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从混乱不堪到高级女装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unk,牛津英文字典直译其字面含义为:“无用之人、罪犯、暴徒。”词源可追溯到17世纪,意为“妓女”。Punk在上世纪70年代被定义为“朋克”之后,又衍生出“朋克艺术”、“朋克时尚”、“朋克舞蹈”、“朋克文学”、“朋克电影”和“朋克生活态度”等次文化。从2013年5月到8月14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3年度时尚大展“朋克:从混乱不堪到高级女装”向观众展示了朋克音乐的起源和四十余年的历史,以及朋克文化对当今时尚界高级定制女装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争议不断的朋克与朋克时尚大展
  “朋克是混乱、无政府、反传统的。朋克也是英勇、富有艺术性、正直的。”大都会美术馆馆长Thomas P. Campbell这样写在展览画册卷首。“我是仅存于世的朋克。”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如是说。“朋克的核心是街头文化,是街上那群孩子们的DIY。”性手枪乐队主唱John Lydon又给出这般解释。
  坊间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定义“朋克”的微型故事:有一次一个年轻人走上前来问我:“朋克究竟是什么?”我一脚踢翻了垃圾桶,回答:“这就是朋克。”他随即踢翻了另一只垃圾桶,问:“这就是朋克?”我说:“这不是朋克,这是赶时髦!”
  大都会博物馆试图通过其年度时尚大展来诠释“朋克”这一主题,从最初就极具挑战性。首先,朋克文化和精神不是用区区几件衣服就可以表现的。更何况,展览启用的诸如香奈儿(Chanel)、巴宝莉(Burberry)、纪梵希(Givenchy)、圣罗兰(Saint Laurent)等高级女装,全部出自世界一线大牌设计师之手。这些制作精良且价格不菲的服饰与朋克文化影响下的日常服饰相距甚远。其次,作为一家享誉全球的文化机构,大都会博物馆本身就是权威的象征,是朋克叛逆的对象和不屑的死敌。“那些封面女郎招牌式的妆容和美甲,根本不是朋克,”《经济学人》杂志称这场星光熠熠、名流汇聚的红毯派对为“一场哗众取宠的尴尬”。《纽约客》杂志也撰文批评说:“展览中的‘破衣烂衫’大都是刻意剪裁而成,每个拼接角度都早经过精确设计。朋克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把这些衣服穿上身。”
  为英雄制衣
  位于大都会博物馆二楼的七个展厅陈列着一百余件男女装,源于70年代的经典朋克行头与最新一线大牌打造的高级成衣,以朋克摇滚乐为背景汇聚一堂。混乱、叛逆和骚动不安在步入展厅入口的刹那即如影随形。一面投影循环播放着一群朋克青年在颠簸的镜头前上下蹦跳、挥舞手臂的录像,投影的两侧站立着留爆炸头发型、手势挑衅的模特儿。左边的正红色系带衣裤设计是Westwood和Malcolm McLaren在70年代的作品。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分别向观众展示了两个被誉为朋克发源地的复制空间:纽约曼哈顿的CBGB俱乐部和伦敦国王街的服饰店。CBGB俱乐部于1973年创办之后,逐渐成为美国朋克乐手和乐迷的集散地。70年代纽约的年轻人常常欢聚在CBGB俱乐部,彻夜与狂躁的朋克音乐为伴,他们的服饰大都是破旧的T恤和牛仔裤。当然,真正让朋克在时尚界抽枝发芽的还要数Westwood和McLaren的服装店。
  1971年,Westwood和McLaren在伦敦国王街430号开了一家服饰店,售卖的衣服和首饰以出格闻名伦敦:涂有让英国女皇难堪的挑衅标语的T恤,带金属铆钉的狗项圈手环和颈环,用别针、锁链甚至剃须刀片装饰的衣裤。而他们后来的设计灵感多多少少源自1973年8月的纽约之旅,在这次旅途中他们结识了New York Dolls乐队,并操刀设计了一系列极具风格的演出服。New York Dolls夸张、颓废、戏剧化的视觉造型影响了众多乐迷和其他乐队。McLaren之后又成为性手枪乐队的经纪人,带领吉他手Sid Vicious和主唱John Lydon名噪一时。随着性手枪乐队的迅速蹿红,曾经仅仅流传于纽约地下俱乐部的朋克音乐闯入大众视野。而Westwood之后也拥有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品牌,跻身世界一线设计师之列。第三展厅陈列着一部分她早期制作的涂鸦T恤衫、马海毛毛衣和皮装系列。
  自己做与做自己
  “自己做”(D.I.Y.)一向都是朋克的宗旨,也是朋克精神对高级时装的重要影响之一。展览中的四个展厅被用以诠释“自己做”和“做自己”的朋克风格。“自己做—硬件”(D.I.Y. Hardware)向观众展示了朋克风格对于金属饰品的青睐。布料之间的拼接不再使用传统的缝合线,而是启用别针、金属链、剃须刀片和铆钉等作为连接,衣物的柔软和金属的尖锐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自己做—拼凑” (D.I.Y. Bricolage)则强调了朋克对于旧物的回收利用。无论是将碎裂瓷盘用铁丝固定的巨大项链,还是由塑胶袋和旧报纸剪裁而成的礼服裙,都源于上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期间贫穷却依然忠于自我表达的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自己做—涂鸦与标语”(D.I.Y. Graffiti and Agitprop)揭示了朋克们为了对抗主流文化思想,在衣物上随兴喷漆、手绘无礼标语、印制激进图像等创作手法。而“自己做—毁灭”(D.I.Y. Destroy)则展示了朋克们对破衣烂衫的绝对钟爱。
  布展墙面设计与灯光设计也叛逆感十足,原本平坦的白墙布满划痕和涂鸦,在粉红粉紫色的霓虹灯光渲染下显得晦暗隐秘。最后一间展厅的黑色墙壁上用灯管拼成“没有未来”(NO FUTURE)的字样,透露着绝望颓废气息的同时也在宣誓着活在当下怒放自我的单纯勇气。
其他文献
20多年前,Suede开启了Britpop运动,但他们考究的华丽独立摇滚很快就被更有阳刚之气的Oasis和Blur取代了。今天,主唱Brett Anderson将带领我们细细回顾乐队令人头晕目眩的早期时光,纷繁复杂的队内关系,以及他是如何与前吉他手Bernard Butler重修旧好的。  二十年前的一个晚上,整个英国音乐工业移师亚历山大宫—这是一座奢华繁饰的古老大厅,在远离市区的位置俯瞰着北伦敦
期刊
是许多人对Daft Punk在这个充斥着电视真人秀和瞬间成名的时代里选择隐姓埋名这种生活方式的描述。在名人文化尚未出现的1996年,他们就收回了对面容的展示,双双戴上了喜剧与恐怖效果兼备的面具,就像现在的占领运动中人们戴的那种。那是他们对“明星体系”的刻意反抗。如今,还时不时会有狗仔队或是那些挥舞着手机到处拍照的民众偷偷拍下他们的生活照并兜售给媒体。“这种事儿时有发生。”法国二人组中的一员Guy-
期刊
在美国巡演的两个半月,醉酒、思乡病和逐步走红的Suede几乎要了Blur的命,但他们及时赶回家,成了英国最棒的乐队。  1992年7月23日,Blur参加了伦敦Town And Country Club的一场由流浪者安置机构Shelter组织的慈善演出,除了Blur,演出名单上还有几个punk-pop乐队,来自Farnborough的Maga City Four和Hertfordshir 四人组合
期刊
20个你很可能不知道的关于The Beatles的事实  当时的吉他三人组:John Lennon、 Paul McCartney和George Harrison,加上钢琴手John Lowe和鼓手Colin Hanton在1958年录制了他们的第1张demo。他们翻唱了Buddy Holly的“That’ll Be The Day”。这首歌直接录制在了78转的虫胶唱片上,因为这个的价钱是17先令
期刊
看看Damon和Justine是怎样“从卧室的床开始自己的音乐事业”的。  从1992年春天开始,一个新兴的另类团体在伦敦中部逐渐形成。这个团体的成员穿着典型的old-school英国服饰,如Fred Perry衬衫,Harrington夹克和Dr. Martens靴子—反对留邋遢长发的grunge,即使女孩也把头发剪得很短。这个团体的核心成员主要来自 Blur和新成立的Elastica,以及这两
期刊
Josh Homme为今夏怪异的回归之作笼络了一个全明星阵容  QUEENS OF THE STONE AGE  ...LIKE CLOCKWORK  MATADOR,6月3日  Queens Of The Stone Age在乐队的各个时期总是保持一个不健康的兴趣点,但是如果他们的感官之门早在很久以前就被沙漠的风吹干了的话,这张乐队第6张专辑的心理构造则是在进行另外一次宇宙飞行。相对于2007年
期刊
了解一支乐队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面对面的采访。是日下午,曼城阳光明媚。一众乐迷早早地聚拢在了当地最负盛名的The Ritz俱乐部门外,而Q则忙着和当天演出的主角The 1975的乐队成员:主唱、吉他手Matthew Healy,吉他手Adam Hann,贝斯手Ross MacDonald以及鼓手George Daniel在后台化妆间里闲聊。为求公平起见,笔者将采访机放在了房间正中;但主唱Matthe
期刊
Beatles在50年前发行了他们的第1张专辑。  《Please Please Me》是其发行后那翻天覆地的8年的革命起点,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摇滚流派的开拓者。本期特别策划中,Q细数Fabs*的辉煌岁月—流行偶像,摇滚先锋,灵魂探索者;我们还要向Paul McCartney爵士提出这个唯一有意义的终极问题:身为Beatles的一员到底是什么感觉?  但是首先,请大家认识一下The Beatles
期刊
乐队经纪人陈健添揭秘不为人知的往事  “我原来是最受欢迎乐队的最不受欢迎经纪人。”陈健添(Leslie Chan)看着窗外,苦笑着说。他是Beyond乐队在1986年至1993年期间的经纪人。1985年12月,他签下当时还在香港地下乐坛苦苦挣扎的Beyond。如今,他在微博上写道:“如果你们问我这个问题:‘作为Beyond的经纪人,你最大的回忆是什么?’我会非常坦白地跟你们讲:‘很不幸,我没有太多
期刊
Paul McCartney爵士诠释未解之谜……披露“Yesterday”是如何差点儿成为史上第一首techno歌曲的。  想象一下,半个世纪以来都不需要向别人自我介绍什么是什么感觉。现在你已经70岁,大家想知道的依然是在你18岁到27岁之间发生的事情。在流行音乐圈里,Paul McCartney身为局外人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但是他依然能理解自己在流行音乐圈里的奇怪位置,他留下的衣钵有多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