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原样重复,也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因此,良好的家校联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如此评选模范家长,宜倡!
信息:《燕赵都市报》报道,前不久,石家庄市某中学表彰了477名模范家长。该校评选模范家长的规则多达几十条,其中一项为“教育成果”——也就是他们的孩子。评价“教育成果”时,孩子的身心健康、进取精神、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决定了父母的“得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一个方面。因此,有的同学虽然成绩并非最优秀,但他们人格健全、健康活泼,学习、生活都十分开心,而且每天都有进步。于是他们的父母也能获得“模范家长”的称号。
观点:这则消息着实令人振奋,过去我们评价学生往往是以分数排座次,以成绩论英雄。因此家长总是以孩子的成绩优差或喜或悲。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学校评价学生仍然或明或暗地以学习成绩为依据。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用新的标准评价学生、认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成果。这所中学能顺应时代潮流,以全新的标准评价学生及其家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过,一花独放不是春。如果教育界能及时地总结、借鉴该校经验,并加以完善、推广,相信不久的将来,整个教坛就会万紫千红春满园。
“家校通”非一通百通,当心!
信息:中国广播网报道,辽宁省教育厅将向全省中小学推广“家校通”,这是具有众多功能的信息平台,使家庭和学校联系便捷。通过安放在学校的电话设备,可让学生、家长、老师之间互发短信、打电话甚至留言:“今天公布考试成绩了,请留意”,“看电影收费5元”……通过此类信息,老师不用一个个打电话,也不必完全依靠孩子转达,通过这个平台群发短信即可。而家长有事情找孩子,也不需要给孩子打手机,通过平台留言就能解决问题。“家校通”可及时化解一些小矛盾,有利于改变家长对学校的印象,让教育服务更加温馨体贴。
观点:有了“家校通”,家校联系似乎很便捷,但需要提醒家长、老师的是:它不是一通百通。比如:老师需要正常的家访,学生家长需要找老师深入了解孩子情况等等。还是面对面更好,“家校通”非一通百通!
推出别致“家政中考”,警醒
信息:《北京晨报》报道,温州市将“家政考试”列入中考的劳动与技术考核项目。300名初三毕业生作为首批考生,在温州三中学生实践基地搭起灶台,端盘碗、拿菜刀,煎鸡蛋、煮饺子……接受这场不同寻常的考试。不少学生面有难色,表示从未干过家务活。在“考场”上,有的学生将带水的蚕豆倒入油锅里,溅起的油花把他们烫得逃出老远,吓得战战兢兢,有的学生煎出的鸡蛋“黄中透黑”。
观点:此举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检验形式,无疑是在叫板那些“只要学好数理化,勿需问津家务活”的家教理念,能促使一些家长有所警醒。自理能力差、很少参与家务劳动,是现在很多孩子的通病。对于已经初三毕业的孩子来说,却不能完成这样简单的劳务。家长和孩子们是不是要认真反思一下呢?
考试只是一种考查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给孩子学习这些知识和锻炼这方面技能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改变过去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态才是根本。这是孩子们未来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切记!
信息《江南时报》报道,南京某中的老师们普遍认为,某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应该多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展开个性化的学习,这样会提高得更快,于是,取消了全校学生的晚自习。然而,该校部分学生家长大为反对,屡次要求学校重新恢复晚自习。家长们的要求让校方感到无奈,为了缓解应试与素质培养的矛盾,学校在坚持不开晚自习的情况下,调整了高三的各种活动时间:除校级运动会、艺术节高三学生要参与以外,高三年级各班之间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以及文艺活动都被取消。据了解,南京某中为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不料,一些家长对此很有意见,有的家长质问学校:“搞这个干吗?又不加分!”也有家长认为,学校的想法可能是对的,但是进不了好大学都是白搭。
观点:其实,这类家长并非南京某中独有,在他们的心目中,唯分数是图、唯名牌大学是拼,认为孩子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凡与学业无关的事,绝无涉足之必要!不否认。在家长们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孩子可能会取得高分,圆了名牌大学梦。然而,上大学是孩子人生的终点吗?上了名牌大学就从此踏上光明坦途了吗?高分低能、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孩子毕业后无法融入社会,无法独立生活、工作……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何在?是一个仅仅会考试的大学生,还是一个能适应社会、能独立生存、心态积极的人?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万万不可“观念近视”、急功近利!
如此评选模范家长,宜倡!
信息:《燕赵都市报》报道,前不久,石家庄市某中学表彰了477名模范家长。该校评选模范家长的规则多达几十条,其中一项为“教育成果”——也就是他们的孩子。评价“教育成果”时,孩子的身心健康、进取精神、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决定了父母的“得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一个方面。因此,有的同学虽然成绩并非最优秀,但他们人格健全、健康活泼,学习、生活都十分开心,而且每天都有进步。于是他们的父母也能获得“模范家长”的称号。
观点:这则消息着实令人振奋,过去我们评价学生往往是以分数排座次,以成绩论英雄。因此家长总是以孩子的成绩优差或喜或悲。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学校评价学生仍然或明或暗地以学习成绩为依据。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用新的标准评价学生、认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成果。这所中学能顺应时代潮流,以全新的标准评价学生及其家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过,一花独放不是春。如果教育界能及时地总结、借鉴该校经验,并加以完善、推广,相信不久的将来,整个教坛就会万紫千红春满园。
“家校通”非一通百通,当心!
信息:中国广播网报道,辽宁省教育厅将向全省中小学推广“家校通”,这是具有众多功能的信息平台,使家庭和学校联系便捷。通过安放在学校的电话设备,可让学生、家长、老师之间互发短信、打电话甚至留言:“今天公布考试成绩了,请留意”,“看电影收费5元”……通过此类信息,老师不用一个个打电话,也不必完全依靠孩子转达,通过这个平台群发短信即可。而家长有事情找孩子,也不需要给孩子打手机,通过平台留言就能解决问题。“家校通”可及时化解一些小矛盾,有利于改变家长对学校的印象,让教育服务更加温馨体贴。
观点:有了“家校通”,家校联系似乎很便捷,但需要提醒家长、老师的是:它不是一通百通。比如:老师需要正常的家访,学生家长需要找老师深入了解孩子情况等等。还是面对面更好,“家校通”非一通百通!
推出别致“家政中考”,警醒
信息:《北京晨报》报道,温州市将“家政考试”列入中考的劳动与技术考核项目。300名初三毕业生作为首批考生,在温州三中学生实践基地搭起灶台,端盘碗、拿菜刀,煎鸡蛋、煮饺子……接受这场不同寻常的考试。不少学生面有难色,表示从未干过家务活。在“考场”上,有的学生将带水的蚕豆倒入油锅里,溅起的油花把他们烫得逃出老远,吓得战战兢兢,有的学生煎出的鸡蛋“黄中透黑”。
观点:此举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检验形式,无疑是在叫板那些“只要学好数理化,勿需问津家务活”的家教理念,能促使一些家长有所警醒。自理能力差、很少参与家务劳动,是现在很多孩子的通病。对于已经初三毕业的孩子来说,却不能完成这样简单的劳务。家长和孩子们是不是要认真反思一下呢?
考试只是一种考查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给孩子学习这些知识和锻炼这方面技能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改变过去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态才是根本。这是孩子们未来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切记!
信息《江南时报》报道,南京某中的老师们普遍认为,某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应该多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展开个性化的学习,这样会提高得更快,于是,取消了全校学生的晚自习。然而,该校部分学生家长大为反对,屡次要求学校重新恢复晚自习。家长们的要求让校方感到无奈,为了缓解应试与素质培养的矛盾,学校在坚持不开晚自习的情况下,调整了高三的各种活动时间:除校级运动会、艺术节高三学生要参与以外,高三年级各班之间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以及文艺活动都被取消。据了解,南京某中为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不料,一些家长对此很有意见,有的家长质问学校:“搞这个干吗?又不加分!”也有家长认为,学校的想法可能是对的,但是进不了好大学都是白搭。
观点:其实,这类家长并非南京某中独有,在他们的心目中,唯分数是图、唯名牌大学是拼,认为孩子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凡与学业无关的事,绝无涉足之必要!不否认。在家长们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孩子可能会取得高分,圆了名牌大学梦。然而,上大学是孩子人生的终点吗?上了名牌大学就从此踏上光明坦途了吗?高分低能、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孩子毕业后无法融入社会,无法独立生活、工作……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何在?是一个仅仅会考试的大学生,还是一个能适应社会、能独立生存、心态积极的人?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万万不可“观念近视”、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