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节日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np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听说乌兰牧骑的车快要到了,乡亲们提前准备好哈达出门迎接。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听闻乌兰牧骑要来下乡慰问演出,乡亲们早早穿好传统盛装,在欢笑中等待乌兰牧骑的到来。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开场舞蹈《红色文艺轻骑兵》。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蓝色的哈达、醇香的奶酒、独具民族风味的烤全羊、烤羊腿、手扒肉、“罕宫”奶食、古老神奇的火山草原、传统的祭敖包、那达慕、祭火节……这些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集中体现了察右后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察哈尔文化的无限魅力。

跟着乌兰牧骑下乡去


  1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二,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阿牧嘎查石塔汗浩特,一声声蒙语的“你好”在村口响起。被身着蒙古族传统盛装的乡亲们用哈达迎进村的,是来自察右后旗乌兰牧骑的十几位队员。
  领队是察右后旗乌兰牧骑的队长李燕东。36岁的李燕东担任队长已有近9个年头。一下车,和乡亲们聊过几句家常,他就赶紧和队员们一起忙着搬音响、贴横幅、挪桌椅……
  今天演出的地点选在了石塔汗浩特德力格尔老人家里。大家齐动手,不一会儿,屋里就腾出了一块儿空地。“马上快过年了,我们乌兰牧骑今天来石塔汗看看大家,一起热闹热闹迎新年!”李燕东说完,在《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熟悉旋律中,热烈的开场舞蹈点燃了现场气氛。随后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长调、蒙古舞、马头琴齐奏、呼麦等表演节目引起现场村民的阵阵掌声。
  67岁的图佳说:“我们牧民特别喜欢乌兰牧骑演出,每次来我们都特别高兴,我们盼着他们能多来。”男主人德力格尔和老伴巴德玛莲花家里饲养着30多头牛,还有200多只羊。为了迎接乌兰牧骑的到来,德力格尔一家人起大早就开始熬奶茶、煮手把肉……“今天乌兰牧骑能到我家演出,太高兴了。过去,我们要跑到旗上去看,现在,乌兰牧骑都来到嘎查了。”
  阿牧嘎查村支书格日勒图说:“脱贫不脱政策,老百姓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也不能松劲儿。”格日勒图称赞乌兰牧骑不仅表演得好,有时候还和医疗、科技、扶贫、防疫、法律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组成乌兰牧骑服务队来宣传党的政策。“都是牧民生活中需要的,乌兰牧骑服务队的队员讲得好,牧民爱听。”
  已经有近55年历史的察右后旗乌兰牧骑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长期扎根于农村牧区的基层文艺队伍。目前在岗在职人员39人,队员平均年龄为33周岁,大学学历38名。每年深入全旗8个苏木乡镇87个嘎查村演出100余场,5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20多个市、自治区总计演出5000余场次,其中基层演出达5000场次,被亲切称为“根植在察哈尔草原的心连心艺术团”。

圣火迎新年


  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三,白音察干镇哈牧嘎查尔登达花浩特图孟乌力吉一家人一大早就忙完大扫除,家里窗明几净,双开门冰箱里已经储备好了春节的食材,两个孩子坐在50寸的电视前看着动画片……这是白音察干镇哈牧嘎查一户普通牧民家忙年的场景。
  这一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小年”“祭灶神”的日子,也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火节。古代蒙古族敬火为神,在蒙古族人心里,祭火節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个节日前,他们还要挂出崭新的风马旗,象征在新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
  随着当地大力扶持肉牛养殖产业,图孟乌力吉老人家的两个孩子都搞起了肉牛养殖,大儿子伊拉勒图介绍说,肉牛的经济价值高,一头2、3个月大的公牛犊就可以卖到八千到一万元。此外,随着草原旅游热的升温,哈牧嘎查的牧民还依托察右后旗的火山、草原等自然资源开起了牧家乐,吸引许多外地游客,“现在牧民们的收入更多了,生活也越来越红火了。”伊拉勒图说。
  约5公里外的察右后旗马头琴广场上,一场规模盛大的察右后旗第八届蒙古族传统祭火文化节暨第四届冬季察哈尔服饰展演活动也在同时进行。身着盛装的草原儿女带着祭祀用品进行圣火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随着祭火祝辞的吟诵,祭坛圣火被点燃,所有人都沉浸在这隆重的民族盛宴中,熊熊燃烧的圣火寓意将温暖和光明带给人们。仪式过后,蒙古族同胞及游客向祭坛“图鲁嘎”祭献了贡品,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吉祥幸福。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跟大自然关系密切,举行这样的祭火仪式可以让年轻人传承蒙古族文化,学会感恩,感激大自然的馈赠。”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钢土牧尔说。
  伴随夜幕降临,图孟乌力吉老人家的祭火仪式也开始了。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灶前,主祭人(一般由家庭的长者担任)先要摆上祭品焚香诵经。然后点着用红、蓝、绿三色彩绸捆成的枳机草条,将黄油、白酒、羊胸叉骨等祭品投入灶火里,在长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炉灶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祈求火神的庇佑,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
  仪式结束后,图孟乌力吉老人把用肉汤和糜米熬成的祭火饭端上餐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开始热热闹闹地享用晚餐。而窗外,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春节越来越近,而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
乌兰牧骑队员们在演出前合练笛子齐奏节目《牧民新歌》。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当地牧民家一般从中午就开始忙活晚上祭火节需要的物品和食材,主要有奶、酒、茶、青稞面、黄油灯、用羊肚油包裹的羊胸叉骨和祈福桶。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蒙古族使用的外形如香爐一般的炉子,蒙语叫“图勒嘎”,如今在蒙古族家庭已不多见。在祭火节时,要祭灶神,家庭成员依次向炉中投进准备好的酒、枣、肉等祭献物,并行跪拜礼。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图孟乌力吉一家的家庭祭火仪式。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服饰展演前,正在排练走队形的当地居民。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盛装参加祭火节的妇女和儿童。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来自白音查干镇那仁格日勒嘎查的呼日勒一家身着当地传统民族服饰参加察右后旗第八届祭火文化节暨第四届冬季察哈尔服饰展演活动。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蒙古族妇女的头饰,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彩的部分。蒙古族女人头饰多采用红珊瑚、金银、蚌、玉石、水晶、玛瑙等原料制作,这与蒙古族的观念有关。作为游牧民族,他们不像汉族那样积累各种各样的财富,而是把自己的牛羊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既显示出富有,也便于保存和迁徙。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记者手记 秦斌


  乌兰察布是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是进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高铁的开通,让乌兰察布到北京只需1小时40分钟左右。
  离北京300多公里的乌兰察布历史文化悠久。从古至今的多民族融合,造就了乌兰察布独特的民族文化。
  或许是乌兰察布紧邻山西大同的缘故,这里的美食既有酥软的奶皮子、热乎的铜炉奶茶、手把肉,还有丰富的面食种类,口味怡人。每年腊月二十三是汉族传统文化中“过小年”“祭灶神”的日子,也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火节,当地人会穿上民族服饰,祈求来年幸福安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服饰,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永远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载体和文化符号。察哈尔蒙古族服饰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察哈尔部的形象标志,是察哈尔古老文化的缩影。近年来,当地加大了对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项目的传承保护力度,并将其作为精准脱贫和富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手工业项目,逐步实现产业化生产,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动牧民增收的独特作用。
  如今的牧民大多采用了定居的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他们开始追寻本民族的文化,服饰是最贴近的一种。不少牧民会都会为自己缝制和定制精美的服装,据了解,一套定制服装从选材到缝制刺绣,一般需要五千元左右。如果更为讲究的服装价格更加不菲。节庆时分,每家每户都会穿着制作精美的服装走出家门庆祝节日。而每年在祭火节上的服装比赛更是吸引了男女老少的参与,一家人穿着新缝制的蒙古族服装在广场上展示和比赛,好不热闹。亮丽华贵的长袍、坎肩、腰带、头饰和靴子,精细的织绣,精美的挂刀、火镰、鼻烟壶等饰物,一件件服饰和配饰无不展示出艺术品的张力,以及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其他文献
漆画作品《共处和平》 126cmX129cm 1999年  时隔五十余载,扬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刘南平仍然好奇,当年读小学的自己是如何看画看得“出了神”。  那天放学后,他看见文化馆的老师在作油画,画面上56个民族的人物面孔鲜活,簇拥着毛主席。刘南平背着书包呆呆看着,竟忘了回家吃饭。“当时看到这幅《各族人民大团结》,觉得这位老师太了不起了,太神奇了,我要是也能画都好!”自那天起,刘南平总随身带着一个
期刊
湖北恩施巴东县种植柑橘、茶叶的历史悠久,却曾一度因无交通、无渠道而无法推入市场。  长江和清江自西向东将巴东县截为3段,其北面有大巴山余脉和“华中屋脊”小神农,中部是巫山山脉的高寒山区,南有武陵山余脉。境内崇山峻岭、峡谷深沟。2013年以来,沪(上海)蓉(成都)G42高速公路巴东段、巴(巴东)野(巴东野三关)等公路相继建设,巴东得以在此基础上推进物流、发展电商,并紧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以规模化的
期刊
认识田喜会已经是记者在卢氏县的第四天。在兴贤里社区采访间隙,社区工作人员建议我们去快结婚的田喜会家看看。  走进田喜会家,虽然装修简单、只有基本的家具,但整洁的家里充满生活气息。田喜会今年38岁,家中还有父亲和两个兄弟。前些年,父亲因为脑梗卧床,两兄弟则患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田喜会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这个家。或许也正因如此,他迟迟未婚。38岁单身在城市里虽说并不少见,但在农村却是个大事。他曾经
期刊
每一场特殊战斗,都会涌现一批无畏的勇士。  面对疫情,广大医护人员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各地支援的医疗队紧急集结,在除夕夜向着武汉出发。被口罩勒到破皮的脸颊,被汗水和消毒水浸到泛白的双手,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用无畏、坚韧、奉献树起抗击病毒的健康防线。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上,中国的建设者从春节假期休闲模式迅速转入“基建狂魔”的工作状态。
期刊
2020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下午3时的江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周围街区空空荡荡。1月23日,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史无前例地于当日宣布“封城”。摄影周立新/湖北日报梅涛/湖北日报  网络上有句武汉网友的留言:“我的城市生病了,但是我们会治好她,还是欢迎您以后再来武汉。”  武汉,这座有1000多万人口、自古
期刊
1月10日,从清河站下车的小乘客们手持写有“福”字的灯笼与高铁合影留念。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有了这条高铁,工作和生活方便多了。”来自呼和浩特市的46岁蒙古族大学教师图娅说,自从张呼高铁项目开工以来,她和其他呼和浩特市民一样,期待着这条高铁的早日通车。  图娅是一名大学蒙古语教师,经常去北京参加学术会议。“过去从呼和浩特去北京,要么坐9个多小时的火车,要么花千余元乘飞机,不仅不方便,还增加了
期刊
白音查干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乌兰察布市,是察右后旗人民政府驻地,地处阴山北麓,乌兰察布草原深处。全镇总面积570平方公里,农村牧区在册12263户29529人,耕地面积仅7.96万亩,其中水地面积3.94万亩,天然草场34.28万亩。  人多地少,加之传统农牧经济的束缚,白音察干镇直到20世纪末,还是“贫穷大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查干敖包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
期刊
这是无数家庭难以团圆的春节,却是14亿人守望相助的春節: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部署,到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前方落实;从奔赴一线的耄耋院士,到白衣逆行的医护人员;从人民解放军千里驰援,到各地普通民众倾囊相助……无数目光看向武汉,无数身影奔向武汉。  因疫情无法团圆,因抗击疫情而团结一心。2020年的春节,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凝心聚力,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巍然长城。2020年1月30日晚,武汉
期刊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斗中,大国院士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主动担当,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抗疫最前沿。  疫情发生以来,钟南山、李兰娟、乔杰、王辰等院士始终站在临床一线,将探索出的新疗法纳入诊疗方案,回应社会关切,抗病毒,稳人心。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抗疫前线的主心骨。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钟南山,呼吸病学专家,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
期刊
经过10天日夜酣战,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武汉火神山医院,于2月2日正式交付。火神山医院,是武汉市参照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蔡甸区建设的专门医院。医院不设门诊,用于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月4日,火神山新冠肺炎专科医院开始正式接诊确诊患者。  在火神山医院正式开工的1月25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调度会,决定除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之外,半
期刊