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层民生新闻作为现代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贴近性,受到了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文章认为,各地方电视台做好基层民生新闻科学报道工作,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合理引进和应用专业技术与设备,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新闻报道人才,确保能够充分发挥出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价值作用,实现有效传播。
【关键词】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开展
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推送海量信息,人们极易接触到各类负面新闻信息,对社会稳定存在不安定因素。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要注重基层民生新闻信息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媒体机构要及时优化和调整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强化与大众的互动交流,全面掌握和了解受众群体对于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反馈意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优化新闻报道工作内容和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新闻报道服务。
一、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原则
(一)坚持正面报道原则
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新闻消费主义浪潮席卷而来,一些自媒体为了获取高收视率,毫无底线地取悦、迎合观众,其推送的新闻信息逐渐媚俗化、娱乐化,甚至还出现猎奇、误导的不良新闻报道,其通过刻意放大一些歪曲事实、违背伦理道德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目光,长此以往,必然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异化,进而引起社会价值观念的失衡,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作为最贴近大众的基层民生报道务必坚持报道的正面性,明确报道的核心立场,对“想表达什么、想弘扬什么、想鞭挞什么”有清晰的态度和表达。比如从群众普通生活、平凡琐事中发现令人温暖的人物,要深入了解其事迹,挖掘其精神,主动承担起引导社会向上的责任,通过倡导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来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主旋律。
(二)坚持贴近性报道原则
民生新闻不仅仅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还有同民生密切相关的法规政策,因而基层民生新闻报道要坚持“大民生”的报道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扩展新闻题材,使报道内容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进而提高宣传效率。此外,基层民生新闻的报道不仅仅是对内容的报道,更是对群众情感的回应和价值观的引领。然而,当前一些基层民生报道大多采用机械的报道方式,缺乏情感和人文的关怀,难以引起群众的共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而新闻人在新闻报道中要学会“情感用事”,采用平民化、情感化的新闻视角,拉近群众同新闻报道之间的情感距离。要着眼于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信息,挖掘其中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坚持贴近性的新闻原则,成為以老百姓生活为关注点的基层民生新闻。
(三)坚持服务性原则
基层民生新闻主要是报道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因而其在报道过程中,应当以服务老百姓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老百姓的生活角度入手,关注同其利益相关的物质、情感需求,力求接近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让老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人翁,同时,还要将新闻视线对准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其生存状态、了解其生活需求,进而引起社会关注,帮助其得到社会救助。例如,在2021年河南暴雨灾情中,部分基层民生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赶往受灾现场,围绕灾情发生的原因、影响、结果以及现场情况进行滚动播报,及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避免了受灾群众因信息缺失和流言传播而出现的恐慌心理和过激行为。此外,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基层百姓反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包括宣传政府相关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并以此赢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因而,基层民生新闻应当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在公共领域的导向作用和接入功能,搭建政府同百姓之间的信息桥梁,通过解读同民生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层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同质化
当前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一些电视台新闻报道工作者在报道社会热门事件时,存在跟风现象,缺乏自身的主观理解和判断[1],未对民生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因此,他们在新闻事件素材和报道方式选择上存在大量的雷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生新闻价值取向,并导致民生新闻报道节目内容缺乏新颖性和差异化,长此以往会造成受众群体对该类型节目产生厌倦的心理和情绪。当社会上一旦发生热门新闻事件,新闻记者都去争夺同类的新闻资源,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播报新闻事件的表层内容,缺少对新闻素材的优化整理和科学拓展,这样就更促使基层民生新闻同质化问题日益加重,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二)肤浅化
当前我国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存在报道肤浅化的问题,一些新闻报道工作者自身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偏弱,往往只注重迎合大众需求,报道一些民众身边生活的琐碎小事,抑或是对社会某类热门现象展开泛泛而谈的阐述,他们无法深入解读不同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和本质根源,未报道和表达如何阻止事件再次发生的相关措施,未能够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尤其是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为了吸引到更多受众群体收看节目,提升本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往往会以奇闻趣事去吸引观众用户,缺少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评论,从而导致基层民生新闻的受众收视品位持续下降,无法有效发挥基层民生新闻报道传播的价值及作用,也无法帮助提升社会民众的综合素质,无法持续引导大众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过度娱乐化
当前我国部分电视台的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为了提升收视率,一些电视台盲目迎合市场部分低层次用户的低俗娱乐需求,将那些低趣味的内容穿插于新闻报道中,以此来增添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帮助电视台提升在市场上所占据的份额。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弱化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严肃性,会阻碍我国新闻传播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不利于民生新闻长效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2]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电视台过度追求民生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花更多心思和精力用于挖掘花边新闻内容上,在一定程度忽视对社会民众的实际生产生活状态进行关注的报道,从而导致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会带歪社会风气,不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民生新闻报道的优化改进措施
(一)差异化科学定位,强化报道形式创新
针对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各地方电视台应加强自身的差异化定位,重视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完善。地方电视台要科学有效结合当地民生实际情况和民众所关心的生产生活话题,进行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优化工作,确保本电视台打造出来的民生新闻节目能够受到受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基层电视台要安排专业人员深入群众,进行调研分析工作,充分掌握和了解周边电视台关于民生新闻栏目的运营特色,从而对本台新闻栏目进行差异化的科学定位,突出本台新闻栏目的发展特点和优势,以此来培养民生新闻栏目的忠实受众粉丝群体。比如,地方电视台可以通过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节目编排,有效融入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民众生活风俗习惯等,促使观众在收看新闻节目的同时能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该节目的浓厚人情味[3],这样能够与观众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有效调动观众对于该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兴趣和热情。
以山东电视台《民生直通车》为例,该档节目无论是引导力、公信力,还是传播力、影响力,在山东省新闻行业中都排名前列。该节目始终以“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作为栏目宗旨,通过当地百姓寻常用语作为核心载体,从民众视角出发深入阐述与他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与传统民生新闻报道形式相比,该栏目还增加了民众话题的互动交流渠道,观众在收看本档节目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移动手机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意见,或者是提供该次民生新闻报道事件的现场线索,让大众能够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二)抓住主线,注重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
在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中,地方电视台新闻工作者要注重科学拓展新闻节目深度,不能只是单一对事件发生过程进行简单报道,而忽视了对民生新闻事件的深度追踪报道、专题报道。电视台新闻部门要重视加强对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记者编辑能够自觉进行社会新闻事件的深入解读分析,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展开挖掘与报道,这样才能够赢得观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让观众全面清晰、深层次了解到新闻事件真相。
基层民生新闻报道不能采取哗众取宠的肤浅化报道形式,將一些低俗趣味的内容穿插到民生新闻报道中,这样不利于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4]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基层走访、暗访等方式,对社会真实事件深入调查追踪,确保能够最大限度还原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真相,并加入报道评论和见解,为避免该事件再次发生提供相关建议和措施。各地方电视台还需要针对那些具备一定社会示范意义的民生事件展开后续随访工作,加强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共同帮助新闻事件的相关当事人解决问题并进行跟踪报道,这样无疑能够帮助电视台树立起更好的社会形象,并让民众关注到身边需要帮助的群体,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三)重视舆论正确导向,提升民生新闻报道质量
各地方电视台在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认识片面的错误现象,促使民众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层民生新闻报道要注意提升舆论引导意识和能力,根据不同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协调处理好事件相关主体方的关系。比如,当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在报道关于政府部门工作时,不仅要体现出对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有力支持,还要站在社会大众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好大众的合法权益,及时反馈人民群众内心的真实诉求,帮助他们解决矛盾问题,从而防止大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以某地方电视台《郊区农民卖水果难》的报道为例,基层民生新闻报道除了要阐述该事件发生的相关原因,还必须注重替广大水果种植户寻找销售渠道和市场出路。这样一来,受众在观看该则新闻事件报道时,就会呼吁身边的人共同去帮助果农,这不仅有利于帮助果农解决难题,还可以倡导社会互助友爱的价值导向。[5]与此同时,基层民生新闻采编记者要深入社会现实,对社会真实新闻事件内涵展开深入剖析,充分体现出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厚度以及温度,在拉近与民众距离的同时,优化新闻报道的质量。
四、结语
在新时代的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中,要与时俱进,各地方电视台要注重培养和组建高能力、高素质的新闻采编报道队伍,科学指导他们围绕社会事件真相展开报道工作。地方电视台要结合本台特色进行民生新闻报道的差异化科学定位,创新和完善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确保能够有效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此外,要注重基层民生新闻的深度化报道,牢牢抓住事件主线,对事件进行深入追踪调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还原事件发生过程和具体原因,给出理性、科学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宝,潘兵.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J].青年记者,2018(3):35-37.
[2]张玲.谈如何做好基层民生新闻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9(5):66-68.
[3]杨猛.浅析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基层意识[J].新闻传播,2017(2):71-73.
[4]杨超.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J].新闻传播,2018(4):74-76.
[5]李国健.提高基层电视新闻报道骨干的业务素质[J].西部广播电视,2019(24):177-178.
(责任编辑:黄康温)
【关键词】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开展
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推送海量信息,人们极易接触到各类负面新闻信息,对社会稳定存在不安定因素。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要注重基层民生新闻信息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媒体机构要及时优化和调整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强化与大众的互动交流,全面掌握和了解受众群体对于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反馈意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优化新闻报道工作内容和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新闻报道服务。
一、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原则
(一)坚持正面报道原则
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新闻消费主义浪潮席卷而来,一些自媒体为了获取高收视率,毫无底线地取悦、迎合观众,其推送的新闻信息逐渐媚俗化、娱乐化,甚至还出现猎奇、误导的不良新闻报道,其通过刻意放大一些歪曲事实、违背伦理道德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目光,长此以往,必然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异化,进而引起社会价值观念的失衡,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作为最贴近大众的基层民生报道务必坚持报道的正面性,明确报道的核心立场,对“想表达什么、想弘扬什么、想鞭挞什么”有清晰的态度和表达。比如从群众普通生活、平凡琐事中发现令人温暖的人物,要深入了解其事迹,挖掘其精神,主动承担起引导社会向上的责任,通过倡导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来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主旋律。
(二)坚持贴近性报道原则
民生新闻不仅仅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还有同民生密切相关的法规政策,因而基层民生新闻报道要坚持“大民生”的报道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扩展新闻题材,使报道内容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进而提高宣传效率。此外,基层民生新闻的报道不仅仅是对内容的报道,更是对群众情感的回应和价值观的引领。然而,当前一些基层民生报道大多采用机械的报道方式,缺乏情感和人文的关怀,难以引起群众的共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而新闻人在新闻报道中要学会“情感用事”,采用平民化、情感化的新闻视角,拉近群众同新闻报道之间的情感距离。要着眼于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信息,挖掘其中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坚持贴近性的新闻原则,成為以老百姓生活为关注点的基层民生新闻。
(三)坚持服务性原则
基层民生新闻主要是报道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因而其在报道过程中,应当以服务老百姓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老百姓的生活角度入手,关注同其利益相关的物质、情感需求,力求接近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让老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人翁,同时,还要将新闻视线对准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其生存状态、了解其生活需求,进而引起社会关注,帮助其得到社会救助。例如,在2021年河南暴雨灾情中,部分基层民生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赶往受灾现场,围绕灾情发生的原因、影响、结果以及现场情况进行滚动播报,及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避免了受灾群众因信息缺失和流言传播而出现的恐慌心理和过激行为。此外,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基层百姓反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包括宣传政府相关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并以此赢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因而,基层民生新闻应当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在公共领域的导向作用和接入功能,搭建政府同百姓之间的信息桥梁,通过解读同民生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层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同质化
当前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一些电视台新闻报道工作者在报道社会热门事件时,存在跟风现象,缺乏自身的主观理解和判断[1],未对民生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因此,他们在新闻事件素材和报道方式选择上存在大量的雷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生新闻价值取向,并导致民生新闻报道节目内容缺乏新颖性和差异化,长此以往会造成受众群体对该类型节目产生厌倦的心理和情绪。当社会上一旦发生热门新闻事件,新闻记者都去争夺同类的新闻资源,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播报新闻事件的表层内容,缺少对新闻素材的优化整理和科学拓展,这样就更促使基层民生新闻同质化问题日益加重,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二)肤浅化
当前我国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存在报道肤浅化的问题,一些新闻报道工作者自身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偏弱,往往只注重迎合大众需求,报道一些民众身边生活的琐碎小事,抑或是对社会某类热门现象展开泛泛而谈的阐述,他们无法深入解读不同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和本质根源,未报道和表达如何阻止事件再次发生的相关措施,未能够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尤其是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为了吸引到更多受众群体收看节目,提升本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往往会以奇闻趣事去吸引观众用户,缺少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评论,从而导致基层民生新闻的受众收视品位持续下降,无法有效发挥基层民生新闻报道传播的价值及作用,也无法帮助提升社会民众的综合素质,无法持续引导大众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过度娱乐化
当前我国部分电视台的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为了提升收视率,一些电视台盲目迎合市场部分低层次用户的低俗娱乐需求,将那些低趣味的内容穿插于新闻报道中,以此来增添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帮助电视台提升在市场上所占据的份额。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弱化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严肃性,会阻碍我国新闻传播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不利于民生新闻长效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2]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电视台过度追求民生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花更多心思和精力用于挖掘花边新闻内容上,在一定程度忽视对社会民众的实际生产生活状态进行关注的报道,从而导致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会带歪社会风气,不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民生新闻报道的优化改进措施
(一)差异化科学定位,强化报道形式创新
针对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各地方电视台应加强自身的差异化定位,重视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完善。地方电视台要科学有效结合当地民生实际情况和民众所关心的生产生活话题,进行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优化工作,确保本电视台打造出来的民生新闻节目能够受到受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基层电视台要安排专业人员深入群众,进行调研分析工作,充分掌握和了解周边电视台关于民生新闻栏目的运营特色,从而对本台新闻栏目进行差异化的科学定位,突出本台新闻栏目的发展特点和优势,以此来培养民生新闻栏目的忠实受众粉丝群体。比如,地方电视台可以通过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节目编排,有效融入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民众生活风俗习惯等,促使观众在收看新闻节目的同时能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该节目的浓厚人情味[3],这样能够与观众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有效调动观众对于该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兴趣和热情。
以山东电视台《民生直通车》为例,该档节目无论是引导力、公信力,还是传播力、影响力,在山东省新闻行业中都排名前列。该节目始终以“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作为栏目宗旨,通过当地百姓寻常用语作为核心载体,从民众视角出发深入阐述与他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与传统民生新闻报道形式相比,该栏目还增加了民众话题的互动交流渠道,观众在收看本档节目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移动手机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意见,或者是提供该次民生新闻报道事件的现场线索,让大众能够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二)抓住主线,注重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
在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中,地方电视台新闻工作者要注重科学拓展新闻节目深度,不能只是单一对事件发生过程进行简单报道,而忽视了对民生新闻事件的深度追踪报道、专题报道。电视台新闻部门要重视加强对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记者编辑能够自觉进行社会新闻事件的深入解读分析,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展开挖掘与报道,这样才能够赢得观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让观众全面清晰、深层次了解到新闻事件真相。
基层民生新闻报道不能采取哗众取宠的肤浅化报道形式,將一些低俗趣味的内容穿插到民生新闻报道中,这样不利于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4]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基层走访、暗访等方式,对社会真实事件深入调查追踪,确保能够最大限度还原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真相,并加入报道评论和见解,为避免该事件再次发生提供相关建议和措施。各地方电视台还需要针对那些具备一定社会示范意义的民生事件展开后续随访工作,加强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共同帮助新闻事件的相关当事人解决问题并进行跟踪报道,这样无疑能够帮助电视台树立起更好的社会形象,并让民众关注到身边需要帮助的群体,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三)重视舆论正确导向,提升民生新闻报道质量
各地方电视台在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认识片面的错误现象,促使民众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层民生新闻报道要注意提升舆论引导意识和能力,根据不同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协调处理好事件相关主体方的关系。比如,当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在报道关于政府部门工作时,不仅要体现出对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有力支持,还要站在社会大众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好大众的合法权益,及时反馈人民群众内心的真实诉求,帮助他们解决矛盾问题,从而防止大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以某地方电视台《郊区农民卖水果难》的报道为例,基层民生新闻报道除了要阐述该事件发生的相关原因,还必须注重替广大水果种植户寻找销售渠道和市场出路。这样一来,受众在观看该则新闻事件报道时,就会呼吁身边的人共同去帮助果农,这不仅有利于帮助果农解决难题,还可以倡导社会互助友爱的价值导向。[5]与此同时,基层民生新闻采编记者要深入社会现实,对社会真实新闻事件内涵展开深入剖析,充分体现出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厚度以及温度,在拉近与民众距离的同时,优化新闻报道的质量。
四、结语
在新时代的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工作中,要与时俱进,各地方电视台要注重培养和组建高能力、高素质的新闻采编报道队伍,科学指导他们围绕社会事件真相展开报道工作。地方电视台要结合本台特色进行民生新闻报道的差异化科学定位,创新和完善基层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确保能够有效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此外,要注重基层民生新闻的深度化报道,牢牢抓住事件主线,对事件进行深入追踪调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还原事件发生过程和具体原因,给出理性、科学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宝,潘兵.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J].青年记者,2018(3):35-37.
[2]张玲.谈如何做好基层民生新闻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9(5):66-68.
[3]杨猛.浅析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基层意识[J].新闻传播,2017(2):71-73.
[4]杨超.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J].新闻传播,2018(4):74-76.
[5]李国健.提高基层电视新闻报道骨干的业务素质[J].西部广播电视,2019(24):177-178.
(责任编辑:黄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