和损坏等,分析病害的种类、规模。同时,在施工前,根据路基不同类型进行彻底地处理;其次,路基施工前,还应完成击实试验。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基土的最佳含水量,为路基施工检测提供参照。最后,对原有路基给予放样,采用全站仪,将间距设置为20米,并将路基外侧的缘点放出,标上相应的标号,每隔20米作为一个单位,反复检查路基地面,核对横截面,并反复检查路基水准点,获取实际的施工参数。
(2)基底处理。在处理基底的时候,要注意排水沟基底的处理,随着公路使用时间延长,长期经雨水侵蚀,边沟下部已相当松软;旧路两侧的碎落台由于绿化需要,底部往往采用腐质土,基础软弱,必须进行清除[2]。在地下水富集的区域应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设,以保证基底的承载力;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对基底进行压实,通常基底压实度应高处规范中要求的1~2%,以增强承载力,减少路基变形;路基填筑前,要对原路边坡,进行挖台阶处理。根据公路路局压实的规范规定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由路面向下80-150cm部分的路堤其压实度在95%及其以上范围方可。而对于一些特殊潮湿地段的路基压实,按照规范中的规定,首先此段的压实度标准参照实验资料进行确定或是较表列数值降低2%-3%;其次,对于一些天然稠度在1.1之下,液限值超出40,塑性指数高于18的粘质土可以采用规定的轻型压实标准进行压实。
(3)拼接台阶的施工。公路路基加宽工程中,拼接台阶的作用主要是衔接新旧路面,其施工质量对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开挖台阶时,需严格按照设计的台阶高度,在老路边坡上定出并明确标记每层台阶的开挖线;控制台阶宽度,一般宽度不应<2m,若受条件限制,可适当缩短,但宽度必须≥1m;对于小于1m的交接(如填挖交界处)应采取护墙体或片石混凝土等高于路基、路面的实体。采用分级进行的方法开挖台阶,采用机械结合人工进行,以保证台阶尺寸准确、平整、无松散土;采用喷射砂浆等临时防护措施在旧路桥头锥坡防护拆除、填土开挖后对路基进行保护,以保证路基的稳定[3]。
(4)选择填筑材料。填筑材料的选择对路基沉降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施工中必须合理选择填筑材料,控制好填筑材料的质量,在路基加宽时若新旧路面直接拼接,则各路段填料应与旧路段保持一致,或选择透水性更好的填料。综合考虑自身收益、工程质量等,尽量避免使用石渣、碎石等沉降较少的材料,选择砂砾土或碎石土,土层中的砾石含量应在30%以上,且粒径不得超过150mm,回弹模量超过20Mpa,密度超过1.85g/cm3。若所选的路基填料中低于70%的石料,则应根据填土路的相关规程给予施工;若所选路基填料中超过70%为石料,则应根据填石路的相关规格来施工。
(5)路基的碾压。路基填筑前,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压实设备类型、最佳组合方式等,以保证压实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分层碾压的方式,控制好每层填筑的厚度及压实度,新旧路面结合处的碾压可先采用高吨位静力压路机,后使用重型振动压路机,根据试验确定具体的碾压遍数,采用小型振动夯将重型压路机不能压到的边角部位夯压密实;控制好路基填筑的速率,但避免由于填土速率快而导致的剪切变形。
(6)排水施工。在排水施工前,需冒雨进行实地调查,全面掌握原排灌系统的情况;两侧纵向排水应注意路幅加宽外移后排水系统纵坡的顺畅,过水断面需满足要求,使水能够顺利流入周围的排管系统[4]。路基路面采用集中排水的方式,使用水泥混凝土或现浇沥青混凝土设置拦水带,使其与周围硬路路肩构成三角形集水槽。对于超过路段,可在中央地段设置排水沟或雨水井。也可设置沥青混凝土型阻水带,并确保阻水带与公路硬路肩的路面形成三角形状的集水槽,每隔50米设置一个排水口,保证路面积水能够顺畅排到路基旁的排水沟中,路基中无积水等。
(7)补强措施。(1)土工织物的铺设。在路基施工中,使用土工格栅能够将粒状填料与网格互相锁和起来,形成稳定的平面, 最大限度提高加宽路基稳定性。在铺设土工格栅时,土工格栅材料质量需满足的相关规范规程及设计图纸的要求;在施工中,路基横向铺设,搭接宽度不要小于20cm,搭接采用U型钉锚固定。特别应该注意的事,必须人工摊铺,确保土工格栅不受损坏。设置土工格栅时根据填土确定具体的层数,一般填土高度低于1.5m时,可在底部设置3层,1.5~8m时在路基顶部加设3层,且高度超过8m时,路基底部、顶部和中部平台均应分别设置3层土工格栅,根据加宽宽度确定铺设的宽度。(2)冲击夯实。路基的压实度对沉降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在施工中机械碾压往往较难达到规范要求的96%的压实度,而通过充分冲击的方法能够提高路基压实度,目前的实践证实通过冲击夯实能够使压实度达到98%。公路路基加宽施工中通过充分冲击夯实,能够使新旧路基其形成一个整体,最大限度降低路基的沉降,同时避免由于新旧路基结合部位碾压不足而出现软弱滑动层。冲击夯实前,选择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试验,以确定机械行走速度、沉降量、行走遍数等,从实践来看,对于深度为1.0m的填方路段,最为合适的参数为采用25t强夯机,冲击碾压5~7遍。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公路已不能满足现代运输业的发展,因此对原有公路进行加宽改建,增加路基承载量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路基加宽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分别从施工前的准备、基底处理、拼接台阶的施工、选择填筑材料、路基的碾压、排水施工及补强措施等几方面对该工艺加以阐述。此外,在路基施工中还要求施工人员具有精湛的施工工艺,规范施工操作,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庆斌.论公路路基的加宽施工技术[J].科技研究,2014,(11):86.
[2]张连成.关于公路路基加宽施工技术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283
[3]段坚堤.CRCP+AC路面在高速公路加宽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13,33(3):67-69
[4]谭乐军.分析高速公路加宽路基路面的设计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关键词:道路;路基工程;加宽;施工技术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到飞速发展的时期,当前公路质量、数量及其性能已无法充分满足交通发展需求。这主要是由于道路在建设完成之后,经过常年通行而由车辆通行造成的碾压较为严重,使得公路一步一步沉降,并出现大量的裂缝,已影响到公路的使用质量,威胁来往行车的安全[1]。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可采用路基加宽技术,使得新路基与原有路基的沉降相同,保证路基加宽的施工质量。
二、工程概况
近几年,广西南宁—北海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量日益增加,原有的道路已无法满足交通需求,加上原有的水泥路面已出现裂缝与塌陷,迫切对该公路给予加宽改造,并将原有的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该公路原有的路基宽度约为27米,即将路基加宽的宽度约为45米,将车辆行驶的速度控制为每小时120千米。双向车道中间的分隔带宽带约为3.5米,路缘带约为2×0.65米,行车道约为2×16米,土路肩约为2×0.65米,硬路肩约为2×3.0米,路拱横坡为2%,土路肩为4%。
三、路基工程的加宽施工技术
(1)施工前准备。首先,要对旧路状况调查,对原路基的进行处理,调查内容包括旧路填筑材料、路基的使用和损坏等,分析病害的种类、规模。同时,在施工前,根据路基不同类型进行彻底地处理;其次,路基施工前,还应完成击实试验。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基土的最佳含水量,为路基施工检测提供参照。最后,对原有路基给予放样,采用全站仪,将间距设置为20米,并将路基外侧的缘点放出,标上相应的标号,每隔20米作为一个单位,反复检查路基地面,核对横截面,并反复检查路基水准点,获取实际的施工参数。
(2)基底处理。在处理基底的时候,要注意排水沟基底的处理,随着公路使用时间延长,长期经雨水侵蚀,边沟下部已相当松软;旧路两侧的碎落台由于绿化需要,底部往往采用腐质土,基础软弱,必须进行清除[2]。在地下水富集的区域应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设,以保证基底的承载力;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对基底进行压实,通常基底压实度应高处规范中要求的1~2%,以增强承载力,减少路基变形;路基填筑前,要对原路边坡,进行挖台阶处理。根据公路路局压实的规范规定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由路面向下80-150cm部分的路堤其压实度在95%及其以上范围方可。而对于一些特殊潮湿地段的路基压实,按照规范中的规定,首先此段的压实度标准参照实验资料进行确定或是较表列数值降低2%-3%;其次,对于一些天然稠度在1.1之下,液限值超出40,塑性指数高于18的粘质土可以采用规定的轻型压实标准进行压实。
(3)拼接台阶的施工。公路路基加宽工程中,拼接台阶的作用主要是衔接新旧路面,其施工质量对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开挖台阶时,需严格按照设计的台阶高度,在老路边坡上定出并明确标记每层台阶的开挖线;控制台阶宽度,一般宽度不应<2m,若受条件限制,可适当缩短,但宽度必须≥1m;对于小于1m的交接(如填挖交界处)应采取护墙体或片石混凝土等高于路基、路面的实体。采用分级进行的方法开挖台阶,采用机械结合人工进行,以保证台阶尺寸准确、平整、无松散土;采用喷射砂浆等临时防护措施在旧路桥头锥坡防护拆除、填土开挖后对路基进行保护,以保证路基的稳定[3]。
(4)选择填筑材料。填筑材料的选择对路基沉降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施工中必须合理选择填筑材料,控制好填筑材料的质量,在路基加宽时若新旧路面直接拼接,则各路段填料应与旧路段保持一致,或选择透水性更好的填料。综合考虑自身收益、工程质量等,尽量避免使用石渣、碎石等沉降较少的材料,选择砂砾土或碎石土,土层中的砾石含量应在30%以上,且粒径不得超过150mm,回弹模量超过20Mpa,密度超过1.85g/cm3。若所选的路基填料中低于70%的石料,则应根据填土路的相关规程给予施工;若所选路基填料中超过70%为石料,则应根据填石路的相关规格来施工。
(5)路基的碾压。路基填筑前,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压实设备类型、最佳组合方式等,以保证压实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分层碾压的方式,控制好每层填筑的厚度及压实度,新旧路面结合处的碾压可先采用高吨位静力压路机,后使用重型振动压路机,根据试验确定具体的碾压遍数,采用小型振动夯将重型压路机不能压到的边角部位夯压密实;控制好路基填筑的速率,但避免由于填土速率快而导致的剪切变形。
(6)排水施工。在排水施工前,需冒雨进行实地调查,全面掌握原排灌系统的情况;两侧纵向排水应注意路幅加宽外移后排水系统纵坡的顺畅,过水断面需满足要求,使水能够顺利流入周围的排管系统[4]。路基路面采用集中排水的方式,使用水泥混凝土或现浇沥青混凝土设置拦水带,使其与周围硬路路肩构成三角形集水槽。对于超过路段,可在中央地段设置排水沟或雨水井。也可设置沥青混凝土型阻水带,并确保阻水带与公路硬路肩的路面形成三角形状的集水槽,每隔50米设置一个排水口,保证路面积水能够顺畅排到路基旁的排水沟中,路基中无积水等。
(7)补强措施。(1)土工织物的铺设。在路基施工中,使用土工格栅能够将粒状填料与网格互相锁和起来,形成稳定的平面, 最大限度提高加宽路基稳定性。在铺设土工格栅时,土工格栅材料质量需满足的相关规范规程及设计图纸的要求;在施工中,路基横向铺设,搭接宽度不要小于20cm,搭接采用U型钉锚固定。特别应该注意的事,必须人工摊铺,确保土工格栅不受损坏。设置土工格栅时根据填土确定具体的层数,一般填土高度低于1.5m时,可在底部设置3层,1.5~8m时在路基顶部加设3层,且高度超过8m时,路基底部、顶部和中部平台均应分别设置3层土工格栅,根据加宽宽度确定铺设的宽度。(2)冲击夯实。路基的压实度对沉降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在施工中机械碾压往往较难达到规范要求的96%的压实度,而通过充分冲击的方法能够提高路基压实度,目前的实践证实通过冲击夯实能够使压实度达到98%。公路路基加宽施工中通过充分冲击夯实,能够使新旧路基其形成一个整体,最大限度降低路基的沉降,同时避免由于新旧路基结合部位碾压不足而出现软弱滑动层。冲击夯实前,选择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试验,以确定机械行走速度、沉降量、行走遍数等,从实践来看,对于深度为1.0m的填方路段,最为合适的参数为采用25t强夯机,冲击碾压5~7遍。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公路已不能满足现代运输业的发展,因此对原有公路进行加宽改建,增加路基承载量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路基加宽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分别从施工前的准备、基底处理、拼接台阶的施工、选择填筑材料、路基的碾压、排水施工及补强措施等几方面对该工艺加以阐述。此外,在路基施工中还要求施工人员具有精湛的施工工艺,规范施工操作,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庆斌.论公路路基的加宽施工技术[J].科技研究,2014,(11):86.
[2]张连成.关于公路路基加宽施工技术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283
[3]段坚堤.CRCP+AC路面在高速公路加宽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13,33(3):67-69
[4]谭乐军.分析高速公路加宽路基路面的设计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